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是整个大清在皇位上时间最长的皇帝,长达61年之久(乾隆在皇位上60年,做了3年太上皇)。作为千古一帝,一生丰功伟绩。但不管康熙如何建功立业,终究不是开国皇帝。
大清的开国皇帝是努尔哈赤,努尔哈赤虽然没有正式建立大清,但是他建立了后金,其子皇太极在后金的基础上开疆拓土建立大清。所以努尔哈赤被称之为“清太祖”是毋庸置疑的,皇太极作为努尔哈赤的儿子,大清的第二位皇帝,被称为清太宗。
可能有人会说:康熙的父皇顺治帝不是也被称“祖”吗?
顺治帝也不是大清的开国皇帝,却被称为“清世祖”,不是也不合常理?这不是相当于一个朝代有两个先祖吗?
其实顺治帝之所以被称为“祖”,还是有先例可循的:
元朝不是也有两个“祖”吗?
一个是元太祖成吉思汗(铁木真)
一个是元世祖忽必烈
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于1206年建立大蒙古国,铁木真被一致尊称为“成吉思汗”,意思是强盛伟大的君主。
其实铁木真建立大蒙古国,被尊称为成吉思汗,跟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自称为大汗是一样的,只是努尔哈赤被称为“天命汗”,建立的是“后金”
铁木真是大蒙古国始祖,被尊为元太祖也是理所应当
努尔哈赤是后金始祖,被尊为清太祖也是无可厚非
忽必烈是大蒙古国第五任可汗,成吉思汗的孙子,在与同母弟阿里不哥争夺汗位,争夺汗位成功后便在开平继位称大汗;1267年迁都大都,四年后将国号改为“大元”。1274年忽必烈下旨攻打南宋,最终将南宋残余势力全部消除,完成全国大一统。
顺治帝在父皇皇太极去世后,争得不是汗位,而是皇位,因为皇太极已经称帝。顺治帝年仅6岁登基,登基后于顺治元年迁都北京,也就是忽必烈迁都的“大都”,在顺治一朝,在摄政王多尔衮等人的努力下,不仅将张献忠等农民军全部消除,还将南明残余势力(除了延平王盘踞台湾外)全部剿灭(南明皇帝永历帝在昆明被杀,南明势力结束)。
可以说顺治一朝,大清基本上已经实现了全国大一统。
顺治帝不仅迁都北京,还完成了全国大一统,其实跟忽必烈的性质是一样的,忽必烈能被成为“元世祖”,顺治帝被称为“清世祖”也是无可厚非,有迹可循,还是比较有说服力的。
但康熙皇帝为何被称为“祖”呢?
《逸周书·谥法解》说:“维周公旦、太公望开嗣王业,建功于牧之野,终将葬,乃制谥,遂叙谥法。”
根据《逸周书·谥法解》的说法可以看出,谥号从周朝便开始推行,说的直白一些,谥号其实就是在皇帝死后,对其一生功绩的评价,也可以用来约束皇帝的道德。
历朝历代,都是用谥号来直接评价一位皇帝。
一开始谥号比较简单,比如汉武帝刘彻的谥号是“孝武皇帝”,只有四个字;
到了唐朝,谥号略繁琐一些,比如唐太宗李世民的谥号是“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增加到了9个字;
到了明朝,谥号便非常复杂了,比如明成祖朱棣的谥号是“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一共是19个字;
而到了清朝更是繁杂,比如清圣祖康熙的谥号是“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一共是25个字。
了解历史的都知道秦始皇是一个称皇帝的,之前的君王要么称“王”,要么称“君”,要么称“帝”,秦始皇大一统后,为了体现自己的尊崇与功绩,让各位大臣们商量自己的称号;最终确定了“皇帝”这一称号,虽然秦始皇是一个称皇帝的,但是他取消了谥号,因为他觉得没有意义,不让后人来评价自己功绩。
到了汉代,汉高祖刘邦重新恢复庙号,规定那些做出巨大贡献的人是祖先,也就是一国的开国皇帝。就跟汉高祖刘邦一样,历经千辛万苦好不容易建立大汉王朝,取代了秦朝。
所以刘邦被称为汉高祖,是实至名归的。
从汉朝到清朝,每一个朝代的开国皇帝都是称为“祖”。
其他的皇帝则是被称为“宗”,哪怕是汉宣帝刘洵消灭匈奴,平定羌乱,建立西域都护府,让整个大汉的威严到达千里之外;在经济上采取各种措施,让百姓丰衣足食;在文化上,将《史记》颁行天下,一生可以说是丰功伟绩;但他照样只是被称为“汉中宗”,被并没有称“祖”。
就是因为他不是开国皇帝,后来的继位者更加不敢违背祖制,将其贸然称“祖”。康熙皇帝之所以被称为“千古一帝”,一生的功绩也是斐然:
除掉鳌拜
平定三藩之乱
收台湾
平定准噶尔叛乱
治理黄河
驱逐沙俄
......
但他作为大清的第四位皇帝,也不是大清入关的第一位皇帝,更何况在康熙之前已经有一位“清太祖”,一位“清世祖”,他为何被称为“清圣祖”呢?
实在是没有先例可循!
