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有骨气也有毅力。
他,不愿沾伟人的光,隐姓埋名去参军。
他,走的那一天是那么匆忙,甚至没有留下一句遗言。
他就是毛主席的堂弟,毛泽全。
故事就要从那个枪林弹雨的战争年代说起了。
1925年前后,当时只有十四五岁的毛泽全,还是一个小小的“放牛娃”,而当时毛主席早已成名,受人敬仰。
虽然家境贫寒,但是,毛泽全很喜欢学习。无奈,由于自己的父亲去世得早,母亲一人无法承担他的学费,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别的孩子背着书包走向学堂。
由于从小,萦绕在他耳畔的都是自己堂兄的故事,再加上他也听过堂兄回乡所做的演讲,激发了革命热情的毛泽全积极的投身于农民运动中。
1937年,毛泽全来到了延安进入陕北公学学习,并在次年加入我党。并获得了进入党校学习的机会。
在党校学习期间,他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每天都在刻苦学习。毕业后被安排到了新四军,后来一直从事后勤方面的工作。当时为了不让人猜到与毛主席的关系,毛泽全改名为王勋。
1942年末,毛泽全遇见了他的妻子徐寄萍。徐寄萍是1941年从学校毕业的,毕业后的她就跟着几位同学满心雀跃地,到苏北来参军了新四军。
由于有文化,徐寄萍在苏中二分区的供给部当会计股股长。后来她的部队与毛泽全的部队合并整编后,二人就产生交集。
当时毛泽全担任的是供给部的副部长,是徐寄萍的上级,由于工作的关系,两人经常联系,久而久之,就产生了感情。后来在分区政委陈时夫、司令员段焕竞得撮下,两个人于1943年春天结婚。
既然两人都结婚了,如果再向对方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那就说不过去了,毛泽全曾经简单的和徐寄萍说过自己的原名。在战争时代,用化名是一件常见事情,徐寄萍也并未将这件事放在心上。
直到1950年的春天,他们被调到南京华东军区后勤部工作,经组织批准,王勋恢复了原名毛泽全。即便是这个时候,徐寄萍也丝毫没有怀疑过毛泽全的身份。
直到这年夏天,毛泽全出差去北京在中南海见了毛主席,回来才跟徐寄萍说:
“我出差时,顺便去中南海看了堂兄毛主席。”
徐寄萍听到这个消息,先是一脸的不信,但是,想到自己和丈夫相识多年,他从来不是说大话的人。这时,徐寄萍才开始正视这个问题。
一瞬间,一种不被信任的感觉涌上心间,她含着泪水,哭道:
“这么大的事,我们都已经结婚7年了,孩子都3个了,你现在才告诉我,你是毛主席的堂弟?”
毛泽全见一向刚强的妻子流下泪水,心中涌现一丝慌乱。他慌忙向妻子解释道:
“我从延安党校毕业后,担心自己的名字与毛主席的太相近,被认出来,会得到特殊照顾,为了不沾毛主席的光,就化名参加工作,如果革命不成功,我就不改回原来的名字。”
徐寄萍看到丈夫急的抓耳挠腮,心里已经原谅了他。便“噗”的一声笑了出来,说道:
“好吧,那我勉强原谅你吧,你以后可不许再瞒着我了!”
擦干眼泪,她看向眼前这个男人,由衷地为自己的丈夫感到自豪。
1952年,毛泽全夫妻又从华东军区,调到北京总后勤部工作。
这年的中秋佳节下午,毛主席派人去接毛泽全一大家子。车进了西门,开到一个院内,下车后的毛泽全一家只见毛主席正坐在一个凉棚里的藤椅上看材料。
看见他们来了,他很高兴地站起来对毛泽全说:
“哟!你还有这一大家子,好!好!”
众人见到主席这样热情而随和,大家也就不再拘束了。毛泽全等人赶紧走上前,和主席握手,他的孩子们也非常热情的上前去打招呼。
毛主席热情的询问徐寄萍的家庭和工作情况,徐寄萍连忙回答道:
“我的父亲是教员,已经病故了。现在母亲和两个妹妹都在上海,两个妹妹是解放前入党的地下党员。”
主席连连称赞说:
“不错,不错!你们是革命家庭!”
又开玩笑道:
“你这么好的条件,为什么要找泽全这样一个农民,种过地的泥巴坨子?”
一句话再次说得大家哈哈大笑,气氛也活跃了起来。
主席见徐寄萍不好意思回答,接着对他们说:
“你们俩一个是工农分子,一个是革命知识分子,党就是要知识分子工农化,工农干部知识化,互相取长补短,互相帮助学习,你们一定要多交流啊!”
