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家邓小平
打不倒的小个子
中英两国政府就香港回归进行外交谈判时,英国政府强烈反对中国在香港行使驻军权,对此邓小平亲抓谈判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尽显“钢铁公司”本色:不在香港驻军还叫什么中国领土!邓小平对新中国外交做了什么突出贡献?他又是如何解决香港问题的?咱们接着往下看。
邓小平同志领导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开辟了中国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与此同时,中国的外交工作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邓小平作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为我国确立了新时期的外交路线和国际战略,在多次重大外交活动中逐渐形成了睿智的邓小平外交思想,为我国的外交工作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外交家的眼光都是很卓越的,邓小平也不例外。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我们对战争形势的估计是大规模冲突的危险依然存在,甚至是随时可能爆发,所以“立足于早打、大打、明天就打”。深入研究了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后,邓小平指出,“战争因素在增长,但止战因素也在增长”,较长一段时间内不发生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邓小平对国际局势的准确判断使得我们得以集中精力去搞发展建设,快速走上现代化进程。
邓小平曾明确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潮流,我们应该紧跟其后,制定正确的国际战略,维护中国的世界人民的利益。在1974年4月的联大第六次特别会议上,邓小平说霸权主义、殖民主义、帝国主义是旧秩序,它们导致穷国越穷、富国越富,严重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的解放和进步,我们应该积极主张新秩序,国际事务由世界各国共同管理,而不是被少数国家垄断。邓小平特别强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久经考验的,应当以此来建立国际新秩序,这五项原则简单明确、干净利落,能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服务,国际新秩序最主要就是不干涉他国内政,不干涉他国制度。
中国曾经面临苏联霸权主义的威胁,毛主席因此提出了“一条线”、“一大片”战略,即为中、美、日、巴基斯坦、欧洲等大致处在同一纬度的国家联合起来,亚非拉一大片国家也团结起来,共同对付苏联。80年代,美苏争霸转入僵持阶段,邓小平敏锐的把握住了世界局势的变化,表示“我们要改变这个战略,这是一个重大转折”。中国奉行的是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要根据事情本身来决定我们的立场,谁支持和平我们就拥护谁,谁推行霸权我们就反对谁,说公道话办公道事。
在邓小平的倡导下,中国不断改善、发展同世界各大国的关系。邓小平亲自主持了中美建交的谈判,在台湾问题上提出三项原则,分别是废约、撤军、断交,并在1978年12月同美方达成协议,使得中美在1979年1月1日正式建交。邓小平对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说过,考虑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既要着眼于自身长远利益,也要尊重对方的利益,不要计较过去的是非恩怨和以及如今的社会制度差别,国与国之间平等相待,这样什么问题都可以妥善解决。
1982年,苏联对华释放了改善关系的信号,邓小平指出中苏之间“三大障碍”不消除,改善关系的目的不可能实现。在邓小平的积极部署下,中国和苏联逐渐在各个领域恢复了外交,1989年5月,中苏关系实现正常化。邓小平对两国关系做了总结,提出“结束过去、开辟未来”,重点在未来,而不在过去。邓小平为改善中苏关系做出的努力,同样为后来中俄建立协作伙伴关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邓小平同志在新中国外交方面的成就不胜枚举,其中他以创造性的思想提出的“一国两制”更是为中国实现统一大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国两制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在中国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邓小平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尊重历史和现实,以实事求是的精神提出了“一国两制”这个具有创造性的科学构想。所谓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就是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中国的国家主体依旧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而香港、澳门、台湾作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以继续保持之前的资本主义制度。
因为清政府统治末期昏聩无能,发展落后的中国被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了国门,被迫沦为半封建半殖民主义国家,承受了数不清的屈辱和压迫。侵略者奴役中国的百姓,劫掠中国的物资,瓜分中国的土地,肆无忌惮地趴在中国身上吸血。山河沦丧、哀鸿遍野,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中华儿女们团结一心,与侵略者展开了顽强不屈的搏斗,终于推翻了压在百姓头上的大山,迎来和和平与希望,但是新中国虽然成立了,香港、澳门、台湾却一直没能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
中国的每一寸土地都是不容分割的,早在50年代,中国就一直在设想以和平的方式促成台湾问题解决。1955年5月,周恩来总理明确指出解决台湾问题的方式有两种,一是战争二是和平,在人民意愿可能的条件下尽可能选择和平的方式。1956年4月毛主席也强调过“和为贵”、“爱国一家”等政策主张。70年代末,随着中美建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世界各地的中国人民都热切地期望着两岸携手并进,共同为了振兴中华而努力,出于对民族和国家利益的考虑,中国政府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
1980年初,在“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导下,中国与英国政府就和平解决香港问题进行了谈判,邓小平亲自抓谈判中的各种问题,22轮正式谈判开始前几乎都要请示他,谈判后的简报邓小平也要亲自过目。1984年9月18日,中英双方达成协议,12月19日在北京签署了中英联合声明;1985年5月27日,联合声明正式生效,香港进入过渡期;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恢复了对香港的主权,香港终于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
在香港回归的各轮谈判中,“国家主权”一直是中英双方最在意的核心问题,其香港驻军又是谈判后期最复杂、敏感的问题之一,邓小平在这个问题上寸步不让,尽显强硬本色,甚至还“拍了桌子”。
香港驻军
没有驻军权还叫什么中国的领土?
