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去世后,蜀汉处于风雨飘摇的境地中,南中诸多郡县发动叛乱,那里的少数民族人数众多,他们从小就擅长骑马射箭,非常骁勇善战。蜀国的后院起火,导致政局不稳定。作乱的首领主要有臧柯太守朱褒、益州大姓雍闿、越巂夷王高定和蛮王孟获,诸葛亮接受了马谡“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建议,在建兴三年领兵平叛,达到了“四郡皆平”的效果,对蛮王孟获七擒七纵,终使其归心。南征虽然获得成功,却是劳民伤财。
诸葛亮又派遣邓芝出使东吴以恢复吴蜀联盟。“从当时来看,即使在失去荆州后,与吴修复关系仍然符合蜀国总战略,只有使双方结盟,才能维持三国间的相对均势,从而确保蜀国生存。”孙权权衡利弊后意识到鼎立极其有利于吴国生存和发展,同意吴蜀恢复友好关系。对蜀国来说,吴蜀结盟既可以让蜀北伐时“无东顾之忧”,又可以增强与魏国对抗的砝码,一举两得。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道“先帝创业未半”说明刘备的目标并不只是建立一个割据的独立政权,而是想实现兴复汉室,攘除奸凶的目标。但是魏蜀国力相差太大,在《通典》中记载:“蜀汉人口 94 万,曹魏人口 443 万,魏国人口约为蜀汉人口的五倍。”力量悬殊极大,“地广则物博,人多则兵多”。诸葛亮认为若旷日持久不打,国力也是越拉越大,所以不如放手一搏,不能坐以待毙,进攻是最好的防守。“即使蜀不攻魏,魏也要攻蜀,与其被攻,不如先发制人”。此外,蜀汉人才凋零情况非常严重,五虎亡四,五虎将中只有赵云参与了诸葛亮发动的北伐。这都是刘备在一生中所纠集起来的四方精锐,不是益州一个地方所产出的,迁延日久,人才越来越少,又如何对抗曹魏大敌?
诸葛亮意识到“益州疲敝”,为完成先帝夙愿,他“开府治事”,处理蜀汉内外政务,大力发展生产,增加财富,增强本国的经济实力,为战争的物资供应提供保障。在短暂的休养过后,建兴五年,诸葛亮率兵出祁山北伐,当时魏建立不久,汉灭亡不远,部分民众对汉朝仍有感情。若不北伐,民心日安于曹魏统治,则思汉的人心也会涣散。北伐首要的目标就是陇右,“蚕食雍凉, 广拓境土”,陇右之地,地近匈奴,边塞战争频繁,那里的人民崇尚武功,士兵骁勇,战斗力极其剽悍。攻取陇右后可用羌胡之人为羽翼,辅助蜀军作战,为蜀汉增添一支勇猛的生力军,也符合《隆中对》中“西和诸戎”的战略谋划。
此外,陇右是西蜀的门户,夺取陇西可以切断曹魏关中与凉州的联系,实现对凉州的占有。然后进攻关中,形成对关中的包围钳制态势,把曹魏势力挤出关中。进攻雍凉的另一重原因是雍凉远离曹魏统治中心许昌,加上雍凉收复较晚,当地防御薄弱,民心不附,统治根据不深。当地畜牧发达,战马众多。而蜀军多步兵,骑兵薄弱,拿下凉州产马基地既可以发展一支和曹魏相匹敌的铁骑部队,增强兵种及其部队的机动性,又可以便利运输粮食,可以更好的逐鹿中原。而且蜀国马超、马岱等勇将原来是凉州军阀,在凉州颇有威信、影响极深。
一、诸葛亮识人不明
在建兴六年正月,诸葛亮率领蜀军进行了第一次北伐,魏国大臣曹真引兵拒之,“祁山,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本来形势一片大好,却因马谡纸上谈兵,拒听王平连番苦劝,丢掉街亭而葬送。“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小编认为他是想效仿项羽“破釜沉舟”或韩信“背水一战”,激发士兵的求生潜能,以一当十。马谡饱读兵书却不求甚解,昔日项羽和韩信这么做的原因是料对手无谋,而马谡的对手是魏军实战经验充足、谋略过人的张郃。马谡有那么坚固的城池而不占据,可以说他如同赵括那般只会纸上谈兵。张郃作为久经沙场的老将,他深知粮食与水源对军队的重要性。
