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珠格格》中最典型的一对便是五阿哥永琪和小燕子的曲折爱情之路,从作品呈现中来看,小燕子和永琪的爱情饱经风霜雨雪的考验,两人最终走到了一起。
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历史中的五阿哥永琪,不但英年早逝,就独子绵忆也被派去守皇陵,这是为什么呢?
真实与艺术创作的契合
从还珠格格的表现看前期的永琪几乎是一个完美的人物设定,他最早的出场是在乾隆皇帝分设猎场举行狩猎之时,最先体现的就是他在武学方面的造诣,能够与当时乾隆身边的御前侍卫并驾齐驱之人,定然不是泛泛之辈。
而也正是在这次狩猎之中,永琪邂逅了自己的爱情,小燕子,但从当时的种种复杂的情况来看,这段感情注定要经历十分复杂的流程,身份的扑朔迷离和乾隆皇帝的误认,都变成了这段感情的阻碍,而永琪也在此时展现了他独特的感情观。
因为当时身份的误认,永琪一直压抑自己的情感流露,但却依然无法掩饰举手投足之间对小燕子的爱意,在福尔康为追求自己的爱情不顾一切的想要揭开真相时,只有永琪一人顾及小燕子的生命之危,平常的生活中,更是对小燕子关心备至。
剧中除了着重刻画永琪的武功和感情之外,其性格方面也是难得的温文尔雅,平易近人,他不但没有刻意带起的阿哥威严,还能和诸多臣子平等相处,在对待小燕子的错误时,总能够温声细语,给他最大的包容,是妥妥的好男人形象。
平心而论,剧中所表现出的永琪主要是强调其感情,而真实的永琪,往往要结合真正的历史来看,作为乾隆皇帝的第五个儿子,他除了拥有相当的天赋之外,文学素养也丝毫不差,先贤所留下的经典作品他都曾拜读。
通过这些展现来看,永琪是和乾隆皇帝最接近的一个人,在剧中,皇太后就曾提出,永琪是很有可能成为太子的阿哥,现代的一些史学家也指出,永琪是最有可能继承乾隆大位的人,当然前提是他没有因病身亡。
真实永琪的意外离世
从电视剧中的结局看,最后永琪和小燕子也算幸福善终,但历史上真实的永琪,早在二十五岁的时候就离开人世了。
对于永琪来说,原本的生活是顺风顺水,尤其是在他24岁那年被封为亲王,基本可以算是人生巅峰的开始,但不幸的是,就在不久之后,永琪染上了附骨疽。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因为毒气聚集于骨所引发的一种疾病,通俗来讲其实就是骨髓炎,按照如今的医学能力来说,无论是外治,内治还是辅助调养都可以对其进行缓解,甚至一些特殊的饮食也可以起到不小的作用。
但附骨疽这种顽疾放在当时的清朝,就是足以夺取生命的不治之症,所以在永琪患上此病之后,乾隆几乎用遍了全国范围内的名医,也没有取得什么明显的效果,最终在不久之后,病情愈发恶化的永琪便去世了。
绵忆的遭遇与清朝守陵人
和剧中的表现不同,历史上的永琪虽然在25岁的时候就撒手人寰,但因为古代结婚年龄较早的关系,也曾留下了一些子嗣,根据当时的相关记录,永琪在去世之前一共有了七个孩子,一个女儿和六个儿子但五个儿子都不幸夭折了,只剩了第五个儿子绵忆和一个女儿。
对于这个女儿,在史料中没有明确的记录, 只能证明确有其人,后来嫁去了蒙古,甚至连名字都有没有提及,而永琪唯一幸存的儿子绵忆,后续的命运似乎也很一般。
乾隆之后,嘉庆继承了皇帝的位置,他在此前和永琪的关系还算不错,而永琪去世之后,他对这个遗留下来的侄子也还算不错,还将其封为郡王,原本在帝王之家,能保持这种关系已经非常难得了,但后来绵忆的做法却直接将原本的平衡打破。
虽然当时嘉庆对绵忆比较关心,但并不代表他自己可以为所欲为,之后绵忆在给自己儿子起名字的时候,使用了金字偏旁,引起了嘉庆皇帝的不满,不但革除了他所有的职位,甚至还强行更改了其儿子的名字。
