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的四大野战军司令中,除陈老总外,其余三位的军事指挥能力,可以用不分伯仲来形容。他们之间差距不大,硬要排名的话,只会充满争议。似乎只有三野的陈老总,公认比他们都差一点,略逊一筹。
可是陈老总为什么能做三野的一把手,而且做得相当稳固呢?毛主席曾有意让粟裕挑起华野的担子(三野前身),粟裕死活不要,坚持要留下陈老总。
粟裕这样说:“若坚持要调走的话,那最好保留其在华野的职务,我则继续担任华野副司令。”由此可见,在粟裕眼中,陈老总是华野的灵魂,自己不可能取代得了。
一场战争的胜利,从来不是简单地根据兵力多寡、装备优劣、指挥好坏来决定的,这些都是影响因素。各种因素综合起来,才能决定战争的走向。
陈老总是军事家,只是指挥能力相比较粟裕有些薄弱,但这并不意味着差。粟裕打胜仗的背后,始终有陈老总指挥若定、统筹全局的身影。
陈老总与粟裕,是一对“黄金搭档”。抗战时期,两人联手的最佳杰作,当属“黄桥战役”,以少胜多,打掉上万顽军,还打出了华中最大一块根据地。陈老总对粟裕的指挥赞不绝口,战后还在干部大会上由衷称赞,说他指挥打了好多漂亮仗,黄桥这一仗也是全由他指挥的。
粟裕对陈毅又是怎样的看法?粟裕一直把陈毅当作钦佩的上级来看,他不止一次对家人、身边人说,自己长期在陈老总领导下工作,心情是无比舒畅的。
当初上面说要调离陈毅,让粟裕放开手脚打仗,粟裕为什么不肯?因为他很清楚,只有陈老总,才镇得住三野众悍将,自己的作战指令才能畅通无阻。
有一次,粟裕调动部队,试图引诱敌人露出破绽;因调动过于频繁,部队行军辛苦劳累,有位纵队司令就在电话里大声嚷嚷,发泄自己的不满。粟裕什么话也没讲,只是静静地听着;这时,一旁的陈老总抢过电话说:“粟司令的意见就是我的意见,我们研究过的,你们不要讲什么价钱!”
那头听出陈老总的声音后,瞬间哑火,不打折扣地执行起来。战后,陈老总又在总结会上提到这事,目的就是帮助粟裕立威。
这是自己部队内部指挥方面的,还有涉及到友军配合方面的,也是非陈老总不可。看看其他野战军的一把手,再看看粟裕;只有陈老总具备与他们平等对话的资历、地位和威望,只有陈老总能代表三野,协调好与其他野战军的作战工作。
还有就是,在战略问题上,陈老总总能从全局出发,分析出难以发觉的利弊。例如在莱芜战役,局面陷入僵持时,陈老总提出弃南攻北的想法,放走南线敌军,集中兵力在北线寻求战机;陈老总的话一语惊醒梦中人,粟裕立即根据此建议,重新部署,最终打破僵局,获得胜利。
陈老总是帅才,他的主要能力是驭将,带兵打仗是次要能力。当战役的规模达到一定地步时,就不是几个将打得好能决定胜败的了,需要一个帅来统筹内外、指挥诸将、配合作战才能赢。
陈老总去世后,毛主席评价他是“好同志”。这看似简单、平常的称呼,实在蕴含了很多东西。无论上级、下级,陈老总跟他们都相处得很好,大家把他当作“自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