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不会想到,那个曾经征服欧亚大陆的男人,在自己的土地上,竟被扣上“阶级敌人”的帽子,被刻意抹去姓名,甚至连画像都被付之一炬。[浮云]
成吉思汗这个在蒙古历史上如雷贯耳的名字,在外蒙古经历了一段漫长的沉默期,一段被刻意遗忘的历史。
这段历史,要从上个世纪20年代说起。
彼时大清王朝的余晖早已散尽,军阀割据,内外交困,中华民族正处于历史的低谷。
而远在北方的外蒙古,在一股外部力量的推动下,走上了一条与祖国渐行渐远的道路,1924年,在外蒙古“独立”的宣言书上,赫然印着另一个国家的印记——苏联。
你品,你细品。
苏联的意图,昭然若揭,对于这个庞大的北方邻居,蒙古不过是其扩展势力范围的一枚棋子。
为了牢牢掌控这枚棋子,苏联开始了对外蒙古长达七十年的“改造”,改造的手段是全方位的,
从政治制度到经济模式,从文化教育到意识形态,苏联试图将外蒙古打造成一个“翻版”的苏联。
而首当其冲的,就是蒙古的灵魂人物——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是谁?是统一蒙古高原的民族英雄,是建立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帝国的“一代天骄”。他的名字,代表着蒙古民族的荣耀与辉煌。
可是在苏联的逻辑里,成吉思汗的存在,恰恰是他们控制外蒙古的最大障碍。试想一个国家,如果它的民族英雄被另一个国家视为“侵略者”,那这个国家的人民会怎么想?如果任由蒙古人民崇拜成吉思汗,那苏联在蒙古的统治地位会不会受到动摇?
答案不言而喻。
于是一场针对成吉思汗的“清洗”运动,在外蒙古悄然展开。
成吉思汗的画像被销毁,雕像被推倒,他的名字成了禁忌,任何公开纪念他的行为都会招致严厉的惩罚。
在苏联编写的蒙古历史教科书里,成吉思汗被描绘成一个“封建暴君”、“侵略者”,他的功绩被刻意淡化,他的形象被丑化。
苏联的意图很明显,就是要将成吉思汗从蒙古的历史中抹去,将蒙古人民对成吉思汗的崇拜连根拔起。
为了达到目的,苏联甚至不惜动用克格勃,对那些纪念成吉思汗的蒙古民众进行残酷的镇压,曾经在外蒙古草原上随处可见的成吉思汗祭祀活动,被迫转入地下,那些依然信仰成吉思汗的蒙古人,只能在内心深处,默默地缅怀这位民族英雄。
但民族的记忆,岂是那么容易抹去的?成吉思汗早已融入蒙古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蒙古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时间来到1985年,随着戈尔巴乔夫的上台,苏联的控制力开始下降,曾经被压抑的民族意识开始在外蒙古复苏。
成吉思汗的名字,也再次被人提起,到了1990年,蒙古人民共和国放弃社会主义,实行多党制改革,成吉思汗的崇拜彻底回归,曾经的“阶级敌人”,
一跃成为民族图腾,他的画像再次出现在蒙古的土地上,他的名字再次被蒙古人民高声传颂。
1991年苏联解体,外蒙古彻底摆脱了苏联的控制,为了填补意识形态的空白,也为了凝聚人心,重振民族自豪感,蒙古政府开始大力宣扬成吉思汗的历史功绩,将他塑造成民族团结的象征。
成吉思汗的雕像,在蒙古各地拔地而起,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位于乌兰巴托城外的那座高达40米的骑马铜像,这座世界最大的成吉思汗雕像,仿佛在向世人宣告,蒙古民族的“天骄”回来了。
成吉思汗的回归,无疑极大地振奋了蒙古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在现实面前,这种民族自豪感,却显得有些苍白无力。
失去了苏联这个“老大哥”的庇护,蒙古经济陷入困境,失业率居高不下,民众生活水平难以提高。
曾经在外蒙古街头随处可见的苏联式建筑,如今已变得破败不堪。曾经是蒙古经济支柱的工业体系,随着苏联的解体而土崩瓦解。现在的蒙古,除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广阔的草原,几乎一无所有。
更让外蒙古人感到尴尬的是,与他们一河之隔的内蒙古自治区,在改革开放后经济飞速发展,人均GDP已经远远超过了外蒙古,这种巨大的经济差距,
不仅体现在物质生活水平上,也深刻地影响着两个地区人民的心理。
