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打太平天国意气风发,没想到在面对捻军时英名扫地,最后不得不引咎辞职。
为何比太平天国还难打?
一个关键原因是捻军没有固定根据地,一人三骑,时而远距离袭击,时而大规模流动作战,不管曾国藩如何努力,捻军越剿越多,活动范围越来越广。
这一点跟太平天国初期一样,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即不分兵把守,还裹挟大量人口和财物,所到之处泥沙俱下,气势磅礴!
太平军初下南京时就是这样,动辄千帆齐进、万马奔腾,清军(当时主要是绿营兵)根本无法阻挡。如果不定都南京,而是直捣黄龙,后果还真难预料…
“捻”是淮北方言,意思是“一股一伙”,捻军起源于“捻子”,最初安徽、河南一带有游民捏纸,将油脂点燃,烧油捻纸用来作法,于节日时聚众表演,为人驱除疾病、灾难以牟利。
早期捻子是向乡民募捐香油钱,购买油捻纸。后来,也有恐吓取财、勒索而实与盗贼无异的现象。越是荒年歉收,入捻人数越多,所谓“居者为民,出者为捻”,而清朝官方称之为捻匪。
曾国藩剿捻,针对捻军的机动性,用的是稳固防守的战略,希望用河道和城池困死捻军。其实这个办法没有问题,但问题出在自己人身上:此时曾国藩的嫡系湘军裁撤得差不多,手底下是淮军、僧格林沁残部拼凑的队伍。
这些人表面上对曾国藩很客气,曾大帅长曾大帅短,但对于曾的命令执行起来总是打些折扣。所以曾国藩始终打不出自己想要的效果,最后无奈退出。
李鸿章上来,对师傅曾国藩“河防计划”进行改进升级,提出“扼地兜剿”的策略:将捻军“困于山深水复之处,弃地以诱其入,然后各省之军合力,三四面围困之”。即是,既要防堵“捻军”流动作战,还要组建一支机动力量,追击“捻军”,攻防结合。
镇压为此,李鸿章组建一支“快速反应”的骑兵部队,由首席猛将刘铭传、潘鼎新统帅,其中刘铭传部最多,骑兵人数达12000余人。李鸿章承袭了曾国藩稳扎稳打的策略,坚壁清野,断粮断马,关键是指挥的都是自己的人,仅一年时间就剿灭了东捻军,斩杀敌酋任柱,最终与左宗棠一起剿灭了捻军。
(史海沉钩,欢迎关注周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