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梁启超诞辰150周年,广东江门和清华南北互动
在清华大学纪念梁启超诞辰150周年暨2023年人文学院博士生学术论坛开幕特邀报告中,清华大学校长王希勤发表致辞时提到,梁启超先生是中国近代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者之一。王希勤指出,在梁启超先生的一次演讲中,他以其独特的风采展现了谦逊与自信的平衡,这种风格深深植根于清华文化。
1914年,任公先生受邀来到清华,以“君子”为题作演讲。在这次演讲中,他引用了《周易》中的经文,鼓励清华学子树立崇高理想、培养良好品格,成为堂堂正正的君子。这段演讲成为了清华校训的基石,激励着学子们追求卓越,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任公先生在1914年底开始在清华西工字厅进行“假馆著书”,并于1920年开始系统地讲授“国学小史”。他于1922年成为清华讲师,教授“中国学术史”等课程,并于1925年担任清华大学国学院导师,参与了该院的规章制度和学生培养方案的制定。任公先生的贡献引领了清华国学研究的发展,与清华大学的历史紧密相连。他的三位子孙也曾就读于清华大学。
任公先生不仅注入了重要的文化精神内涵,而且为塑造清华学子的品格付出了很多努力。
任公先生对清华学子寄予厚望:“清华学子是中西文化的杰出代表,他们将成为社会的领袖,引领着国家的发展。我期待他们成为真正的君子,承担起历史赋予的重任,为国家的繁荣稳定贡献力量。”他对清华学子的期望源于他对国家前途的信心。
任公先生是中华民族振兴的重要人物。
在推动国家振兴、启蒙民智的使命下,他创造了“中华民族”一词。他首次在1899年的《东籍月旦》中使用了“东方民族”、“泰西民族”、“民族变迁”和“民族竞争”等新名词。在1901年的《中国史叙论》中,他首次提出了“中国民族”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于一年后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他说:“我们中华是最大洲中的最大国家;我们中华拥有全球三分之一的人口;我们中华有着连续四千多年的历史。”自此,“中华民族”一词被广泛使用,成为了中华儿女对于民族文化的认同和使命担当的象征,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今日世界风云变幻,面对百年难遇之巨变。人类文明需崭新理念与概念,以引领全球航向,促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清华以其独特的中西融合、古今贯通、文理交融之办学风格,在国际高等教育中独具地位,应肩负丰富与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任。
历经风雨,仍保持热忱。回首过往,道路漫漫。正如任公先生所言,“国家之强取决于年轻一代的强大”,作为当代“中国少年”,清华学子当接过历史接力棒,成为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坚力量。我们希冀清华学子能铭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勇往直前,不忘初心。新时代的国家发展与民族复兴,将凝聚清华学子的独特力量,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