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来,孤平黄巾,定河北,征乌桓,收荆州,天下九州,得其六,方有今日中原之一统。四海之内英雄,可有谁能胜孤一筹
晚年的曹操权力和地位达到了惊人的高度,几乎在各方面都超越了天子,然而他仍然选择做魏王。终其一生都未称帝!
那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首先,曹操深知在政治层面上,代汉称帝不仅对国家不利,也对他自己不利。
在曹操之前,曾有两位试图篡位称帝的人物,一位名为王莽,另一位为袁术。这两位分别实践了权臣篡夺中央政权和地方割据直接称帝的策略。然而,他们最终都遭遇了惨痛的结局。在当时,曹操所能借鉴的历史教训只有这两位的失败案例。
要称帝,曹操面临着三个问题:
1.避免像王莽一样被地方势力反扑消灭;
2.不要像袁术一样与中央政权一开始就交战,进而遭到全国谴责;
3.在稳定自己的地位之后,确保子孙能顺利承继。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曹操总结出了一套后世篡权者的教科书式策略。
首先,他选择成为一名权臣,通过征讨积累军功,同时削弱地方的异己势力。借助军功为自己升职加薪,并引诱敌对势力不断暴露
可是当曹操摸索完成并大致完成整个过程后,他的寿命也即将走到尽头。此时,曹操已经解决了王莽和袁术当时存在的问题!其实他是可以称帝的!
为什么没有称帝呢?因为他需要考虑第三个问题:确保子孙顺利承继。
如果篡位这件事发生在他任上,而他刚好在此时离世,那局势将变得极为不确定
。对于自己的儿子曹丕,曹操应该是颇为满意的。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曹操决定将最后一步让给儿子去完成。这样做不仅更为稳妥,还能为儿子留下一些现成的"政绩"。
除了这些外部因素,曹操本人也有几个难以逾越的心理障碍。
1、曹操在内心深处对家族忠诚观念十分重视,
他意识到曹家世代为汉朝臣子,受到国家的恩泽。因此,曹操在考虑要取代汉朝时,深知这个重任不能由他亲自承担,而只能留给他的子嗣去完成。曹操曾感叹:“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这句话反映出他在权力与家族传统之间的挣扎。
2、他不愿意自己打自己的脸,毕竟他可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啊
,曹操曾表示,如果没有他,不知道有多少人会称帝或称王。这番话说得如此郑重其事,表明他深知自己对国家的重要性,这使他在考虑称帝时自然不愿自相矛盾,进而背离自己的初衷。
曹操明白,称帝的举动可能引起动荡,对国家的长治久安并无实质性帮助。因此,他宁愿保持现状,稳定国家局势,为子孙后代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3、荀彧希望曹操还政给汉朝,
这位并非普通谋士的合伙人对曹操产生了重大影响。荀彧帮助曹操建立了强大的文官班底,目的是为了辅佐曹操匡扶汉室,恢复国家的安定。荀彧希望曹操能在平定天下后将政权归还给汉献帝,因此坚决反对曹操封魏公。尽管曹操最终还是成为了魏王,但荀彧的信念始终影响着他的内心,使他在称帝这一关键时刻难以迈出决定性的一步。
4、曹操与汉献帝之间关系可能还不错
。尽管正史没有明确记载,但我们可以推测,在曹操迎接汉献帝至许都后,两人至少曾有过一段蜜月期。在我所创作的小说中,他们名义上是君臣,但实际关系更像是父子。这种深厚的感情使曹操在权力的诱惑面前,仍然保持着对汉献帝的尊重与忠诚。他在内心深处可能觉得取代汉献帝是背叛这段特殊感情的行为,因此难以下定决心。
综上所述,曹操在晚年面临诸多障碍,使他在权力巅峰时期仍选择保持魏王的身份,而非取代汉朝称帝。这些障碍既包括政治利益的考量,也包括他内心深处的信仰、情感以及对家族传统和荀彧精神的尊重
曹丕则没有这么多心理负担。
当他最终成为皇帝时,他达成了与士族阶级的妥协,并对曹操的政治路线进行了调整。这也是他能顺利称帝的一个重要原因。
然而,历史的发展是多样的。曹操的选择虽然稳重,但也许正是这个选择导致了魏国的命运与发展。
魏国在曹操去世后,在曹丕、曹叡等继位者的领导下,继续维持了一段时间的稳定。但最终,在各种外部和内部因素的影响下,三国时期的魏、蜀、吴仍然相互角逐,直至曹魏被西晋所灭,才宣告了三国时代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