邓小平对于中央在香港驻军一事的态度一直很坚定,1982年9月与撒切尔夫人会谈时邓小平就明确指出,中国政府有权在香港驻军,并强调这是中国恢复对香港主权的象征!
1984年中英两国政府的谈判进行到第14轮,双方就中央是否在香港驻军产生了激烈的争论,英国政府提出了各种各样荒唐的理由加以反对。因为这件事难以解决,外交部专门就此给小平写了一份报告,邓小平当即做出特别批注:在港驻军一条必须坚持,不能让步。
4月18日,邓小平亲自会见了英国外交大臣杰弗里·豪,专门和他谈起香港驻军问题,杰弗里·豪直截了当地表示反对,称“虽然中国有责任保护香港但不一定非得驻军”,并建议“香港遇到外部危险时再由中央政府派兵”。邓小平的态度依旧明确,“1997年后我们派部队去香港,不仅象征着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对香港的稳定也大有好处。”
就在我国关于香港驻军问题与英国政府展开艰难谈判时,我们的内部却出现了一个纰漏,在香港和中国高层人士因为会议聚集在一起时,香港记者想借机捕捉一些关于香港回归谈判的信息,于是突然向一位副委员长发问:“中国是否可以不在香港驻军?”
这个问题不仅是中英两国政府的争论点,也是外界媒体的关注点,该名香港记者突然发问令这位副委员长有些措手不及,于是含糊的回答道:“我们可能不一定驻军吧。”结果第二天香港和英国的媒体就拿着这句话大做文章,各大报纸的头版头条都刊登了有关报道,试图营造出中国在驻军问题上已经退步的假象。
5月25日,得知此事的邓小平非常生气,并马上做了补救措施,当记者拍完照片打算离场,邓小平请他们先不要走,专门就驻军问题做了澄清。“趁这个机会我有几句话想说,中央的意见不是‘将来不在香港驻军’。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那么中国为什么不能在香港驻军?如果没有驻军权,那还叫什么中国领土!”邓小平的语气非常严厉,这也是他第一次在公开向外界谈论香港驻军问题时发怒,很快就成了香港各大媒体的焦点。
邓小平的这次发怒,让英国政府意识到中国对于驻军问题态度强硬,绝不可能退让一步,于是不再坚持反对中国收回香港后行使驻军权力,中英双方的谈判也得以顺利推进到下一个问题,是邓小平在关键时刻解决了谈判的一个关键问题。
邓小平为什么在驻军问题上如此较真呢?因为邓小平的目光是敏锐的,并且在从长远角度考虑香港以及中国的稳定与安全。就像邓小平说的那样,香港是中国的领土,那么中国为什么不能在香港形式驻军权?驻军权都不能实现,又怎么能体现中国对香港的国家主权?中央在香港进驻军队,不仅是国家主权的需要,也是维护香港稳定、维护中国统一的需要。
1984年10月3日,邓小平会见港澳同胞国庆观礼团,再次谈到了香港驻军问题,“中央坚持在香港驻军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可以防止动乱。心怀不轨的人知道香港有中国军队,他就不得不在事前多番考虑;再者即使真的发生了动乱,有军队在也能及时解决。”
邓小平实事求是最讲原则,与他相处过的人都知道这一点,毛主席曾经评价邓小平说他是“钢铁公司”,什么叫“钢铁公司”,就是在原则性问题上寸步不让,说什么就是什么。正是因为邓小平在香港驻军问题上立场坚定,才使得步步为营的英方政府不得不退却,最终顺利完成了香港回归的伟大使命。
香港问题的成功解决也为国际上其他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些有益思路,并且向世界证明了“一国两制”构想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中国的统一大业必将完成。
结语
邓小平同志的一生波澜壮阔,经历过三次大落,但他每次都能东山再起,并且比上一次站得更高,是一个“打不倒的小个子”。从邓小平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一名伟大政治家的深谋远虑,也可以体会到一名出色外交家的高瞻远瞩,至今仍令人心生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