主席还关心地问:
“你身体看上去比较虚弱,是生病了吗?有没有及时就诊?”
徐寄萍连忙回道:“没大病,只是经常偏头痛。”
主席说:“我建议你去医院看看耳朵,有时耳朵有病治好了,头就不痛了。”
徐寄萍感激地答应着:“好的,好的,谢谢主席的关心!”
在聊天快要结束时,毛泽全忽然发现,今天也来了不少韶山的乡亲们。见到许久未见的亲戚乡邻,毛泽全这才明白了毛主席为何在今日相约,原来主席也想要和韶山的父老乡亲们一同聚一聚。
毛主席宴请乡亲们的饭菜,也就是简单的四菜一汤和红糙米饭。因为毛泽全的孩子们也在,毛主席特地嘱咐厨房做了一道不辣的炒鸡蛋。
毛主席的细心,给徐寄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发现毛主席其实是一个十分念旧情的人。
1954年深秋,毛泽全的母亲邹老太太到了北京,她听说儿子、儿媳和孙儿们都已经见过毛主席之后,也很想见一见毛主席。
毛主席得知这个消息后,很快就派叶子龙将他们一大家子接到中南海,并埋怨他们夫妻二人:
“婶母到北京这么久了怎么不早告诉我?”
邹老太太见到了毛主席,非常激动,热泪盈眶。毛主席亲自扶着年近80且裹着小脚的邹老太太上台阶,边走边提醒老太太:
“慢点走,慢点走。”
言谈中,毛主席清楚地回忆,当年他回韶山考察农民运动时,邹老太太见他脚上布鞋破了,就连夜赶做了一双新布鞋给他穿。
这些年虽然毛主席经历了千难万险,但是邹老太太的这双布鞋一直铭记于心,他叮嘱毛泽全要好好照顾老太太!
1956年4月,毛泽全的胞兄毛纯珠来北京看望毛泽全一家。晚上十点多钟,中南海突然打来电话,邀请毛泽全夫妇和毛纯珠去毛主席家中做客。
毛泽全兄弟收到邀请感到非常的意外,毛纯珠和毛泽全一样,都是很淳朴正直的人,他勤勤恳恳地在韶山种地,这次来北京并没想过要专门去见主席,更没想过主席会邀请他去做客。
毛主席一见到他们,就带他们到饭厅吃饭,兄弟俩其实早就在家中吃好晚饭了,在主席的盛情盛情邀请下,却之不恭,高高兴兴和主席一起坐到了餐桌前。和从前一样,饭菜很简单,无非是苦瓜、辣椒、西红柿。
席间,毛主席笑吟吟得和大家聊家常。毛主席让毛纯珠回去之后告诉乡亲们,多喂猪多劳动,猪多肥多,地里的肥足了才能多打粮食。
主席跟他了解了很多关于农村合作社的问题,毛纯珠是养猪种田的好手,他没想到主席能细心到这种程度,居然对种地养猪这种事情也要操心,心中感动,不停地点头。
餐后,毛主席给毛宇居写了一封信,交给了毛纯珠,让他带回去。又问陪同在旁的毛泽全:
“最近工作怎么样忙不忙?”
毛泽全忙说:“我正在干部哲学班学习,暂时没有其他工作。”
主席立即让他请假:
“现在你就回一趟湖南,去你以前工作的地方,生活的地方,去亲身考察一下,了解一下农业合作化的情况,看看有没有存在什么问题,回来跟我汇报一下情况。”
毛主席又向毛纯珠询问,邹老太太的身体状况,听说邹老太太过得十分节俭,便拿出了200元钱稿费,让毛纯珠替他多给老太太买点补品补一补身子,再次叮嘱他们兄弟俩一定要照顾好老太太。
写完信后,主席突然想起来,徐寄萍上次提议要拍一张合影,现在人刚好都在,于是喊来摄影师过来为他们拍摄。
毛主席站在中间,毛纯珠和毛泽全一家子站在他的左右,这张照片成为了毛泽全最珍贵的纪念。
那一次,是他们最后一次见到毛主席。
1957年秋天,毛泽全又被调到了内蒙古集宁办事处工作。
离开北京前,他并没有去打扰主席,而是到了集宁之后才写了一封信告诉主席。
直到1976年9月9日,毛主席与世长辞,他们才再次“相见”。
解放后,毛泽全与毛主席数次见面,除了一张合影,没有索要过任何东西。他一生都在教育自己的子女,要凭自己的本事吃饭,脚踏实地地做好每一件事。绝对不能因为自己伯父的关系,就妄想走捷径。
毛泽全先生的高风亮节令人敬佩!他不慕名利,不以自己的身份来为自己谋取利益,值得人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