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阿尔卡季耶维奇·斯托雷平是俄罗斯历史上一位十分具有名气和影响力的改革家,于1862年4月14日出生在萨克森王国的德累斯顿,随后在该市的东正教教堂接受洗礼。
斯托雷平所在的家族在俄罗斯诸多贵族中享有盛誉,他的祖先总从16世纪以来就一直在为沙皇服务。两三百年过去了,成功在俄罗斯的多个省份积累了大量的地产。
斯托雷平主要在莫斯科省附近的索尔涅奇诺戈尔斯基区的谢列德尼科沃家族庄园生活长大。
1879年,斯托雷平跟着家人一起搬到了奥廖尔去居住,他就读于当地的一所男子学院,他的形容他总是因其理性主义和性格在同龄中脱颖而出。
1881年,斯托雷平跑到了圣彼得堡大学去学习农业,而他的老师之一是著名的元素周期表制作者德米特里·门捷列夫。
1885年,斯托雷平正式从圣彼得堡大学毕业,之后顺利进入政府部门工作,其间撰写了很多关于俄罗斯南部烟草种植的论文。
1902年,只有四十岁的斯托雷平相继担任了格罗德诺省和萨拉托夫省的省长,成为俄国历史上最年轻的省长级别人物。
在此期间,斯托雷平得以深入了解当地的需求,提高他的行政能力,并且其思想也深深地受到了西北边疆区较为先进的单户农庄制度(也就是所谓的家庭私有农场经营方式)的影响。
导致后来斯托雷平寻求在整个俄罗斯帝国推行这样的基于私有制度的土地改革。
1905年,随着日俄战争,俄国的惨败导致国内引起了一场长达两年之久的动乱,这场动乱是以反政府为目的,采取罢工、游行示威、暗杀政府官员等方式来进行,同时也缺乏明确的组织和目标。
日俄战争的失利只是这场动乱的导火索,而不是根本原因。
动乱从首都逐渐蔓延到帝国的各个省份,其中就包括了斯托雷平所管理的萨拉托夫省。
当时在萨拉托夫省,从1905年10月到12月,光是官方记载的动乱事故就多达了509起。
面对这种此起彼伏的暴乱事故,斯托雷平采取了十分强硬的态度,先同地方自治组织的领导和警察交谈,让他们从中帮忙调停农民的情绪。
在调停没有结果的情况下,便立即动用军队进行武力镇压。10月20日,斯托雷平曾经写信给内务大臣要求其派遣更多的军队去支援他们为此萨拉托夫的秩序。内务大臣同意了,派遣了更多的军队过去,结果动乱也很快就得到了平定。
1906年1月14日,沙皇尼古拉二世特意派人发电报向斯托雷平表示感谢,称赞其雷厉风行的惩戒性手段很有效果。
当时俄罗斯全国范围内都是处于一个比较动乱的时期,只有斯托雷平所管理的萨拉托夫省相对平定。
这就让斯托雷平脱颖而出,很快就得到了沙皇尼古拉二世的重视,被调到了中央去担任内务大臣。
数个月后,斯托雷平得以顶替伊万·戈列梅金而当上总理,同时继续担任内务部长以及大臣会议主席,这是俄罗斯帝国历史上比较罕见的内阁权力异常集中的情况。
斯托雷平的升迁速度之快,让其成为当年炙手可热的权势人物。
当时的俄罗斯帝国饱受革命骚乱和人民普遍不满的折磨,很多左翼激进派团队每时每刻都被推翻为君主制做各种各样的努力,并且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支持,群众基础越来越好。
俄国的很多个地区的警察和政府官员都时不时地遭受了左翼激进分子的恐怖袭击。
针对这种情况,已经成为总理的斯托雷平建立了一套新的法庭制度,允许就地逮捕和迅速审判那些被指控从事革命活动的嫌疑犯。
同时从1907年6月1日开始,斯托雷平便以各种莫须有的罪名去指控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所策划的“叛国政变”。
