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这是毛泽东平生鲜有写给军人的赠诗,而这首古诗的主角,正是位列我国十大元帅的彭德怀同志。他的一生,历经井冈山土地革命,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朝鲜战争,是贯穿中国革命史的重要角色。相比彭德怀在战场上气势磅礴,令人叹为观止的军事才华,这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童年成长经历却鲜为人知。但事实上,正是彭德怀的童年,影响了他从军的选择,并最终促使他走上了救国救民的道路。今天,本文带你分享彭德怀个人年幼时的成长经历,来看那个旧社会悲凄的童年遭遇是如何影响了他的一生。
不堪工头压迫愤然投军,因春节讨薪被当局无故驱逐
1916年,一名年仅18岁的瘦弱青年伫立在长沙城外的征兵点处,他叫彭德怀,是湖南省湘潭县人。当有人询问他,为何放着安稳的日子不过,反而选择去当刀口舔血的士兵时,他总会愤愤地答道:“苦工的日子,实在是活不下去了!”
在中国的老一辈共产党员中,彭德怀是少有在入党之前便积极参加工人运动的人,这与他三年来悲苦的在外务工经历有密切的联系。三年的漂泊离乡,让他历经了世间的悲苦凄凉,也亲眼目睹了中国农民、工人在三座大山压迫之下的命运。背井离乡之后,在湘阴和益阳交界处的西林围挑担是彭德怀做得最多的工作。在西林围,当地包工头给彭德怀五炷香时间做炊事,另外五炷香时间用来挑担子。白天在土埂上风吹日晒,晚上在棚屋内席地而睡成为了彭德怀每日的生活,长期艰苦的工作让年幼的他早早患有了轻微的驼背,也让他整个人在外貌上显得格外敦实和沉默寡言。
但彭德怀是一个粗中有细的人,若缺乏平日里对生活的观察和体会,或许彭德怀亦会以一名普通工人的身份度过平淡的一生。在西林围做挑工的日子里,彭德怀发现在这里遭受苦难的,不止 他一个人。在彭德怀暮年的个人回忆录里,他将西林围挑工的工资计算情况记录得格外清晰:工人的总工资内,包工头要抽走1%,棚头要抽走3%,普通工人逢年过节之时,甚至还要给上司送礼,这让原本工人微薄的收入变得更加乏善可陈。西林围共计有3万挑工,其中的大多数都是破产无地的农民、手工业者,来到这里工作的人,仅是为了糊口和谋生,但这点可怜的要求在工头和地主的盘剥之下,都成为了奢侈。 忍饥挨饿的工人和农民暴尸田野,工头和地主优哉游哉,成为了彭德怀心中难以磨灭的记忆。
亲眼目睹湖南工农现状和地主罪行的彭德怀,积极投入到当地的停工、罢工运动当中,希望工头和地主能够改善他们的生活。但是工头和地主非但没有感受到底层民众的疾苦,反而在水田上设立“水上警察厅”,暴力镇压工农的运动,但彭德怀对此从未有过丝毫畏惧。1916年年初,彭德怀再次参与到西林围工农讨要春节工钱的运动中,愤怒的工头和地主见彭德怀屡次“挑事”,遂勾结当地政府以“不安分子”的名义,将彭德怀驱逐。
失去生计的彭德怀无路可去,在迷惘和痛苦的包围下,他愤然在长沙投军,希望用枪杆子打出一个新中国,于是便有了文章最开头的一幕。
年少父母艰难养育,家庭不幸为他留下难忘伤痕
