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始十年的高平陵政变,是司马氏掌握曹魏政权的起点。当时已经被剥实权的太傅司马懿,乘执掌朝政的大将军曹爽奉魏帝曹芳到洛阳郊外的高平陵谒陵之机,突然发动政变,控制了中枢政权,进而开启了亡魏成晋的历史进程。只是这一段历史在我们平常的了解之中,太过浅显,很多人可能认为司马氏能够夺门成功,必然是有十足的把握,只是当历史的真相摆在我们眼前,才发现历史并非是我们所想。
从景初二年到正始十年,司马懿被排挤出全力中枢已经有十年的时间,哪怕是从正始八年彻底淡出政治开始算起,也有近两年的时间,此时突然发动政变,不能不说是出人意料,甚至让人无法理解。此时的司马懿方的势力,可能财力、物力、兵力甚至于人际关系可能都因为司马懿的旁落而相比以前有了大幅度的缩减,这个时候发动政变,更多的可能是司马懿的一场豪赌,如果成功了,司马氏从此跻身帝王之家,失败了,面临的可是满门抄斩。
当时司马懿虽然与曹爽有隙,但曹爽对他还是外示尊崇,优礼有加,并无步步紧逼之意,若司马懿借此退出政治舞台,颐养天年,保全富贵,并不失为一个合理的政治选择。司马懿尽管历仕三朝,在曹魏政权之中拥有深厚的政治、社会基础,但是任何一个政治在离开权力中枢长达十余年之后,所能动用的政治资源恐怕是极为有限的。此时发动政变,其所毛的风险是不言而喻的。那么是什么力量推动司马懿决定侥幸一击,发动政变的呢?
直接参与这场政变行动的,除了司马懿之弟司马孚及其子司马师、司马昭之外,还有蒋济、高柔、王观三人,其中尤以蒋济的作用最为重要。在晋人的眼中,司马懿能够争取到蒋济的支持,利用其威望争取人心,是高平陵政变能够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在高平陵之变中,时任中护军的司马师在军事上起到了关键作用,正是靠着他有限的兵力,才使得司马氏在这次政变之中能够有一定的人手来控制当时洛阳城中的抵抗力量。
时任中护军的司马师,掌握了一部分的禁卫军权和禁军武官的选举权,这一权力又为其蓄养死士,谋划政变提供了便利条件,其手中的军事力量对于司马懿能够成功发动高平陵之变十分关键。但关键问题是,曹爽为何会将如此重要的禁军将领职位授予司马师,以致招来灭门之祸,其背后究竟有着什么样的政治交易。其中的利害关系其实也并不复杂,司马懿虽然退出权力中枢,但终有一定的威望,曹爽为了取得一定的利益,获得司马氏的支持,用禁军将领的职位来了一次交换。但这一次交换却为自己埋下了祸根,成了政变的有生力量。
虽然有了一定的起义力量之后,政变有了成功的基础,但这点人手确实还是有限,毕竟这点禁军的数量还是不够,所以司马家族在起义的第一时间就占领了管理兵器的武库,使得城中之变无器可执,自然不会做殊死之搏,毕竟当时的朝廷政局还很不明显,尤其是加上司马懿个人的声望,自然能够使得这场政变迅速成功。但是,司马懿的这场政变又是一项十分精细的过程,如果其中一个环节出错,曹爽所掌握的军队又能迅速平定。所以可以理解司马氏的这一次行为是在细致准备之上的一场豪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