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对于刘禅的印象基本用一句“扶不起的阿斗”就能概括了。
但是刘禅真的是扶不起吗?诸葛亮真的扶了吗?或者说诸葛亮扶的方式对吗?
关于诸葛亮的褒扬之词太多,观棋也不再赘述了,也不否定诸葛亮的功绩,但是在对待刘禅这件事上,以及蜀汉的兴亡方面,诸葛亮是存在责任的。
首先需要搞明白一件事——
诸葛亮到底是不是忠臣
?
答案既是肯定,又是否定的。
一方面诸葛亮是绝对的忠臣,他和刘备之间,可以说是封建时代最理想、最完美的君臣关系,诸葛亮对刘备绝对的忠贞不二。
另一方面,诸葛亮的忠是仅对于刘备的忠,并不是对刘禅的忠,也不是对蜀汉的忠,甚至也不是对汉王朝的忠。
诸葛亮是把蜀汉当成自己的事业来看待的,刘备在,他跟着刘备干;刘备不在了,他是不允许任何人破坏蜀汉的事业的。
刘备是聪明的,他知道自己死后,没人能够阻挡诸葛亮取代刘氏。因为刘备在世的时候,蜀汉的军政大权就在诸葛亮手中,他死了,诸葛亮就会立刻成为蜀汉的实际统治者,想要取代刘禅,可以说是易如反掌。
唯一能够阻止诸葛亮只有诸葛亮自己。所以刘备索性捅破窗户纸:“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如此一来,就从道德上绑架了诸葛亮,诸葛亮即便是真有心取而代之,这个时候也只能对天发誓绝不会背叛刘禅了。
诸葛亮虽然一生在名义上都未叛汉,但是实际上跟取而代之并没什么分别。这同时也说明诸葛亮是真的聪明,他并没有要那个皇帝的虚名,因为他只要不要那个名分,他就不是“篡逆”,哪怕蜀汉所有事情都是他说了算,他也是忠臣,而不是篡逆之君;哪怕他权力再大,他也会流芳百世,而不是遗臭万年。这一点儿其实跟曹操差不多,甚至于更甚于曹操。
大家一提起诸葛亮,想到的都是忠臣、能臣等形容词,很自然的忽略掉了“权臣”这个带有贬义的词。但其实论起权臣来,诸葛亮绝对是排在前面的,甚至可以说他是有史以来最大的权臣。只不过,他这个权臣,心里装的真的是国家,因为他是真的把国家当成自己的,所以他越擅权,大家越觉得他忠心。
刘禅倒是很忠实的履行了刘备的遗嘱:“你与丞相共事,如事乃父!”在刘备死后,封诸葛亮为武乡候,以丞相兼领益州牧。
丞相这个官名在汉朝一度被废,原因就是权力过大,后来只有曹操在汉末当过,当时的皇帝就成了傀儡。
诸葛亮也是丞相,所以刘禅也就成了傀儡,甚至于连傀儡都算不上,因为蜀汉“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刘禅更像是一名观众,只有看的份。
刘禅这个观众也当的并不安生,因为诸葛亮不但管着军国大事,连皇宫的事情他也要管。
举世闻名的《出师表》,现今读来都让人感叹诸葛亮的忠贞,但是仔细看看,这哪里像是臣子给皇帝的奏表?更像是皇帝御驾亲征前给留守的太子的训导。
刘禅这个时候已经不小了,登基时都十七岁,北伐的时候,他都二十岁了,不但国事不能亲政,宫里的事还得被郭攸之、费祎和董允等人管着。别说成长为一代雄主了,不被整的心理变态都算是好事了。
再就是诸葛亮为之奋斗了一辈子的北伐中原大业,他是真的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是给蜀汉留下了什么?暂且先不说,蜀汉北伐中原到底可不可行,但是真真切切的造成了蜀汉元气大伤。
要知道即便是强盛如隋朝,也没经得起隋炀帝三征高句丽的折腾,蜀汉偏居一隅,诸葛亮硬生生整出六次北伐,没当场灭国就是万幸了。
从刘禅的表现来看,他当然算不上是英主,因为他根本就没有表现的机会,但是说他是扶不起,说他昏庸无能,也是有失偏颇的。
首先还是从刘备说起,刘备别的本事不说,看人那是真的准。诸葛亮就不说了;在魏延和马谡上,就证明他看人至少是比诸葛亮准的。那刘备是怎么看刘禅的呢?
很多人都被“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给欺骗了,殊不知那是刘备用来道德束缚诸葛亮的,他真正的含义是“若嗣子可辅,辅之”。也就是说,刘备是认为刘禅足够接自己的班的。只不过诸葛亮并没有让刘禅真正接班。
再就是著名的“乐不思蜀”了。这个故事,恰恰说明了刘禅的高明。就这跟那个“拿一块还是拿十块”的故事一样,大家都认为选择一块的小孩是傻子,殊不知大家才是傻子,他如果选择了十块,就不会有源源不断的一块了。刘禅如果说思念蜀汉,他还能活吗?
最重要的一点:蜀汉一共四十三年国祚,诸葛亮辅佐刘备干了两年,自己干了十一年,人家刘禅可是自己维持了三十年,而且接手的还是被诸葛亮耗尽了国力的烂摊子。
刘禅为什么能够独自支撑蜀汉三十年之久?这要看他在诸葛亮死后,做了哪些事情?
第一件事,就是废止了北伐。无论是从军事上,还是从经济上,还是从人口上,北伐中原都是不可行之事。套用古话说,天时地利人和都不站在蜀汉这方。北伐只会加速蜀汉灭亡。
第二件事,就是废除了丞相。诸葛亮在死前是做了安排的,他选了蒋琬作为自己的接班人。如果让蒋琬继续当丞相,很有可能会使第二个诸葛亮,刘禅仍然不能行使本就属于他的皇帝职权。所以他废除了丞相制,让蒋琬当尚书令领益州刺史;过了不久,又让蒋琬当大将军录尚书事,任命费袆为尚书令,让他们相互制约。逐步将军政大权收回到了自己手中。
第三件事,就是消除诸葛亮的影响。在诸葛亮死后,蜀汉各地官员和百姓都是要给诸葛亮立庙的,但是刘禅无一例外都给否决了,而且理由也是冠冕堂皇——礼制不合。甚至后来,大臣们建议只在成都给诸葛亮立庙,刘禅还是不允许。最后因为大臣们太过坚持,刘禅才无奈准许在沔阳给诸葛亮修祠庙。
这一点儿,也很有可能是刘禅在借机报复,毕竟他在诸葛亮时期,憋屈的太久,也憋的太难受。但是我们查遍史书典籍,也查不出任何关于刘禅对诸葛亮怨恨的记录来。这也再一次证明了刘禅的聪明之处。
当然了,刘禅毕竟不是天纵明主,而且说一千道一万,蜀汉也确实是在他手里灭亡的。但是把责任全部都推到他身上,显然是不合适的。
诸葛亮要对蜀汉灭亡负相当大的责任,一方面是他连年北伐,耗尽了蜀汉国力,让蜀汉对曹魏的差距越来越大;另一方面,他大权独揽,不给刘禅任何锻炼的机会,葬送了蜀汉的未来。要知道,刘禅十七岁登基,二十九岁才把诸葛亮熬死,这当中的十二年可是他走向成熟的关键期。如果诸葛亮真的扶他的话,刘禅肯定能够走的更远。
所以,不要再说人家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了。
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们要赞叹,但是蜀汉因他而兴,也同样因他而亡,也是不容避讳的。
#头条创作挑战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