到了第二天的晚上,便逮捕了多达65名国家杜马代表,将其直接流放到西伯利亚去。
到了6月3日的时候,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便直接宣布解散了第二届国家杜马,同时公布了更加反动的选举法。
此次事件在俄国历史上,被称作是“六三”政变。
然而这实际上根本就不能算作是政变,只是沙皇尼古拉二世以防止政变为接口,强行解散了不服从自己的第二届国家杜马。
但这一次政变,也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那就是其标志着俄国1905年革命的彻底终结,同时也标志着掌握大权的斯托雷平,在沙皇尼古拉二世的鼎力支持下,开始了实行反动统治,很多沙皇的反对者、革命的参与者以及其他的进步势力都遭到了沙皇政府的疯狂迫害。
由沙皇政府派遣的讨伐队在西伯利亚、高加索、波罗的海沿岸各省,疯狂地焚烧和破坏村庄,有多达几千人在没有经过任何审讯的情况下,就被残忍处决。
当时,很多人都讽刺绞刑架上是斯托雷平的领带。
同时还组建了第三届国家杜马,其并不代表平民或者广大无产阶级的利益,而是代表地主和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斯托雷平是一个十分注重现实的家伙,他日趋认识到土地问题紧迫性和重要性,已经到了必须改革的地步了。
他认为要想让俄罗斯富强起来,需要解放数以百万计的贫苦农民。如此,自1906年开始,斯托雷平便开始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想要改善贫苦农民的处境。
土地改革的目的是推翻俄罗斯旧有的村社制度,扶植富农经济。
1906年11月22日,斯托雷平公布了一项意义深远的法规叫作《关于对农民土地占有和土地使用线性法若干补充规定》的法令。
根据这条法令,明确规定了农民可以自由退出村社,每一个农民都可以取得村社的土地来作为私产,允许将这份土地自由买卖。
但是村社拨给农民的土地必须在一定时间内成为独立的田庄或者独家农场。为此政府可以为这些农民提供一定的贷款,帮助其购买土地和建立农场。
这个法令最终在1910年6月27日的时候,由沙皇尼古拉二世正式签署,成为正式的法律。
如此,在1906年~1915年的这将近十年的时间里,前前后后有多达200多万户的贫苦农民退出了长期压迫他们的村社,并从村社那里拿到了一定量的土地。
但是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拿到土地之后由于缺少农具和资金,只能够将土地卖给以低价卖给富农。
这样的政策在客观上破坏了农村旧有的村社土地公有制,导致农民内部出现了较大的分化,但同时加速了农村资本主义的发展,催生了很多富裕的农民。
然而,当时俄罗斯内部的农奴制度依旧根深蒂固,农村内部的阶级矛盾依旧存在而且变得更加激烈,最终导致了1917年二月革命的诞生,彻底终结了俄罗斯君主专制制度。
在土地改革的过程中,很多农民因为从村社手中分配得到的土地大小差距较大,因此再度进行了反抗和示威游行。而斯托雷平也再度展现出了其雷厉风行的手段,再度动用军队将诸多暴乱者绞杀。
面对这些抗议,斯托雷平曾经在1909年10月1日的时候,对着《伏尔加报》表示:“给国家二十年的安定,俄国会变得你们辨认不出来。”
而在大约一个世纪之后,将斯托雷平视为偶像的普京在演讲的时候,也说过这么一句雷同的话语,叫作:“给我二十年的时间,我将还你一个强大的俄罗斯!”