彭德怀自投军从戎后,以性格刚猛暴烈著称,但他也有温柔的另一面,这不为人知的另一面便来源于他的母亲。彭德怀多次在回忆录中叙述,母亲的照顾是他童年时期一段难忘的回忆,而母亲和其他家人所经历的苦难,也是他最后选择走上革命道路的重要原因。
1898年,彭德怀出生于湘潭县彭家围子一个六口之家。全家有田八九亩,用以种茶、毛竹、棉花和红薯,虽称不上富裕,但在当时能勉强糊口。其父彭民言在当地以“耿直忠义”而闻名乡里,在和同村人卖茶的路上,一名伙伴病死他乡,而家人却无钱安葬。但彭民言却毫无嫌弃,亲自背着尸体,日夜兼程赶路,将同伴背回家乡入土,遂有“乡间百里背尸”的美誉。但也正因如此,彭德怀的父亲落下了哮喘病的病根,年暮之时,父亲已全然不能下床劳动,于是一家人的生活重担便落在了彭德怀母亲的身上。
在回忆到母亲时,彭德怀首先便向人夸赞自己母亲“大大的、亮亮的”眼睛,接着便向人发出“母亲一生太苦了”的感叹。因为封建社会有着缠足的陋习,下田劳动的彭母在行动上并不方便,走路时常步履蹒跚,目前的背影在彭德怀的心中久久不能磨灭。更让他感到难以忘怀的,是父母两人见彭德怀自幼聪明伶俐,于是省吃俭用,在6岁时便将彭德怀送至私塾读书。彭德怀因此获得了学会读书写字的机会,《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是彭德怀的启蒙读物,在识字之后,彭德怀更是自己读懂了《中庸》《论语》《孟子》,其少时远见卓识不输于富家子弟。但回想这一切时,彭德怀首先感激的便是他的母亲。
但可惜的是,在彭母生下第四个孩子后,自己便染上了严重的痢疾病,家中唯一经济支柱的倒塌,让彭德怀一家的日子过得更是格外艰苦。彭德怀亲自照顾母亲的衣食住行,并请来郎中看病,但这依然不能挽回母亲的离去。让彭德怀心酸的是,母亲的一生并没有留下自己的名字,只有苍白的“周氏”二字,镌刻在彭家围子的墓碑上。
随着母亲的离去,彭德怀也不得不辞退了当时的学业,转而在家中劳作糊口。没过多久,家里的8亩田地和种下的树木被全部当掉,彭家陷入了一贫如洗的状态。为了谋生,彭德怀屈辱地选择了乞讨。在湖南当地,一家小孩端着干果敲打富人的家门,在门开时说几句吉祥话,富人便会施舍一些米,这个习俗被称为“打秋风”。彭德怀还有一名年近七旬的祖母,因不忍彭德怀和他的姐弟受辱,于是自己便拄着拐棍去“打秋风”,而老人身后的彭德怀则早已噙满了泪水。
在某年大年初一,家中的弟弟不堪忍受饥饿啼哭起来,而户外漂泊着纷纷大雪。考虑到老人不能受寒,于是彭德怀父亲便叫来彭德怀和其他两名弟弟,给他们一个碟子,一根打狗棍让他们前去打秋风,彭德怀和弟弟们同意了。在打秋风的路上,彭德怀和两个弟弟受尽了冷淡和白眼,只有经过一户姓陈家的富人时,陈家才好心施舍一点米和肉干。为了把为数不多的粮食留给弟弟,彭德怀忍饥挨饿,结束完一天的打秋风后,彭德怀直接在家门口饿晕了过去。第二天,彭德怀说什么也不肯去“打秋风”,无奈之下祖母只好拄着拐棍,身影消逝在窗外漂泊的大雪中。暮年的彭德怀回忆起此情此景,说自己的“心口像刀扎一样痛苦”。
母亲离世后,伯祖父留下的故事或许是彭德怀在苦难的家庭生活中唯一的精神慰藉。彭德怀伯祖父未曾留下姓名,彭德怀只记得乡里人称他为“五十老倌”。伯祖父曾参加太平天国起义,年迈的他多次向彭德怀念叨太平天国“无人不均匀,无处不饱暖”的口号,“人人有地种,人人有粮吃”的美好愿景以及“男人不留辫,女人不裹脚”的习俗,这让年少彭德怀的心中,悄然孕育了一个理想的国度,伯祖父的故事,也时常在参军入伍时彭德怀的耳边回响。
