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在秦可卿的葬礼上,为何出现了铁槛寺和馒头庵?细品耐人寻味
创始人
2025-08-17 02:32:58
0

一.贵族和贫民的狭路相逢

宁国府里的秦可卿香消玉殒了,为她送葬的队伍浩浩荡荡,四王八公都来参与了路祭。

人虽死了,人间的辉煌不会因为她生命的陨灭而黯淡,反而会达到权利和欲望的登峰造极。

死了的人已经死了,活着的人在拼命较劲,为了更好地彰显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掏空家底也要风光大葬,好像只有这样,才不辜负死了的人。

死了的人两眼一闭,两腿一蹬,这红尘的一切繁华与喧闹都和自己无关了……

贾宝玉作为贾府的贵公子,秦可卿的小叔子,毫无疑问也参与了这次送葬,他和王熙凤坐在同一辆车上,说说笑笑,不像送葬,倒像郊游。

死人已死,活着的还要继续活呀,难不成哭死,跟着陪葬?

对于皇亲国戚、豪门贵胄来说,婚丧嫁娶这样的大事从来不会含糊。

由于送葬的人太多,一路热闹非凡。

经过一个小村庄的时候,有贾府仆人就把一些庄稼汉撵进屋里去了。

由于贫穷的农庄并没有多少房舍,另有一些婆娘无可回避,便被凤姐、宝玉、秦钟等人的穿戴打扮气度所吸引住了。

过惯了贫困生活的老百姓见过这样的大场面吗?

刘姥姥一进大观园,两眼放光,嘴里直呼阿弥陀佛。

这些贫民百姓见到贾府里几个人中龙凤,便被吸引住了,如若有机会见到异常壮观、风景如画的大观园,又会作何感想?

送葬的队伍在村庄稍事休息的时候,曹公写了几处细节,写得极真实极细致极生动。

贾宝玉作为一个贵族公子哥儿,也很稀罕农庄里的物件呀,见了铁锹,镢头,锄头,犁等等,也是平生第一次见,触景生情,发出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叹。

其中一个细节写他看见了农庄妇女纺线用的纺车,便动手玩耍起来,觉得很好玩,他一个养尊处优的贾府少爷,哪里见过这个?他更无法亲身体验老百姓的生活之忧愁,不会懂得人间疾苦。

在纺线丫头的眼里,这只是谋生的工具,在宝玉眼里,充其量就是一个能转动的玩具而已。

送殡的队伍起身了,贾宝玉轻车快马,目送着纺线丫头渐渐成为一个黑点,倏忽间早已不见……

多情公子贾宝玉竟然有点恋恋不舍的感觉……人生的际遇就是这样玄妙,在什么地方遇见什么人,莫名其妙的喜欢什么人,仿佛就是一种缘分,仿佛就是上天注定的。

二.铁槛寺和馒头庵的玄妙之处

一行人很快就来到名叫铁槛寺的庙里,看见许多接灵的僧人出来,法鼓金铙,幢幡宝盖,准备做法事。

书中又提到了,离铁槛寺不远的地方有一个馒头庵,其实原名叫水月寺,为什么叫馒头庵呢?因为这个庵里的尼姑做的馒头非常好吃,所以起了诨号叫馒头庵。

在这里,脂砚斋有个非常重要的批注:“纵有千年铁门限,终须一个土馒头。”这句古诗出自南宋诗人范成大。

而《红楼梦》中的妙玉借用了这两句古诗,来抒发自己的人生情怀。

她很清高的说,自汉晋五代唐宋一来皆无好诗,只有这两句好:“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

所谓铁门槛,顾名思义,就是用铁皮包裹起来的门槛,用来比喻高门大户、豪门贵胄这样的人家的。本书里,主要就是指贾府。

妙玉自以为看破红尘,所以她常常以“槛外人”自居,但如果没有铁门槛贾府的收留,如果没有栊翠庵,她将会何去何从?她自诩为“槛外人”,但她是个“槛外人”吗?