水是生命的源泉,喝不上水,人作战眼冒金星,马无力驰骋疆场。作战缺水的危害性更甚于缺粮,比缺粮食更严峻。张郃绝蜀军汲道,切断蜀军水源围而不攻,想活生生将蜀军渴死。然后趁蜀军人困马乏之时一拥而上,大败马谡。产生了“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的不良后果。先主刘备具有识人之明,他在托孤中跟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可是诸葛亮不这么认为,委托马谡以重任,后来事实证明刘备是正确的。街亭极具战略地位,丢失之后北伐无功,诸葛亮的进攻被曹魏瓦解,扼杀了这次北伐。这也怪诸葛亮识人不明,“亮违众拔谡”,提拔马谡镇守本就违背定制,当时吴壹、魏延劳苦功高,是最佳人选。诸葛亮欲让马谡建功,作战方案和副将均为他制定妥当,最终却是士卒离散的下场。诸葛亮进无所据,退军回汉中,之后诛杀马谡。
二、交通不便严重影响粮食运输
在同年十二月,诸葛亮进行了第二次北伐,蜀兵从散关而出,将陈仓包围,发现陈仓“已有备而不能克”,蜀军的进攻被有效的阻挡。诸葛亮担心粮食不继,“使己志不申”,因粮尽而退兵。蜀国益州,自称天府之国,有战国李冰所修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水利灌溉设施完善,粮食产量非常多,但因自身地理位置问题,“益州地处四塞之地,东面有巫山;西面有邛崃山、大雪山;南面有娄山;北面有秦岭,大巴山,将益州紧紧包裹在其中”。因此,益州的交通十分不便,每次北伐,蜀军的运输线就长达数百里乃至上千里。蜀道崎岖不平,十分难走,运粮困难。诸葛亮所用的木牛流马提高效率有限,不能根本解决问题。此外,北伐战争持续时间较长,规模较大,需要大量的粮食供应。蜀军随身携带的粮食有限,难以久持。
诸葛亮在第三次北伐中拿下了武都和阴平。所获战果不小。
三、魏将谋略雄厚
魏大将曹真在应对诸葛亮北伐中更是表现出了深厚的军事才能和优秀的领导力。他对蜀汉的情况进行了深入的了解,料敌于先,他意识到诸葛亮一伐兵败祁山后,后必定带领人马攻打陈仓,提前派遣将军郝昭和王生共同驻守陈仓。这基于他对诸葛亮的深入了解,站在对方的角度设身处地的考虑问题。后经过实践的检验,曹真的预判十分准确。
诸葛亮后面的两次北伐中,曹真去世,魏军由司马懿统领,诸葛亮与司马懿交锋也是北伐中的重头戏。第四次北伐在建兴九年二月,诸葛亮围祁山,修建卤城作为蜀军大营。他的对手又碰上了人中英杰,魏国将领司马懿、张郃。张郃识变数,善于考察地形,排兵布阵,“无不如计,自诸葛亮皆惮之”。诸葛亮听说魏国大军将到,派遣军士去上邽割麦为粮,司马懿想保护麦田,急行军晨夜赴之,魏军深感疲惫,到达后凭险坚守,拒不出战,诸葛亮便回军卤城,未能彻底破坏上邽麦田。对峙一段时间后,诸葛亮撤出包围祁山的军队,集中军队于卤城,司马懿与张郃率兵进攻蜀军,魏军大败而归。但蜀军的粮草接济困难,在作战取胜后士气大振之时退军。
最后一次北伐在建兴十二年春,诸葛亮出斜谷进军五丈原,在武功分兵屯田,想与魏军打持久战,当时魏将欲在渭北以待,司马懿却认为渭南是百姓积聚之所,是兵家必争之地。司马懿制定了正确的防守战略,他采用消耗战的方针,“凭借强大的兵力,坚固的阵地,辽阔的后方,雄厚的人才物力,坚守阵地,决不轻易出兵与蜀军决战”。诸葛亮多次挑战而不得,遣使送给司马懿巾帼妇人之饰以激怒其出战,司马懿佯装大怒,上表天子,《汉晋春秋》中记载司马懿“表固请战”,魏帝派辛毗持节以制之,早在《孙子兵法· 九变篇》中就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说法,司马懿是想要借助皇帝的权威以制约手下诸将。