其实康熙被称“祖”,都是雍正的“功劳”。
雍正通过残酷的九王夺嫡之争,好不容易坐到了皇位上;但坐上皇位并不意味九王夺嫡的结束,雍正为了能够让自己的皇位做的安稳,便想出了这样一个对策:将自己的父皇康熙称“祖”。
雍正是这样说的:
我皇考大行皇帝缵继大统,旧典本应称宗,但经云:祖有功而宗有德。我皇考鸿猷骏烈,冠古轹今,拓宇开疆,极于无外,且六十余年手定太平,德洋恩溥,万国来王,论继统则为守成,论勋业实为开创。朕意宜崇祖号,方符丰功。”
雍正的理由其实还是从康熙一生的丰功伟绩着手,但毕竟有汉宣帝刘洵这个例子在,理由似乎没有那么充分。
毕竟在康熙的父皇顺治一朝,大清基本上已经完成了大一统,康熙的丰功伟绩也是在顺治帝的基础上巩固皇权,确实谈不上开创。
所以这一点,并不是康熙称“祖”的根本原因,只是雍正的借口而已。
雍正之所以如此做其实归咎于雍正登基的背景:
看过《雍正王朝》的应该知道皇八子胤禩作为“众望所归”的储君人选,在朝中的威望很高,势力很大;而雍正不同,是一个公认的“冷面王”,支持雍正的人并不多。
所以即便是雍正坐上了皇位,朝中大部分大臣要么不信任雍正,要么还是皇八子胤禩的支持者,同皇八子胤禩一起处处为难刚登基的雍正皇帝。
哪怕是在康熙的丧葬期间,雍正的反对者都在冷眼旁观看笑话,或者是故意给雍正制造矛盾事端,故意让雍正背负一个不忠不孝的骂名。
比如雍正最大的敌人皇八子胤禩,向新帝雍正上秘奏,若是用两万夫役将先帝的棺椁运送到皇陵的话,实在是耗费太多的钱粮,建议雍正减半。
雍正很了解胤禩,不可能为自己着想,更不可能会想到节俭,所以便让人去打探,结果胤禩打的如意算盘是:若当真雍正那样做了,就给雍正安上一个不忠不孝的骂名,让雍正陷入被动。
雍正当然不会如此!
不仅没有让胤禩如愿,而且雍正还表现得异常悲痛:
康熙病逝当天晚上,雍正便趴在地上哭了好久,还亲自为先帝换好衣服;
之后又亲自将护送先帝的皇舆回宫
并且为了表示孝心,在乾清宫为先帝举行大殓时,让诸位王公贝勒、满朝文武以及公主后妃等人都来看一看先帝的遗容。
而雍正呢
则是捶胸顿足,悲痛至极;
之后雍正下旨说自己要打破服孝27天的旧制,为先帝服孝100天,以此来表示自己的孝心;
实际上在雍正下旨的第三天,诸位王公大臣便都劝说雍正恢复27天的旧制,不能因此耽误了朝政大事,三推四请后,雍正“才勉为其难”答应。
紧接着便是要为先帝爷定谥号、庙号,雍正更是将自己的“纯孝”表现得淋漓尽致,直接下诏:将先帝的庙号定为“圣祖”。
做出这样的决定后,雍正还亲自刺破自己的中指,将圣旨上的“圣祖”二字圈起来,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哀思。
确定好庙号后,雍正担心有人会认为是虚伪、假孝,便说道:
“朕非于此自谓尽孝,亦非博尽孝之名也。况天降缟雪,林木皆白,自安奉梓宫,群鸦环绕殿庭,哀鸣七夜,仰观天意,俯察物情,尚且如此,朕能已于沉痛乎?”
27日服孝期结束后,雍正下旨将养心殿作为自己的寝殿。雍正给出的理由是:乾清宫皇考已经居住50余年,若是居住其中确实于心不忍。
不仅如此,雍正还于雍正元年,亲自将康熙梓宫护送到遵化景陵。
甚至一改女真族火葬的传统,将先帝进行土葬;就这样康熙成为大清第一个进行土葬的皇帝。
从康熙去世,到康熙下葬地宫的整个过程中,雍正无时无刻不在表现自己的孝心,而将康熙称为“圣祖”,便是雍正表孝心的其中一种方式而已。
其实雍正此举也是加强皇权的一个缩影,在明朝之前,皇帝与士大夫共同治理天下,皇帝若想要好听的谥号、庙号,好想要入太庙,是不能得罪文官的,若是将文官得罪,尤其是御史,他们会不停地上书。
但是到了明朝以后,在明太祖朱元璋废掉丞相制度后,皇权是越来越集中。在君权高度集中的情况下,明朝便出现了一个明成祖。
其实朱棣一开始的庙号是“太宗皇帝”,但是100多年后到了嘉靖帝,为了打压文官,非要将朱棣的庙号改为“成祖”。
其实嘉靖帝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将自己的父亲追封为皇帝,嘉靖帝是因为明武宗朱厚照无后而终,没有后人继承皇位,而被选中的皇位继承人。嘉靖帝原本是亲王之子,但是嘉靖帝登上皇位、掌握实权后,便想要将自己的生父追封为皇帝、自己的生母追封为皇后,为此与朝中文官进行了长达三年的对抗,最终取得了胜利。
但是此时的太庙已满,若想要将父亲的牌位供奉与太庙,就需要将其中一位皇帝的牌位挪出来,明太祖朱元璋是开国皇帝肯定不能动,而朱棣又太深入人心,更不能动;最终嘉靖帝便决定将在位时间仅只有10个月的明仁宗(朱棣的儿子)的牌位挪了出来,然后将朱棣的庙号升为“成祖”,抬高朱棣的地位。
毕竟若不是朱棣“靖难之役”,取代建文帝,嘉靖帝是不可能有机会当皇帝的。嘉靖帝此举其实也是君权集中的一种表现,而到了清朝,即便是雍正一意孤行将康熙的庙号定为“圣祖”,朝中文官也不敢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