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的故事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精神更是被千古传颂。然而,这一传说背后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真相等待我们去挖掘。
真相一:大禹治水前并非治水专家
在开启治水大业之前,大禹那可是默默无闻的“小透明”。他老爸鲧治水失败后,他这个罪人之子才扛起了治理洪水的大旗。
在此之前,他可完全没有治水的经验和名声
,这艰巨的任务对他来说,简直就是一场刺激的大冒险。压力山大得很!
真相二:治水动机并非单纯为救苍生
很多人都觉得大禹治水完全是出于拯救天下苍生的伟大公心,但实际上,大禹只是奉命行事。那时候的政治环境复杂得很,部落之间竞争激烈。治理洪水可不只是为了百姓,也是
为了维护部落联盟的稳定和他自己的地位
。
而且他老爸鲧因为治水失败被处死了,他接下这个任务,背负着不少的压力和使命感。
真相三:治水的困难远超想象
传说中大禹治水13年,那困难程度简直超乎想象。当时的治水技术落后得很,工具也简陋得不行。他们面对的可不只是汹涌的洪水,还有复杂的地形和恶劣的自然环境。
在治水过程中,大禹也不是一帆风顺,他也有过失败的尝试。
他总结了老爸鲧用堵塞方法治水失败的经验,这才改成疏导的方法。
在没有现代化的工程设备和技术,大禹和百姓们只能靠着简单的工具和人力,一点点地疏通河道、加固堤坝,这难度系数简直爆棚。
真相四:治水范围存在争议
通常我们认为大禹治水的范围遍布全国,但实际上,关于大禹治水的具体范围一直都有争议。先秦时期,关于治水范围的记载不断扩大,从黄河上中游地区一直向下游,后来又跑到南方的长江流域去了。
不过有专家指出,在那个铜石并用的新石器时代末期,根本没能力治理长江、黄河这种级别的河流水患,
大禹治水可能只是在黄河和淮河的支流上搞了点小工程。
真相五:治水并非一人之功
虽然大禹是治水的大领导,但治水成功可绝对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在治水过程中,好多百姓和部落都参与进来啦。
伯益、后稷
这些人都是大禹治水的重要帮手,他们各自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大禹一起努力,这才最终取得了胜利。
真相六:治水成功带来巨大政治影响力
大禹治水成功后,个人的威望节节攀升。他通过统一调配人力、物力,掌握了公共权力,为夏朝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那个诸侯林立的时代,大禹一下子就成了各部落联盟的核心人物。无可争议的扛把子!
真相七:与禅让制的关系微妙
尧舜时期实行禅让制,可大禹治水成功后,就出现了
“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于是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
的情况。
这说明禅让制在这时候已经受到挑战啦,大禹的继位可不是完全按照禅让的传统来的,而是靠自己的威望和实力。
真相八:禹分九州,面积有多大
相传上古大禹治水时,把天下分为九州,并制作九鼎镇压气运。那么这九州的面积大约是多少。按照山川地理的情况,禹分九州分别是:
冀州、青州、徐州、兖州、扬州、梁州、豫州、雍州、荆州。
九州的总面积在不同文献中有不同的记载,但大致范围在
1000万平方公里到1500万平方公里之间?。
真相九:金箍棒是大禹治水的法宝
众所周不知,金箍棒是孙大圣空空的法宝。似乎和大禹八竿子打不着,实则金箍棒的前主人恰恰是大禹。
想当年,大禹治水期间遭遇难题,需要借助若干法宝,除了开山斧、河图洛书之外,还有便是金箍棒。在《西游记》书中有所提及,孙悟空前往龙宫寻觅兵器时,看中了那根定海神针。
东海龙王说:
“那是大禹治水之时,测定江海深浅的一个定子。乃是一块神铁,能有何用?”
金箍棒起初是由太上老君为大禹打造的,大禹治水成功以后,便将其置于东海,其后被孙悟空借走,摇身成了他的专属法宝。
真相十:大禹治水三过家门不入,后代从哪来
大禹治水,三次路过家门却不入,待到第三年归来之时,大禹的妻子和儿子在门口等候着他。从表面来看,大禹着实是一位令人钦佩的工作狂,他的妻子似乎也对他颇为支持。然而仔细想想,总觉得有些不对劲。
大禹已然三年未归,那他的妻子又是如何怀孕产子的呢?难道孩子是隔壁老王的?还有一则记载称,大禹治水时在台桑邂逅涂山氏,随后迅速发展成了婚外恋情,
涂山氏还为大禹诞下一子,便是后来建立夏朝的启。
这下明白了,原来并非他正妻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