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是,太祖(朱元璋)所任将帅最著者,平章邵荣、右丞徐达与遇春为三,而荣尤宿将善战。——《明史·常遇春传》
至正十一年(1351年),元末农民起义运动军领袖刘福通率先发动反元起义(即红巾军起义),并打出“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的旗号,号召天下有识之士响应起义,轰轰烈烈的红巾军起义运动爆发,一时间天下响应。至正十二年(1352年),定远县富民郭子兴率众起义,响应红巾军,旋即攻陷
濠州,并自称元帅,招兵买马,扩充实力。
随着实力的壮大,郭子兴将自己的军队一分为三,并以儿
子郭天叙为都元帅,内弟张天祐为右副元帅,干女婿朱元璋为左副元帅分掌其军。龙凤元年(1355年),郭子兴病逝,郭天叙成为濠州集团新的“话事人”。当时朱元璋在濠州军威望甚高,郭天叙遂大力提拔自己的爱将邵荣,并让邵荣具体指挥濠州军的作战。邵荣此人文武双全,深谙兵法,正因为邵荣的存在,使得郭天叙得以有效制衡朱元璋,勉强坐稳濠州军“头把交椅”。
就在
郭天叙逐渐站稳脚跟时,一场突发事件改变了所有人的命运走向。龙凤元年(1355年)九月,郭天叙听闻集庆路(今江苏省南京市)防卫空虚,遂亲率所部精锐以及张天祐所部,强攻集庆路,不料遭到援军陈野先伏杀。郭天叙、张天祐的突然殒命,彻底改变了濠州军的权力布局,朱元璋成为濠州军无可争议的领袖,并趁机兼并郭天叙、张天祐的部众,失去靠山的邵荣不得不接受朱元璋的领导,从此成为朱元璋的下属,虽然内心深处不甘心,但局势不由得他多选择。
邵荣转隶朱元璋后,依旧作战勇猛顽强,多次打的元军丢盔弃甲。至正十九年(1358)五月,朱元璋名义上的领导小明王提拔朱元璋为仪同三司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左丞相,朱元璋之前的平章一职,则由邵荣接任,邵荣也成为朱元璋集团实际上的“二把手”(“二号首长”),这也是朱元璋与邵荣两人难得的的“蜜月期”。至正二十年(1360年),占据长江中游两湖地区的陈友谅大举进攻朱元璋的老巢南京,当时朱元璋率主力在外作战,南京守备空虚,正好是邵荣留守。邵荣仅凭少数守城部队便击退了陈友谅的主力,并在龙湾之战中大败陈友谅水军,打出了陈友谅的心理阴影。
上(朱元璋)调常遇春拒长张于龙湾,徐达居中应援,数战不利,上调邵荣沿江西截战,友谅兵首尾不能相顾,遂大败。——《纪事录》
龙湾一战,邵荣名动天下,以至于后来占据苏南地区的张士诚率10万大军突袭朱元璋防区
诸暨
时,明军将领
李文忠麾下兵力不足,乃虚张声势打出
邵荣的旗号,并宣称邵荣引大军亲至。当张士诚听闻邵荣的名号后,当夜便率军撤退,李文忠则趁机尾随追击,大破张士诚部。
吴兵十万方急攻诸全,守将谢再兴告急,遣同佥胡德济往援,文忠兵少无以应……文忠乃扬言邵平章(邵荣)将大军刻日进,吴军闻之惧,谋夜遁,大破之。——《明史·李文忠传》
随着
邵荣的战功和威望越来越重,邵荣内心深处不甘心屈居朱元璋之下的心态也越来越强烈。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邵荣暗中与被朱元璋排斥的将领
赵继祖密谋发动政变,夺取大权。不料事泄,朱元璋及时镇压叛乱,并捕获
邵荣、
赵继祖等一众党羽。朱元璋当即处死赵继祖等人,但朱元璋念及
邵荣功劳,想赦免邵荣,最终遭到常遇春等将士一致拒绝,朱元璋乃忍痛处死邵荣,一代名将就此退出历史舞台。
荣(邵荣)至是骄蹇有异志,与参政赵继祖谋伏兵为变。事觉,太祖欲宥荣死,遇春直前曰:“人臣以反名,尚何可宥,臣义不与共生。”太祖乃饮荣酒,流涕而戮之。——《明史·常遇春传》
邵荣被处死后6年,朱元璋称帝建立大明帝国,为了塑造大明帝国的完美形象,朱元璋命令史官将邵荣的事迹刻意删改隐藏。就这样,这位曾经大明帝国的“二号首长”,就此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