东周之后礼崩乐坏我国进入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各大诸侯国林立兼并战争不断发生,几百年的时间里华夏民族开始出现|“国人”的思想理念,比如秦人、赵人和齐人等。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消灭六国统一天下,然而因为种种原因秦朝仅仅就存在了十几年便于二世而亡了,可即使如此大秦的土地上亦或者大秦之外的土地上依旧存在“秦人”的概念。
秦国瓦解西汉王朝建立,汉文帝、汉景帝打造的文景盛世,汉武帝引领霍去病、卫青打造的大汉帝国,使得“汉人”两个字不仅得到了国人的认可,更得到了西域、中亚等多国的认同。
自此之后,华夏民族、华夏子孙发生了思想文化上的转变,汉人、汉民族从此取代了华夏两个字成为时代的主流,至今依然是如此。
一、华夏意识到国人观念的转变
1.夏商周皆为华夏子孙
夏朝、商朝时期华夏文化开始诞生与发展,但这一时期因为种种因素的限制并没有形成一种完善的制度体系,国与国皆以部落、氏族的形式存在。
周武王姬发灭商建立周朝以分封制分封八百诸侯国,再加上《周礼》的出现使得华夏文明得到了发展,八百诸侯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礼乐文明促使周朝与周边族群有了华夏与野蛮人的区分。
北狄、南蛮、东夷和西戎每一个字都的偏旁和部首,都可以看出来华夏文明主观上与他们拉开了距离,华夏的与否不再是通过血缘关系界定,而是通过文明礼仪发展的高低程度。
华夏民族先进的文明促使我们快速而有序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成员不断增加华夏文明所辐射的区域也越来越大,“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就是最好的体现,因为他们都继承了周礼的文明体系。
2.周礼崩碎,国的概念开始出现
西周灭亡后东周建立,然而时代的更迭源于内部的政治动乱,周礼的文明体系被破坏殆尽,我国历史进入了混乱的春秋战国时期,此时人们对文明的区分以国为界限,“国”的思想意识开始出现。
在任何时代文字都是每一个文明体系的载体,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皆在国内制定自己的法令、文字和度量衡,以国为单元的族群开始出现,国的概念也深刻根植于每个国家的子民心中。
“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这便是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一种现象,国与国之间形成了不同的文字、制度和风俗习惯,国人对本国的政治文化高度认可。
国是建立在华夏基础上的一种新的体制,为何会这么说呢?《荀子》曾言:“诸夏之国同服同仪,蛮夷戎狄之国同服不同制”,这里的同就是礼乐制度、官僚体制依旧延续周礼,不同则文化风俗和行政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诸国林立并在华夏文明的基础上衍生出了自己的文明体系,这一时期也被称之为“诸夏”,诸夏文明之下不同国家之间的凝聚力开始增强,国与国之间的政治早已超过了血缘。
二、秦朝大一统后快速消失,“秦人”体系建立失败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消灭了东方六国,并且派遣蒙恬带兵30万北击匈奴,让赵佗带兵50万南下征讨百越之地,秦朝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盛世与辉煌,秦人的概念应时而出。
1.始皇帝的一统
嬴政统一天下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度,相比于分封制下的诸侯国林立郡县制度概念有很大的前瞻性,它在无形中可以弱化六国民众旧时代的思想,把秦人的身份深深植入老百姓的脑海之中。
“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这便是秦国强加给天下百姓的一种新思想,《荀子》中记载“兼并易能也,唯坚凝之难焉”,简单来说秦国摧垮六国的政权容易但击垮六国民众原本的思想却很难。
比如,秦朝虽然统一了天下,但六国旧人却从没有放弃对秦朝的破坏以及对始皇帝的暗杀,遥远的齐国更是不断煽动谣言来动摇秦朝的统治地位。
为此秦始皇不惜在全国范围内焚书坑儒,焚烧六国的典籍唯独留下秦国的历史,多年后六国旧民对六国的概念便会模糊,仅仅留下秦文化、秦人的思想。
文化思想的概念短时间内很难做到统一,人为干预文化融合的进程最终只能走向失败,始皇帝死后若是公子扶苏上位,秦人的概念或许能够走向成熟,但胡亥、赵高等人霍乱国政导致秦朝二世而亡。
2.秦帝国的崩塌