归根结底,她也是依傍着贾府这棵大树,得以安身立命的,但是她没有自知之明,基本上属于假清高。

所以邢岫烟说她“僧不僧,俗不俗”的。

所谓“土馒头”,就是用土掩埋成馒头的形状,就是土坟、坟堆的意思。

所以,给秦可卿送葬时,出现了一个铁槛寺和一个馒头庵,而且两者离得很近,不是巧合,而是有很深的隐喻在里面的。

从小处讲,秦可卿生前是豪门的媳妇,生前再风光,死后,无非就是用一个“土馒头”掩埋了而已,生前的一切荣华富贵统统都将烟消云散,成为一个五光十色的泡影。

从大处讲,贾府的末世即将来临,就像秦可卿临死之前所说的那样,只是瞬间的富贵,一时的繁华,纵然是千年的铁门槛,也终将变成一个“土馒头”。

所以,这个铁槛寺和馒头庵同时在秦可卿的葬礼上出现,绝非偶然,这是一种警示,一种暗喻,一种人生玄机。

帮助人们顿悟: 要好好珍惜来之不易的繁华,不要等挥霍一空、消耗殆尽,才翻然悔悟,到那时,为时已晚……

一切名利都将成为过眼云烟……

相关内容

原创 ...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飞将军李广,大概是中国古代令人...
2025-08-17 08:33:55
马来西亚青少年“邂逅”兵马...
作者 杨英琦 党田野 揉搓陶泥、挑选模具、按压模具、脱模修整……经...
2025-08-17 08:33:52
原创 ...
这位开国少将,唯一特批享受中将待遇,周总理亲自安排给他手术 55年...
2025-08-17 08:33:37
原创 ...
华夏文明五千多年的历史经历过三个社会时期的演进,分别是原始社会的开...
2025-08-17 08:33:30
原创 ...
日本人的名字多以四字者为多,三字者或五字者也为数不少,但以两个字为...
2025-08-17 08:33:30
原创 ...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统治了整个东三省,100万关东军在这里,建立起...
2025-08-17 08:33:26
原创 ...
吴吉清是毛主席的警卫员,他非常尽职尽责地保卫毛泽东的安全,可惜在长...
2025-08-17 08:33:22
原创 ...
开国上将洪学智一生都在和贪腐作斗争,晚年担任过军委副秘书长,他这辈...
2025-08-17 08:33:22
原创 ...
1934年5月,因在长城抗战中目睹了中日两国在机械化方面的巨大差距...
2025-08-17 08:33:16

热门资讯

原创 左... 抬棺西征,是左宗棠名垂千古、载入史册的标志性事件,目的是收复伊犁,而伊犁谈判是收复新疆的最后“一出好...
原创 彭... 前言:抗美援朝是我国建国之后的立国之战,这一战让世界各国都不敢再轻视我国,不再用曾经的态度看待我国。...
原创 金... 在任何时代“落后就要挨打”都是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宋朝时期崇文抑武的政策,使得中原王朝的内部趋于团结...
原创 清... 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静静躺在档案里,记录下了清朝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点点滴滴。 这是一个充满传统文化的...
《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真... 《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以下简称《显微镜下的大明》)是一部改编自马伯庸同名历史读本的影视剧,由张...
原创 隋... 隋朝末年,天下动荡,四方豪杰乘势而起,雄踞一方,又一轮皇帝争霸赛隆重上演。在这场残酷的争霸赛中,主角...
原创 曾... 在灾难和战争面前,我们都是团结的,因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那就是中国人。 近代以来,对我们国家造成...
原创 日... 抗战时期,在中国不同战区的日军有着不同的流行语,如与国民党作战的日军流行说“宁碰阎王,莫碰老王”,这...
原创 溥... 俗话说得好,富人富不过三代,穷人穷不过三代。 大清朝前人奋勇杀敌建立国都,建立政权,繁荣昌盛,后世步...
研究有新发现!清华简整理工作将... 入藏于清华大学的战国竹简再出研究新成果。20日,《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肆)》发布,《成后》《昭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