路见不平遭人告密,逃出彭家围子背井离乡
眼见彭德怀一天天长大,父亲彭民言既喜又忧,欢喜在彭德怀终于能够有力气下田干活,不至于每天靠乞讨屈辱度日,忧虑在年少的彭德怀在长大后,将注定面临一个愈发冰冷残酷的世界。
10岁的彭德怀,在家乡里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为富农刘六十家看牛,但刘六十却并没有因彭德怀的年幼减少他每日的农活。年仅十岁的彭德怀,每天要割十多斤草,外加挑水、插秧等诸多杂物,但即便如此辛苦,彭德怀每日
得到的工钱也仅有5文,在年底仅能买几升米,远远不够全家人果腹。发现刘六十家给出的工资难以维持生计后,彭德怀不得不到黄碛岭土煤窑内工作。煤窑一日需工作十二个小时,一日能得30文钱。虽然煤窑内工作条件艰苦,但彭德怀为了一家老小,还是毅然决然地在这里苦干了下去。但令他没有料到的是,历经一年的辛勤工作,煤窑老板却因经营不力,连夜出逃,留下了一批拿不到工资的工人。临别之际,彭德怀和其他工人仅领到了四升米。
从工地离开后,彭德怀回到了分别一年的家,当他推开家门之际,迎来的却是满目的凄凉,彭德怀回忆道:“父亲,弟弟瘦弱不堪,家中糊窗户的白纸也在凄风中微微颤动。”而见到久别重逢的大哥,弟弟们连忙向哥哥询问今年的年货,而为工地白忙一年的彭德怀却两手空空,当时一股悲凉之感便涌上心头。彭德怀的二弟见彭德怀的脚磨烂了,问他为什么不买一双鞋和袜子,彭德怀却只能忍着苦涩回答道:“我不冷。”站在一旁的父亲却早已泪流满面,愤慨地说道:“看你黑成啥样了,又白给那群狗东西干了。”悲愤交加之际,全家一齐抱头痛哭。
1910年后,彭德怀的家乡暴发蝗灾和水患,贫苦人民已经濒临无米可食、无米可买的生死边缘。值此之际,地主和商人却囤货居奇,大肆抬高物价。饥寒交迫之下,村民胸中的怒火终于爆发,围住一名姓陈地主家,声索粮食,彭德怀也参与其中。见地主家高墙林立,戒备森严,机灵的彭德怀凭借瘦弱的身躯爬到了米仓仓顶,扒开米仓,乡亲们大喜过望,纷纷抢米,这才避免彭家围子贫民免受饿莩之灾。
但彭德怀救济百姓的行为为他自己带来了麻烦,傍晚时分,彭家的三伯和五叔叫醒彭德怀,告诉他已有当地兵勇向官府告密,不久将逮捕彭德怀,希望彭德怀趁月黑风高赶紧逃命。彭德怀愤怒地说道:“我们有理,他们没理!”五伯并没有多说什么,只是将自己的猪卖了换来800文钱,希望彭德怀赶紧离开彭家围子。无奈之下,彭德怀拜别了父亲,又看了看熟睡的弟弟,遂离开了他的故乡彭家围子,这一别,便是三十余年,直至新中国成立。
月色之下,没有人知道一名彭家围子少年的离开,更不会有人预料到这名少年背井离乡之后,竟会有一天成为新中国的元帅,用手中的武器开辟出一片日月新天。或许悲苦的经历成为了彭德怀一生中难以磨灭的创伤,但伟人的崇高便在于他们能将命运的不幸化为力量,并拯救同样历经不幸和苦难的人。当英雄再度踏上这片故土之际,旧的夕阳已经落下,新时代的旭日正在冉冉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