司马懿战略眼光独特,知道打持久战利魏不利蜀,他提出占据北原,以防诸葛亮,当时大多数人对此不以为然,郭淮为此作出了解释,他担心蜀军攻下北原后与少数民族势力联合起来,兵力和粮食都得到补充,形成一股合力,对曹魏统治会造成严重威胁。这一看法得到了司马懿的赞同,淮遂屯北原。事情也像司马懿预料的那样,蜀军大至,郭淮率军逆击之。后数日,诸葛亮率蜀大军向西进发,又是郭淮看清了诸葛亮的战略意图是阳遂,提前派兵埋伏,晚上诸葛亮果然攻打,却因魏军有防备而不得上。司马懿知己知彼,问蜀国使者诸葛亮的衣食住行如何而不问军事,使者回答说:“诸葛丞相夙兴夜寐,吃饭不多。”司马懿听后认为“诸葛孔明其能久乎”。
蜀国的疆土是最小的,其人才储备也并不足够。诸葛亮认为优秀的大臣数量有限,在出师表中也有体现,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向宠等。诸葛亮找不出足够多的人才来处理政事,因此不论事情大小,他都是亲自去做,导致身体过于辛苦劳累。
四、诸葛亮个人原因和李严掣肘
陈寿在《三国志》中认为诸葛亮的才能,擅长治军,运用奇计谋略方面是短处,治民才干强于带兵打仗。“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陈寿说诸葛亮“奇谋为短”,是对比他的政治才能与军事才能而言,并非说诸葛亮指挥作战的军事才能不及他人”。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天下奇才也”,在同年八月,诸葛亮卒于军中,蜀军撤退。
在北伐战争中,诸葛亮疏忽内政,刘备夷陵战争和诸葛亮平定南中之战,都消耗了蜀汉大量的人力、物力,其恢复、补充不是短期可完成的。他在北伐战争中过于专注于军事行动,忽视了对蜀汉国内政治、经济和民生的关注。“不足百万人口的蜀汉,却有十余万军队,平均九人中有一人当兵,实已超过极限”。这导致了国内资源的浪费,长期的战乱造成民生疲困、实力消耗。
此外,蜀汉另外一位托孤大臣李严曾掣肘诸葛亮北伐,当时受秋夏之际大雨天气的影响,运粮困难,不能满足蜀军前线士兵的正常需要,李严怕后主和诸葛亮责怪他办事不力,于是写信让诸葛亮退军回蜀。等诸葛亮回来后,又假装惊讶的说“军粮饶足,何以便归”!想把自己筹不到足够粮食的责任撇清,李严给后主上表说退军的原因是假装撤退,目的是“欲以诱贼与战”。诸葛亮和他一起拿着来往的文书找后主当面对质,使得李严伏首认罪,最后李严被废为庶人,徙梓潼郡。
曹真、司马懿知己知彼,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多次打退诸葛亮的进攻。诗史杜甫在《蜀相》中写道:“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鲜明表达了对诸葛亮北伐失败深深的惋惜。“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奋斗精神,令后世者敬仰不已”。总之,诸葛亮在历史上是一位杰出的人物,但在政治和军事上也有失误和瑕疵。我们应该理性看待他的贡献和失误,并从历史中汲取教训。综上所述,诸葛亮的隆中对战略是一个值得称道的智慧,但是在北伐战争中的实践却充满了复杂性,教训深刻。#深度好文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