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军事史和政治史上,毛泽东是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国近代革命的领袖之一,在中国的革命战争中,带领我们的工农兵打了很多的胜仗。
但是,他并没有接受过正式的军事训练,却总是能准确地预判作战形势,指挥军队,这让很多人感到意外和不解。连彭德怀也曾经问过毛泽东:“你没上过军校为什么总打胜仗?”毛泽东则笑着拿出两本古书,给彭德怀做了一个回答。
这两本古书是《孙子兵法》和《三国演义》。毛泽东告诉彭德怀,他的军事思想是从这两本书中汲取的。这两本书是中国古代的典籍,对中国的军事和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毛泽东通过研读这两本书,领悟到了许多关于战争的原则和策略,从而在中国革命战争中取得了不少胜利。
那么,农民出身的毛泽东为何拥有极高的军事素养,是天赋异禀还是后来居上?他到底是如何运用《孙子兵法》和《三国演义》的呢?我们可以从下面的故事中得到回答。
传奇的政治人生
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出生于湖南韶山,这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小山沟,十六年来,他一直以农民的身份生活在这里。毛泽东十分爱读书,又对军事战略方面的书籍十分感兴趣,学习的间隙时常抱着中国古典兵书研读。
毛泽东的同学都嘲笑他,说他附庸风雅。毛泽东只是淡淡地回了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1921年春,毛泽东从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毕业。彼时正逢多事之秋,近代中国面临封建主义、官僚主义、资本主义的三座大山,自中华民国成立以来,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窃取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成果,企图复辟旧的封建制度。
毛泽东深知只有革命才能救中国,于是不顾他人的劝阻,毅然决然参与中国革命,并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有志之士成立了共产主义组织。
就这样,毛主席的革命生涯开始了。
高瞻远瞩的战略目光
辛亥革命的胜利,让毛泽东总结出了一个革命经验:革命的成功离不开正确的指导思想,更离不开一个政党的领导。
1921年,共产组织逐渐壮大以后,在国际共产主义和无产阶级的帮助下,毛泽东在浙江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标志着扭转中国命运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就此诞生。
然而时运不济,在第一次国共合作后,国民党单方面撕毁合作协议,全面剿杀共产党员,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宣告失败。这次教训更让毛泽东明白一个独立的政党必须要有自己的军队!
毛泽东思想就是共产党人不断从总结经验和教训中得来的。
1934年,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共产党被迫分散自己的势力,稍有不慎便可能遭到国民党的赶尽杀绝。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毛泽东迅速对形势做出判断,先是召开了紧急会议,清除了一些“右派”思想,从思想上坚持了正确的道路。同时为了保留军事力量,毛主席决定开始红军长征。
在当时,这个决定遭到许多党内人士的质疑和反对,认为长征路途遥远,条件艰苦,如果贸然长征,不仅可能损失大批精兵干将,还可能被国民党趁虚而入,一举彻底灭掉剩余的军事力量。
毛主席没有正面回答这些问题,只是安排部署了长征的路线等相关事宜,众人见毛主席如此坚持也没有再反对。事实证明,毛主席的决定是对的。
中国共产党的红军,横穿十四个省份,越过十八座高山,跨越二十四条河流,穿过荒原,越过雪峰,长途跋涉二万五千多里,最后抵达陕北,同陕北红军会师。
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这个奇迹,一离不开红军的艰苦奋斗,二离不开毛主席的高瞻远瞩。这次长征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共产党的有生力量,彻底破灭了国民党霸占中国政权的幻想。
毛泽东的战略眼光不仅体现在对局势的准确预判,更体现在他顾全大局,以国家长远利益为首的家国情怀。
时间回到1931年9月18日,当时的日本关东军经过周密的计划后,用“守备队”在沈阳柳条湖一带炸掉日本人修建的“南满线”当作借口,把责任推到中国政府身上,并以此为幌子,对中国东北军北大营进行炮击,这就是“九一八事变”。
此时的中国革命局势发展极度不平衡,军阀割据,如一盘散沙,没有一个统一的政党领导,因而被日军打得节节败退,接连失守东北、华北。