在外蒙古的网络论坛上,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言论:“内蒙古人已经不是真正的蒙古人了,他们已经被汉化了。”“内蒙古的钱都是中国政府给的,他们根本没有自己的文化。”
这种言论虽然带有明显的偏见,但也折射出外蒙古人内心深处的焦虑和不安。他们一方面为自己的民族身份感到自豪,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面对现实的困境。
为了维护这种脆弱的民族自豪感,外蒙古人开始在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寻找新的“敌人”。他们将矛头指向了内蒙古,试图通过贬低内蒙古来抬高自己。
而“萨满预言”,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出现的。
在蒙古萨满教的影响力根深蒂固,它是一种古老的万物有灵的信仰,早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之前就已存在。
对于许多外蒙古人来说,萨满教不仅仅是一种宗教,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与祖先、与自然沟通的桥梁。
苏联统治时期,为了推行无神论,萨满教也曾遭到过打压,与成吉思汗不同的是,萨满教在外蒙古的民间从未真正消失,它以一种隐秘的方式,在草原的角落里顽强地生存着。
苏联解体后,随着民族意识的复苏,萨满教也和其他传统文化一样,在外蒙古获得了“重生”。
各种萨满仪式,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那些身穿彩衣,头戴面具的萨满,再次成为人们膜拜的对象。
而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关于“内蒙古人拐卖蒙古姑娘”的预言,开始在外蒙古流传开来。
这个预言据说是由一位德高望重的萨满“通灵”所得,预言的内容,直指内蒙古,将内蒙古人描绘成“披着羊皮的狼”,声称他们与外蒙古通婚的目的,就是为了“掠夺”外蒙古的人口和资源。
这个预言在外蒙古社会引起了巨大的恐慌,人们开始对内蒙古人,甚至是对所有中国人,都充满了戒备。原本就因为经济差距而产生的隔阂,因为这个预言,而变得更加难以弥合。
而那些嫁到内蒙古的外蒙古姑娘,则成了众矢之的,她们被视为民族的“叛徒”,被指责为了金钱而出卖自己的灵魂。
在网络上充斥着对她们的谩骂和诅咒,仿佛她们的存在,就是对蒙古民族的一种背叛。
“萨满预言”,究竟是真是假?或许只有那些散布谣言的人,才真正知道答案。
不过谣言的可怕之处,就在于它能够利用人们的恐惧,
将原本就存在的矛盾无限放大,最终演变成一场无法控制的灾难。
在外蒙古,这场灾难就是“婚恋围城”,一边是经济的落后,生活的困顿,另一边是民族的自尊,文化的差异,外蒙古人就这样被困在了一座由现实和虚构共同编织的围城之中。
他们渴望发展,渴望摆脱贫困,但又不愿意放弃自己的文化和身份,他们渴望与内蒙古人和平相处,却又无法消除内心的猜忌和恐惧。
在乌兰巴托的街头,随处可见成吉思汗的画像,这个曾经被苏联视为“阶级敌人”的蒙古英雄,如今已成为外蒙古人最后的精神寄托。
他们希望这位“一代天骄”,能够带领他们走出困境,重现蒙古帝国往日的辉煌。
历史的车轮终究无法倒转,成吉思汗的时代,早已成为过去,而外蒙古,也早已不是那个纵横欧亚大陆的草原帝国。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外蒙古面临的,是比当年成吉思汗更加复杂的挑战,如何发展经济,如何处理与中俄两国的关系,如何维护民族文化和身份认同,这些都是摆在外蒙古人面前的现实问题。
而“萨满预言”以及由此引发的“婚恋围城”,不过是这些问题的一种扭曲的反映,
它折射出外蒙古人在面对现实困境时的迷茫和焦虑,也折射出他们试图在历史和现实之间,寻找一种平衡的努力。
成吉思汗的回归,为外蒙古带来了民族自豪感的复苏,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种新的压力,一种无法回避的历史责任。
外蒙古人能否真正继承成吉思汗的精神,找到属于自己的未来之路?或许时间会给出答案。
参考来源:
新浪财经-2024年7月29日蒙古国,如何沦落为最没有存在感的国家?|国家经济系列
中科院地质地球所-2023年03月25日黄了,蒙古国的问题有多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