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萧克是八路军的副师长之一,八路军是在1937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改编的,萧克曾经担任八路军第120师的副师长,是八路军的三大主力师之一,这三大主力师的正副师长都成为了开国的十大元帅,然而萧克将军却只被授予上将军衔,虽然如此,但他的一生却也是战功赫赫,足以彪炳史册,充满了传奇色彩。
一、萧克弃笔从戎
萧克的原名武毅,是湖南嘉禾人,他出生于文学世家,本来是一名文人,然而战争的洗礼让他毅然决然地投笔从戎,开始走上了从军的道路。1925年,18岁的萧克独自一人去广州,成为了黄埔军校的一名学生,还参加了北伐战争,在战争中,他深受师长叶挺的影响,看清了蒋介石反革命的真正面目,在黑暗的年代选择了一条走上革命的艰苦道路,然而事实证明,黎明的曙光即将来到。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萧克以他出色的勘查能力和军事指挥能力,很快就将一队驻守的敌军歼灭,在部队南下的过程中,萧克率领的小队被冲散,他自己也只能蛰伏于湖南嘉禾的老家,但是在老家,他没有放弃革命,成为了地下党的一份子,秘密开展工作,并且凭借自己出色的军事才能,他还组建了当地游击队,很快就和朱德的部队汇合并一起发动湘南起义,在革命过程中跟着革命军的大部队来到了井冈山创建革命根据地。
是金子总会发光,在基层的工作没有埋没他的军事能力,他从基层开始,直到1932年已经成为红八军的军长,随后在红军主力长征过程中,他被任命为红六军团团长,率领部队西行后与红二军团会师,就在军团进入过草地的艰难时刻,他的夫人在一个土堡诞下长子,为了纪念他给孩子取名“堡生”,虽然这个孩子度过了艰难的长征,但在后来被日军轰炸后没能生还,他的离去给将军夫妇留下了难以抹去的伤痛。
二、与元帅擦肩而过
抗争胜利后,他因为科班出身,且文化水平高,被调去组建华北军政大学离开了前线,但是他一直都在为前线培养出色的军事人才。一直到解放战争后,他才又回到部队,在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军事训练部部长、国防部副部长等要职。然而和他并肩战斗过的副军长聂荣臻、徐向前都成为了开国元帅,他却授予第一上将军衔,虽然他有实力和能力冲击元帅,但是,由于政治和军事方面他的年资和立场还不够,使得他与元帅头衔失之交臂,也是一大遗憾。
对此,萧克将军没有特别在意,还是继续将心思投入了工作中,为国家培养军事人才而付出着自己的力量。他认为,自己很多的战友和亲人都在战争中死去了,能活下来都已经是万幸,评军衔也没什么大不了,对于他来说,名誉并不是特别重要,只要能为国家奉献就足够了,他为国家的军队的正规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萧克将军是一个充满文人风骨的人,不仅对名利淡薄,他不仅酷爱书法,也喜欢写一些诗歌和小故事,他创作的《浴血罗霄》是中国军事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获得了茅盾文学奖。《浴血罗霄》讲述的是发生在第四次反围剿时期,罗霄山脉下一支游击队伍的成长历程,这本书在革命岁月中诞生,但是在创作和发表时却经历了重重艰难,经历了反“教条主义”、文化大革命等事件,最终于1988年出版,夏衍就说这部书是中国军事文化小说史上的一部奇书。此外,他还著有许多令人称道的文学和书法作品,另外他创刊的《炎黄春秋》也为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发展有很大贡献。
结语
萧克将军是既能治国又能治军的典范,他既有文化素养和文学水平,又能上战场打胜仗,既能写诗歌,又能为国家培育军事人才。在枪林弹雨中,他扛枪浴血奋战,在和平年代,他潜心文学创作,不争名逐利,却又为我们带来了很多值得回味的文学佳作,令人钦佩。萧克2008年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那种淡薄名利的情怀值得我们学习,他既勇敢善战,又富有文艺气息,无论是在军事、文学、诗歌方面都有很大的成绩,他的人格魅力和革命者的高尚情怀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