眼看抗日形势越来越严峻,毛主席在工农兵根据地都建立了抗日根据地,誓死保卫国土不受侵犯。然而由于共产党此时的军事力量较为薄弱,根本抵抗不了舞刀弄枪的日本兵。毛泽东意识到,光靠我们自己的力量抗日,这是行不通的,必须与其他政党联合,形成统一战线,才能有效歼灭敌军。
毛主席想到这里,便派张学良与蒋介石进行谈判,希望国共两党能在大是大非面前同仇敌忾,共同捍卫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
此时的蒋介石也拿捏住了共产党的想法,于是消极抗日,还向美国和日本政府示好,为的就是让共产党着急上火,自己就可以趁机和毛泽东谈判,从中获利。所以蒋介石并未答应毛泽东的提议,反而向日军宣布中立,助长日本侵略的嚣张气焰。
毛泽东也看出了蒋介石的阴谋,便提出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互不干涉,和平相处。在共产党的一再妥协和全国舆论的声讨下,蒋介石被迫同意毛泽东的请求。至此,由共产党、国民党、工农阶级等组成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1945年,在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和中华民族全体人民不屈不挠的抵抗下,中国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14年抗日战争终于结束。
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洗刷了中国近代蒙羞的历史,极大地鼓舞了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标志着中华民族从衰落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
而这离不开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更离不开毛主席的审时度势,顾全大局。倘若共产党闭门造车,孤军奋战,相信抗日战争也不会这么快就取得了完全胜利。
终生学习的态度
那么,毛泽东并非军校出身,又是如何领导中国革命走向成功的呢?
熟悉毛主席的人都知道,他非常喜欢读书,闲暇时间基本上都沉浸在书籍中,废寝忘食都是常有的事。
有一次,彭德怀问他为什么没上过军校还能在军事指挥中游刃有余,毛主席笑着拿出两本古书:《孙子兵法》和《三国演义》。
毛主席的在政治思想上的收获多来自于《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一部以战事为主线的小说,主要讲述了魏,蜀,吴三国的纷争,体现了三国时期各种矛盾的演变过程,总结出了三国时期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塑造出了一批三国时期鲜明的英雄形象。
书中描述的场景与中国近代革命有不少相似之处,其中的细节也时不时启发毛泽东将《三国演义》中的军事策略和技巧用于革命实践。
可以说,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思想的灵感有不少是来自于《三国演义》。
有了这么多的前人经验,毛泽东也从中汲取了不少领导智慧,包括打土豪、分田地,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三三制”等,这也是《孙子兵法》中“民心为上”的思想对毛泽东治国思想的影响。
除了政治思想,毛泽东在战略上的决策也都受到了前人的启发。毛泽东作为伟大的革命家和军事家,在中国革命战争中,把《孙子兵法》的精髓应用到了自己的军事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军事思想。
在《孙子兵法》中,有诸多战术技巧,如以少败多、出奇制胜、攻心为上等,这些都激发了毛泽东的创造性思维。1955年,毛泽东在中央军委政治局扩大会上讲到:“在我所读的书中,《孙子兵法》最有分量,毫不逊于其他任何一本书。”
回望毛主席的革命生涯,几乎每一次都能带领中国共产党化险为夷,足以说明毛泽东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是个天生的军事家、政治家、革命家。
但是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毛泽东之所以能带领共产党人在革命中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除了自身的优势以外,后天勤奋学习,虚心汲取前人的经验教训也很重要。努力踏实,虚心求教,耐心总结,认真对待每一次战役,这才是毛泽东打胜仗的根本原因。
与此同时,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可以汲取伟人身上值得欣赏和学习的地方,以此激励自己奋发向上。伟人都尚且要钻研学习,何况芸芸众生的我们呢?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只有脚踏实地,一步一脚印,才能过上我们想要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