话说回来,通过斯托雷平的这一土地改革之后,出现了很多无地的农民。斯托雷平出台政策,推动他们进城成为工人;另一方面引导他们迁往西伯利亚去开发土地。
斯托雷平的改革自一开始之初就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其总理别墅警察遭受过恐怖袭击,导致多达27人死亡,32人重伤,其中就包括其年仅三岁的儿子和一个可爱的女儿。
然而,即便这样斯托雷平也毫不动摇推动土地改革的决心,也确实在客观上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效果,俄罗斯的煤产量增加了121%,出口总额增加了112%,国民收入增长了78.8%,人均粮食产量达到历史最高值,甚至超过了之后斯大林所统治下的苏联。
当时,俄罗斯的粮食产量比阿根廷、加拿大和美国加起来的总和还要多,有足够的粮食用于出口来增加粮食收入,是欧洲最大的粮食出口国。而日后强大无比的苏联,却长期作为粮食进口国存在。
话说回来,在一个君权至上的国家里,君主的权力是高高在上不容侵犯的存在。然而,斯托雷平在推动改革的过程中,却频频出现了蔑视君权的举动,这让其同沙皇尼古拉二世之间的关系逐渐变冷。
比如在1908年的时候,斯托雷平陪同尼古拉二世一起会见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然而事后英国国内的报纸却频频报道英王和斯托雷平的合影,而没有英王和尼古拉二世的合影。
在1909年的事后,斯托雷平陪同尼古拉二世同德意志皇帝威廉二世交谈。在会上威廉二世对斯托雷平的热情和对尼古拉二世的冷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威廉二世甚至夸奖斯托雷平的才识远超俾斯麦。
如此,经历这么一系列的事情之后,尼古拉二世和斯托雷平之间已经产生了十分严重的裂痕。
1911年春天的事后,斯托雷平提交了一项议案,准备将地方的议会系统扩展到俄罗斯帝国的西南诸省去,但这份提案却遭到了国家杜马的否决。后来这份提案被送到了国务会议去审议,再度遭到了否定。
1911年3月5日,斯托雷平特意来到沙皇村面见尼古拉二世,向其提交了辞呈。斯托雷平直白地表示:“我别无选择,因为我再也得不到你的支持了。”
此时,尼古拉二世还是希望斯托雷平能够留任的,便拒绝了其辞职的请求。但针对斯托雷平所提出的两个留任的先决条件:一、让其所提出的西部自治法案通过,同时关闭国务会议和国家杜马三天;二、让西部自治法案告吹的两名罪魁祸首离开圣彼得堡。
对此,沙皇尼古拉二世并没有立即答应斯托雷平的条件,只是表示自己会考虑。
后来,皇太后玛丽亚·费奥多罗夫娜出面向斯托雷平表示,她一直都相信只有斯托雷平能够拯救俄国,并再三挽留斯托雷平能够留任。
到了第二天的事后,沙皇尼古拉二世委托宫廷侍卫交给了斯托雷平一封长达十六页的信,内容对自己曾经的不信任表示忏悔,同时同意斯托雷平所开出的条件,请求斯托雷平收回辞呈。
如此,斯托雷平方才同意留任。就这样,斯托雷平度过了其执政以来的最后一次政治危机。
但沙皇尼古拉二世虽然表示主动让步,但心里对于斯托雷平的意见是越来越大了,两人之间的关系已然来到了冰点。同时,斯托雷平以辞职为威胁,强行通过了西部自治法案,让其整个人在当时俄罗斯政坛树立了很多的敌人。很多人甚至直言,俄国将进入斯托雷平专政。
1911年夏末,基辅即将举行庆祝废除农奴制度的50周年庆典,很多俄国政要人物都要参加,沙皇尼古拉二世也会亲自到达现场,为亚历山大二世皇帝的纪念碑揭幕。
对于这样的庆典,斯托雷平自然也是要参加的,他于8月27日到达基辅,9月1日的时候陪同沙皇尼古拉二世一起在基辅大剧院观看表演。在第二幕的幕间休息的时候,突然有一个人掏枪打向了斯托雷平,一发打中手臂,一发打中胸口。
到了第二天凌晨时分,斯托雷平最终不治身亡,享年49岁。而那位行刺者也在不久后被抓住并判处死刑。
在俄国历史上,对于斯托雷平的评价向来波动很大,不是大褒,便是大贬。在苏联前期,斯托雷平的评价基本是负面的,但到了苏联的后期斯托雷平的评价就逐渐转为正向的。
这种正向的评价依旧延续到如今的俄罗斯联邦时代。
普京总统多次公开表扬过斯托雷平,这两人都是搞强人政治的,都希望通过自己的“铁血政策”变得富强,所以普京总统也有着“新斯托雷平”这样的称号。
斯托雷平去世后不久,俄国便深陷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泥沼之中,导致他的很多改革最终以失败告终。而如今普京总统还在任的时候,俄罗斯就已经深陷在俄乌战争的泥沼之中。
不知道,普京总统是否能够避免自己沦落到向斯托雷平那般的悲剧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