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封建社会时期,君主制度影响下,一朝为臣,处处为皇帝着想,古代官员尽心尽力侍奉君主,年老时能衣锦还乡是最好的结局。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性情多疑,他任用大臣期间,设了监察部门,明里暗里的监督自己的官员。在他身边有一个记录自己言行的官员叫吴琳,他认为吴琳清楚自己的一举一动,就会欺骗自己,后来吴琳在吏部做主管,这个部门有油水,他又不相信吴琳为官期间不受贿,吴琳告老还乡以后,朱元璋就专门派人暗察,看他是不是夹着尾巴做人。吴琳知道朱元璋的性格,有人拜访他时,他勤勤恳恳的耕地,俨然一副农民的样子,拜访之人回去向朱元璋报告,朱元璋才放过此人。
朱元璋身居高位,思考得比常人多也是可以理解,但他多疑的过分了。常言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朱元璋很多时候都在防患于未然,而事情并没有真的发生,但由于严苛的监督机构导致了很多人无辜受到牵连。曾经有一囚犯在行刑前,有感而发,吟诗一首,朱元璋得知此事以后,竟下令:把所有监斩官砍了。
明朝的开国将领之一蓝玉,骁勇善战,为打下明朝江山做了不少努力,朱元璋也赞他是人才,但是蓝玉性格中有骄傲的一面,虽然知道朱元璋多疑,可他丝毫没有收敛,再加上他和太子朱标是亲戚,关系很好,朱元璋本想着太子继位以后,可以多多扶持他,可惜太子英年早逝,朱元璋担心蓝玉失去桎梏,没人管得了他。
朱标死后,朱元璋让朱标的次子朱允文继位,朱允文性格内向,比较软弱,朱元璋认定他无法压制住蓝玉这元大将,当时蓝玉手握兵权,还嚣张跋扈,多次对朱元璋说自己官职低,这更加重了朱元璋的疑心,他在孙子继位之前,一定要为他铲除一切存在的危机。
蓝玉的下场很惨,虽是一个战功赫赫的开国将领,但还是被赐死了,尸体也被悬挂在城门墙上,警示官员,在这场屠杀中杀的不仅仅他一人,甚至他的亲戚朋友,乃至一些根本没有关联的人也在其中。事情发展得十分恶劣,有上万人都被牵连进去,很多人不明原因就死于非命,而这仅仅是因为朱元璋的多疑。
这受牵连的上万人中有一个人名叫孙蕡,因为这件事情无辜受到牵连,仅仅是因为他在之前给蓝玉做过画,就因此被判定与蓝玉有关系,这个人在被押送入囚牢之后,在行刑前十分悲伤,有感而发,写下了一首诗:“鼍鼓三声急,西山日又斜;黄泉无客舍,今夜宿谁家。”
这首诗的意思也很好理解,意思就是说朱元璋在打江山的时候,鼓声急促,要周围的人冲上前去帮他打,可现在已经江山稳定了,这些帮他的人也都一个一个被他杀掉,奔赴黄泉了。当时那些监斩官在听他念这首诗时,并没有多考虑,毕竟人之将死,说两句话也就让他说去吧,说完还不是要被杀掉。大家也听他做完这首诗,没有人去阻拦,之后才砍下他的头颅。
皇帝在各处都有眼线,盯梢的人去监督行刑听到了这首诗,回来以后念给朱元璋,朱元璋一听就知道是在批判自己,他立刻认识到,这个人心存反意,监斩官在听这第一句时,就意识是一首反诗,却却并没有当回事,没有一个人出手拦住,反而任由囚犯把诗念完,念给所有人听,破坏皇帝在人们心中的威严,这令他十分气愤怒。在朱元璋心里,这些人就如同从犯一样,和谋反之人有相同的心思。
朱元璋立刻派人,将所有监斩官抓了起来,全部斩首,这些监斩官就这样失去了性命,对于很多人来说,就是含冤而死,不明不白的被杀头。古时候的帝王之路艰难,一个人在成为皇帝以后心思发生转变,这在历史上也屡见不鲜,但和朱元璋这样过于多疑,乃至于痛下杀手,将与自己昔日携手并肩一起打天下的兄弟狠心杀掉的为数不多,而朱元璋在坐稳江山后,杀掉功臣,虽然起到一定的震慑,也令不少大臣寒了心,不敢再尽心办事。
结语
为官之道弯弯绕绕,但其中有重要的一点,宋代欧阳修《论任人之体不可疑札子》写道:“任人之道,要在不疑。宁可艰于择人,不可轻任而不信。”强调用人办事,既要信任他,这样对方才会尽心尽力,用他还在派人监督他,就很难保证这个人的忠心。这种道理也很好理解,生活中和人相处就要信任对方,以诚相待,耍心机做朋友不会长久,宽以待人、坦诚相待才会更加拥有友谊!
参考文献: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事林广记》
《论任人之体不可疑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