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中,刘禅一直是吉祥物式的人物,除了吃喝玩乐、听信阉竖之外毫无作为,仿佛只会躲在诸葛亮身后坐享其成,坐在司马炎面前乐不思蜀。 #深度好文计划#
但事实上,刘禅远没有《三国演义》中描写地那样不堪。恰与之相反,历史中的他颇有政治手段。这一点在诸葛亮死后其稳定蜀汉的过程中便十分明显的体现了出来。
蜀汉乱局
在诸葛亮于建兴十二年(234年)于五丈原病逝后,蜀汉政权面临着两大问题。其一是北伐军的内斗。蜀汉的北伐军并不是外人所见那般铁板一块,与同时代的军队一样存在诸多派系,是通过诸葛亮的巨大威望才维系在一起的。
彼时诸葛亮已死,北伐军中的各派系皆蠢蠢欲动,而刘禅一是威望不足,二是其远在成都,在交通不畅的蜀地很难进行有效的指挥。
其二是老臣们的倾轧。在刘备入川之时,将大量人才也一并带来了蜀地。而经过岁月洗礼,其中虽有不少人已经去世,但还是有大量的老臣遗留下来。
这对刘禅来说既是巨大财富也是定时炸弹。在这些老臣中有不少是从刘备起兵开始便追随左右,如简雍孙乾等人,威望均比刘禅要高出不少。
若是处理不好与这些位高权重老臣之间的关系,很可能出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情况。面对这些问题,刘禅毅然决然地连杀三位重臣,快速稳定了蜀汉政权。
刘琰之死:杀鸡儆猴
首先被诛杀的是刘琰。刘琰的风波开始的颇早。作为风流名士,刘琰谈吐典雅,十分擅长高谈阔论,同时又是汉室同宗子弟,故而刘备尚在豫州牧的职位上时便对他十分礼遇,作为刘备的宾客常伴其左右。
但刘琰如同后世的魏晋名士一般,擅长于清谈空论,对于治国理政则是一无所知,可谓是何晏王弼之流的前世翻版。
建兴十年(公元232年),刘琰在随诸葛亮北伐时与魏延发生了矛盾,因而受到了诸葛亮的责备,并在随后以不利于北伐之名赶回了成都。
刘琰因此心情恶劣,整日游手好闲,无所事事。在政治场上不得意的他很快盯上了自己的妻子。刘琰的妻子胡氏颇为漂亮,因而在新春进宫向皇太后祝贺时被留了一个多月。
此事让刘琰颇为气愤,怀疑刘禅暗中绿了自己,便纠集了五百家丁狂扇胡氏的脸,并将其遣送回娘家遗弃。其后胡氏向官府状告刘琰的所作所为,刘禅得知后十分气愤,遂下令将其诛杀。
这是在诸葛武侯死后第一个被诛杀的重臣。而其之所以被诛杀,与其特殊的身份躲不开干系。刘琰是汉室宗亲,又受封为“车骑将军”,虽谈不上手握重权,但也是蜀汉政权的贵宾。
而刘琰之死的导火索,是其殴打妻子胡氏,污蔑君主刘禅。胡氏其人,名不见经传,史书上对其的记载无限趋近于零,因此其娘家必定不是什么高官贵胄,所以刘琰之死与胡氏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至于污蔑刘禅之事,可大可小,而鉴于刘琰天潢贵胄的身份,先主刘备给予的礼遇,在正常情况下,刘琰完全可以免于一死。而刘琰最终却被刘禅诛杀了,这很大程度上与当时的情况有关。
彼时诸葛亮刚死,权利出现真空,朝局不稳。而刘禅多年以来又以吉祥物的身份示人,其威望很难压服一众跟随先主入蜀的老臣。
而此时刘琰的事件无疑给了刘禅一个很好的机会。刘琰作为汉室宗亲,其身份是极为尊贵的。与此同时,刘琰的职位车骑将军却是个虚职,根本没有实权。
这无疑是给了刘禅一个杀鸡儆猴的好机会。事实上,刘琰死不死并不重要,只要身份地位类似,随便换一个人都可以,毕竟刘琰只是杀鸡儆猴中的那只鸡。
通过诛杀刘琰此举,刘禅向朝中诸位老臣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只要君主认可,老臣还是老臣,职位权力统统不变;若一旦忤逆了君主,即使你是皇亲贵胄,刘禅照杀不误。如此一来,刘禅逐步积累起自己的威望,并开始掌握真正的权力。
李邈之死:维护武侯
其后则是李邈。李邈本人史书上的记载并不多,在被刘禅诛杀以前,最出名的事便是在宴会上公开谴责刘备。在215年春节宴会上,刘备命令下属官员斟酒庆贺新春,作为刘璋政权投降官员的刘邈才得以和刘备见面。
但刘邈就趁着斟酒的机会,阴阳怪气刘备夺取蜀中是没有合法性的,是手足相残的行为。宴会上的执法官员当即就要斩杀刘邈,在诸葛亮的力劝下才得以免除死罪。
但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在诸葛亮死后却要力主清算武侯,追究其的责任。李邈在呈上的奏疏中表示,诸葛亮在位期间,上瞒君主,下欺群臣,广植亲信,势遍朝野。
