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民族抗战86周年的庄重时刻,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携手木兰县,通过深度的馆地联动项目,共同远赴日本搜集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其中包括珍贵的印有《讨匪行》曲目的明信片和日军步兵第十九联队的历史相册,旨在铭记历史,揭示真相。
展现英勇风采的艺术明信片:《讨匪行》曲目主题设计
根据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馆长金成民的权威解读,我们成功在日本搜集到38张珍贵的《讨匪行》歌曲明信片。
这些明信片源于日军士兵的日常通信,记录了他们亲身参与战争的经历和对中国军民以及各地风情的细腻捕捉。每一张都是历史的微缩镜,通过照片和绘画的形式,揭示了那个时代的复杂记忆。
在九一八事变的黑暗时期,东北领土遭受日本铁蹄践踏,英勇的东北民众挺身而出,以抗日联军为代表的抗日力量在广袤的东北大地奋起抵抗,其激昂的战斗精神对侵略者造成了深刻的打击。
然而,日本为稳固其在东北的非法统治,悍然增兵实施残酷的围剿与镇压,将反抗者称为“匪”。正是在这种严峻的斗争形势中,金成民创作出《讨匪行》,它揭示了日军对以东北抗联为代表的抗日英雄们的无情追击。
这首歌曲诞生于1932年,由日本关东军参谋部的词作者和藤原义江的曲作者联手打造,堪称日本帝国主义罪行的冷酷见证。
金成民揭示,《讨匪行》是日本当局精心设计的国民洗脑曲目,其目标是弘扬战争赞歌,鼓动扩张,完全符合日本军国主义的宣传模式。
这首歌不仅是其意识形态的载体,还通过广泛的媒介传播,如唱片发行、军歌集分发、宣传册和明信片的制作,得以深度渗透。
作为展现军国主义精神的关键作品,《讨匪行》的存在清楚地揭示了那个时代的日本军国主义思想的全貌。
第十九联队的日军步兵在中国满洲地区的珍贵记忆集
在我们的最新行动中,我们揭示了一组珍贵的历史影像,记录了日军步兵第十九联队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侵华罪行,这些照片由第十八任联队长岛本正一时期拍摄,共计18张,直击那段残酷的侵略历史。
创建于1885年的日军步兵第十九联队,见证了历史的烽烟,参与了包括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在内的重大战役。在1932至1934年的时空里,它的足迹踏遍中国东北,积极参与了对东北抗日联军的对抗与追击。
然而,战争终究迎来了终点,1945年,该队伍在宝岛台湾宣告缴械投降,留下了历史的一页。
这辑珍贵影像记录了日军第十九联队侵入中国东北的历史片段,揭示了他们的军事行动轨迹,从行进到掠夺——步履坚定地行军,缴获的武器如同胜利的象征,战俘的遭遇令人痛心,武器对比彰显了实力悬殊。
您还可以看到他们对当地文化的短暂窥探和无情冲击,突击袭击的紧张与残酷,以及他们以战利品为荣的庆祝场面。
不容忽视的是,岛本正一将军的身影赫然其中,以及标注着“木兰前线俘虏”的历史痕迹,每一帧都揭示着那一段沉重的历史过往。
金成民强调,这些珍贵照片如实地展示了日军侵华的残酷事实,特别是发现的标注"木兰"的镜头,堪称木兰抗战研究的重大突破。
这不仅深化了我们对木兰地区抵抗斗争的理解,对挖掘其历史价值具有深远影响。接下来,七三一陈列馆与木兰县政府将联手展开深度探究,锁定照片背后的时间、地点、事件和人物,通过与日军步兵十九联队文献资料的交叉比对,融合考古调查与口述历史,力求精确揭示日军在木兰县的侵略全貌,让历史的真相通过这些照片发声,以史实为证词,充实木兰抗战历史展览的内容。
五月二十三日,一场聚焦东北抗联革命文物保护与利用的重要会议在木兰县盛大举行,80位行业权威嘉宾和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其中包括国家文物局和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代表,以及来自黑、吉、辽、内蒙古的专家。
会议期间,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团队深入木兰县鸡冠山,探索规模庞大的东北抗联密营遗址群,它由九个独特的遗址构成,如储藏区、军事工事等,堪称我国东北抗联遗址中面积最大、功能齐全、设施完善、遗迹丰富的瑰宝。
至今已发掘出400多处密营遗址,其中包含丰富多样的革命文物,共计一百多种,上万件,实属全国罕见的历史见证。
这次会议旨在进一步挖掘和保护这一珍贵的历史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