春秋战国诸侯林立百家争鸣,历史的发展有一定的滞后性,当百姓习惯了思想开放的体制后,中央集权制的出现则很难让人接受,以至于历史的转折会非常艰难。
每一个诸侯国都有属于自己的历史文化体系,而大一统的封建王朝不仅破坏了多种多样的风俗文化,而且还强行要求民众去适应新的文化体系,六国百姓认可“秦人”这个概念很难。
国与国之间政权上的认同很容易,但理念上的认同却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奈何胡亥登基后大兴土木、赋税徭役十分沉重,高压的秦朝制度不断压迫六国的故民,以至于脑海中残存的反抗意识兴起,反对秦朝统治的战争拉开畜牧。
大泽乡起义开始后,不仅标准这秦朝政权在政治认同中失败,也标志着“秦人”这一个概念在历史的认可诸侯国失败,最终“诸夏”、“国人”还没有完成向“秦人”的蜕变就已经失败了。
秦朝曾有十多年大一统的局面,因秦国军事实力的强大周边国家都将秦国百姓视为“秦人”,但这种认知仅仅是建立在政权之上而不是文化之上。
三、汉承秦制,“汉人”理念的形成
后人喜欢将秦朝、汉朝合称为“秦汉”,汉承秦制更像是汉朝是秦朝的延续,秦朝所实施的大一统虽然最终没能实现,但却为汉朝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汉人”的概念得以形成。
1.郡县制、分封制同时进行
郡县制是秦朝特有的时代标志,按照历史趋势而言汉朝理所应当实行郡县制,但西汉初期却出现了“东西异制”的局面。
也就是说距离长安较近的地方为郡县制,由中央派遣官员直接管辖,而距离长安较远的地方实行诸侯制,诸侯国内诸侯有极强的独立性。
刘邦选择这样的体制制度有一定的历史需求,这是对功臣的一种赏赐与妥协,但从某个角度来说分封制的出现使得六国故民对汉朝的抵制思想无限制建立,完美地缓和了秦朝时期出现的文化冲突。
尤其强调秦统一文字之功,不仅使国家政治文书顺利颁行各地,中央集权得以加强,同时也促进了广大疆域内的文化交流和人群联系。
如上述所言文化的认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郡县制与诸侯制并行也有利于培养天下人对汉朝政治体制、文化思想的认同,汉朝中央与诸侯之间的和平相处为这种认同创造了有利条件。
刘邦曾留下“非刘姓不可称王”的祖训,这个祖训从某个角度来说也是诸侯分封制度的基础上,于潜移默化中让百姓认可刘姓江山的“家天下”理念。
汉文帝、汉景帝执政期间,王朝的内部虽然政治危机频频,但汉朝的经济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此时的百姓对汉朝的认可早已超出对原有文化的坚持,汉朝、汉人逐渐成为一种潜意识的思想。
2.汉武帝的推恩令与独尊儒术
《史记》中记载:“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这一种情况便是汉武帝时期诸侯国对汉朝中央的威胁。
汉朝统治下的诸侯国不仅国土面积大、土地人口多,而且具有很强的政治独立、军事独立性,完全有实力与朝廷相抗衡,推恩令的出现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诸侯国随着一代又一代的更替从大国变成小国、从小国变成郡县,汉武帝轻而易举地将诸侯王的势力纳入自己的管理体系内,中央集权、皇权统治得到了完美地加强。
推恩令下诸侯国名存实亡郡县制得以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秦朝没能做到的“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却在汉朝得以真正实现,天下人对汉朝的认可达到了巅峰。
政治上采纳推恩令的同时文化上汉武帝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从某个角度来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目的很相似,皆是为了统一天下人的思想。
可是,相比较而言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手段更偏向于教化,这样怀柔的手段更容易让人接受,随着时间的推移三纲五常的观念成为了社会中新的标准,国民意识中开始把忠君爱国作为行为规范。
在儒家文化的构建下一种新的价值观得以形成,而这种价值观便是汉朝、汉人与汉文化,秦朝时期阻碍“秦人”改变形成的文化隔阂被消除,“诸夏”、“国人”的理念最终被“汉人”所取代。
汉武帝派遣卫青、霍去病远征匈奴,又派遣张骞等人出使西域,在战争与文化的交往中汉人、汉文化得以传播到国外,赢得了西域、匈奴和百越之地的认可。
总的来说,每一次政权的更替皆是文化崩溃与重新建立的过程,新文化观念的建立需要一定的基础且有滞后性,可一旦新的文化形成民族、国家的凝聚力将会更加强大,汉朝、唐朝就是最好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