这种做法不仅表示嘉庆对绵忆的警告,也意味着嘉庆将开始疏远绵忆,因为没过多久,他就被直接派遣去镇守皇陵了。
其实守陵这种行为在古代十分常见,到了清朝时期已经有了很大改善,在最初的几个朝代,人们对死亡的认知比较浅薄,往往直接用活人祭祀的方式代替守陵,这种残忍的行为在后来被禁止。
但对于皇室而言,为了表示对死者的尊重,后续又出现了守陵人的职位,这批人主要从亡故帝王或其他重要角色的妻妾之中选出,一些没有子嗣的基本都会被划分为守陵人。
虽然不用直接进行殉葬的残忍方式,但却依然让守陵人从此再难见到天日,她们会被永远禁锢在偌大的陵墓之中,像服侍活人一样服侍陵墓主人,在守陵期间,除了保持陵墓的干净和安全之外,还要准备一日三餐,定期表演娱乐节目供墓主人观赏。
因为其本身已经亡故,因此负责守墓的人还需要定期对其进行祭祀,夜晚需要定期巡逻查看,排查所有的意外状况。
清朝时期的守陵方式与原因所在
清朝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所以在有些习俗上存在一些差距,比如从守陵方面来讲,清朝并没有延续汉人的守陵方式,出于对自己优越性的看重,他们会专门挑选守陵人。
在大清的制度之中,早在入关之前就已经存在一种区分等级的“八旗制度”,将满清的贵族根据与皇帝的亲疏关系划分为不同的阶层,厚爱又增添了蒙古八旗和汉族八旗,都建立在严格的等级制度下。
而清朝皇族对祖先十分敬重,尤其是在守陵方面,出于对安全的考虑,他们守陵人的来源其实就是旗人,往往会根据对朝廷的忠心程度打造一个守陵人世家,世世代代定居在皇陵附近,通过朝廷拨发的补给维持自己的生产生活,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
这种守陵人因为不谙世事,并且世代传承,所以一直到满清灭亡民国建立之时依然存在,而作为亲王的绵忆,去守陵也是有原因的。
首先第一点,他是清朝旗人之一,虽说是皇亲,但依然有守陵的义务与责任,尤其是在他的父亲永琪亡故之后,那些陵中的皇帝都是他爷爷辈的大人物,他作为小辈就更加具有这个义务。
第二点是因为绵忆在宫中的关系网比较小,牵扯到的东西比较少,随意调动并不会有什么影响,对于较晚掌权的嘉庆皇帝来说,朝中虽然皇孙众多,但她们的父辈作为亲王都在宫中担任要职,常年以来的经营积累形成了庞大且复杂的关系网络。
这种关系网络自然将自己的子辈包含在其中,而当时刚刚当政的嘉庆皇帝,如果贸然调动其他人去守陵,很有可能会引发一系列意想不到的后果,如果因为这次事件引发一些亲王的记恨或结盟对抗,那将对自己今后的统治造成极大的不利。
而荣郡王绵忆的父亲英年早逝,自己也因为年幼没有长辈的扶持,所以翻不起什么水花,如果非要选一人前去守陵,绵忆自然是最合适的一个,并且自己也无法拒绝。
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原因,就是对守陵人的品质要求,无论对于王公贵族还是寻常百姓来说,守陵都是一个十分艰苦的工作,它不仅需要持之以恒的动力,还需要稳重的秉性。
纵观所有人,其余诸人都活在父辈的光环之下,多少都有些浮躁,而只有自幼失去了父亲的绵忆,在顽强和艰苦之中长大,最适合让他去守陵,所以从整体上看,绵忆守陵的最终结局也存在一定的必然性。
所以说,在永琪亡故之后,嘉庆皇帝派遣绵忆去守皇陵,是有自己的考虑所在,一是绵忆身为皇孙的必要责任,二是他在皇宫牵扯人员较少,适合守陵,三则是他本身自小培养的端庄秉性更适合守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