为了维护手中的权力,诸葛亮更是劳民伤财、不辞辛苦地一次又一次北伐,不仅极大地损耗了民力,还使国家陷入战争的深渊。
如今诸葛亮已死,对于西部北部边境的战事也将停歇,士卒无不欢心,百姓无不鼓舞,真是件利国利民的好事。李邈的奏疏毫无疑问地惹怒了刘禅,而彼时的他也因为自己的狂直成为了孤家寡人,没有一个人站出来为他说话,最后以下狱处死的结局告终。
而至于李邈之死这件事,对于他自己来说是自找的,对于刘禅来说就是天赐良机了。
李邈之所以敢在诸葛亮刚死不久就跳出来大放厥词,正是看中了刘禅多年以来都在当吉祥物,自以为刘禅对统揽一切大权的诸葛亮早已心生不满,正好趁此时来一次政治投机,搏一搏富贵。
殊不知,诸葛亮在蜀汉政权中的意义绝不是他这一个无名小卒可以知晓的。作为先帝的托孤重臣,诸葛亮出色的完成了刘备交代给他的几乎所有任务。
如果在诸葛亮刚死之时就开始对他的污蔑,不得不令先帝遗留下的一帮老臣为之心寒,生出兔死狐悲的感慨。如此一来,刘禅好不容易建立起的威信就有可能一触即碎,并且加深君臣之间的裂痕,使得反叛的风险呈指数般增长,几乎有可能威胁的蜀汉的统治。
而且,诸葛亮开启的北伐更是刘禅手中的杀手锏。利用这面大旗,利用北方边境的压力,刘禅可以很轻松的将朝堂中的反对声音压下去,并且可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使得整个蜀汉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同时,利用北伐也可以很好的掩盖朝中各种利益纠葛的冲突,减少政权中的内耗,从而达到稳定内部的目的,避免出现隔壁东吴那般剧烈的内斗。
而此时李邈的跳出则无疑是对刘禅的极大威胁,但与此同时,通过诛杀李邈,刘禅可以建立起对于老臣亲近的形象,从而更好的控制朝局。基于此,作死的李邈是非死不可。
杨仪之死:收回兵权
最后一位则是大名鼎鼎的杨仪。作为诸葛亮的左膀右臂之一,杨仪为蜀汉的北伐作出了许多不可磨灭的贡献,其出色的才华也时常令诸葛亮赞叹。
但杨仪却与北伐另一功臣魏延素来不和,这也最终导致了杨仪的身败名裂,以致于后世对他的评价都不算高。建兴十二年,在诸葛亮死后,杨仪迅速夺得了北伐军队的指挥权。
利用这一机会,杨仪先利用计谋骗过了魏延,迅速引兵撤退,意欲把魏延的嫡系部队留在主战场。这一举动迅速惹恼了被欺骗的魏延,他当即率领部众急行军,并在所途径的地区烧毁阁道,阻碍杨仪等人的回撤。
魏延很快占领了南谷口,并趁势向杨仪的部队发起了进攻。但在王平的阻击下,魏延部众很快溃散,其本人及下属子女也很快为杨仪所俘虏,在斩杀之后送往了刘禅宫中。
而在成都方面,刘禅本不确定到底是谁发动了叛乱,但在董允蒋琬的力保劝说之下最终相信了杨仪的说法。很快魏延的人头送至,刘禅表面虽不为所动,实际上已对杨仪先斩后奏的行为大为不满。
志得意满的杨仪在回朝之后,自以为解决了“叛徒”魏延,资历才干又胜过众人,理应接替诸葛亮的职位。但很快他就得知了诸葛亮的遗嘱,大失所望。不久,杨仪被任命为中军师,没有实权,更无部众,几乎是将他的职务全部全部撤销。
杨仪对此大为怨恨,经常满腹牢骚,而其又凭借自己的资历大放厥词,甚至有投降魏国之语。这一切都被深宫中的刘禅所掌握,本就对杨仪不满的情绪日渐积累,终于在建兴十三年忍无可忍,褫夺了杨仪一切职权,将其流放到汉嘉郡。
其后杨仪又上书诽谤朝廷,很快就被刘禅赐死。而事实上,杨仪之死其实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刘禅之所以忌惮杨仪,在他回成都之后就褫夺了他所有权力,就在于杨仪野心过于庞大,能力也足够强。
作为一个常伴诸葛亮左右的助手,北伐的重要人物,杨仪的才华是毫无疑问的,威望也是足够的。一旦让他接诸葛亮的班,很有可能成为武侯第二,成为另一个权倾朝野的人物。
诸葛亮之所以能在掌控整个蜀国的同时效忠刘氏,一方面在于其本身的道义准则,一方面则在于先主的叮嘱。
而对于杨仪来说,除非他拥有如同诸葛武侯般的道德品质,否则在没有限制的情况下,其很有可能变为王敦桓温一般的人物。
等到那时,刘禅的皇位坐不坐的稳,就难说了。而事实上,只要杨仪再回成都之后不乱说话,不发牢骚,其实是可以安享晚年的。
毕竟杨仪在军中日久,威望还是有的,也属于老臣队伍中的一员,假若直接诛杀,还是很有可能惹出一番事端来的。但可惜杨仪并没有耐得住寂寞,最终还是落得个身死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