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朱元璋死后,有4位大将可防朱棣,为何朱允炆一个也不重用?
创始人
2025-08-04 03:02:42
0

提及明朝想必无数人都会追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句名言,字字泣血与悲壮让人倍感凄凉,作为曾雄霸一方的强国明朝并非没经历过磨难。

每一个国家在建立初期皆会饱经风霜,不只是在于前朝遗留下来的糟心事急待根除,更是因为新的国家诞生政府与百姓的信任桥梁尚未搭建。

国家的强大终究需要依靠群体的凝聚力,一旦民族凝聚力不复存在,那么等待民族的未来必定是一片黑暗,深陷晦暗之中或许算不得难事。

可若是试图从泥潭中重新站起来,这对于国家与政府的考验会节节攀升。

为何再如何政府也决不能忽视人民群众的利益,当百姓对政府失去信心国家前行的脚步便会停滞不前,如此一来偌大一个国家就会陷入塔西佗陷阱。

久而久之百姓不再对政府的指令言听计从,政府面对广大百姓更加会力不从心,这种恶性循环如烈风般席卷了整个社会之际,国家发展就会变为一场空谈。

明朝开国初期朱元璋早早看到了这一问题,身为草根的朱元璋更能与平民百姓共情,同为一个阶层的人心中共鸣自然会很多。

朱元璋的确开创了宏图伟业,甚至将明朝未来引向了高峰,奈何人总有离开的一天朱元璋也并非例外,在朱元璋驾崩前为朱允炆留下的4员猛将,朱允炆竟一个人也并未重用。

帝王手段天子一怒

朱允炆在朱元璋死后的处境绝算不上安全,身边的潜在威胁因素比比皆是,例如一直对他虎视眈眈的朱棣,继承皇位这条道路上总是充斥着血腥味。

既然能力克一众强悍对手坐稳皇帝之位,这本身就代表了帝王的手段足够铁血,天子一怒血流成河绝非说说而已。

历史上多少则典故都在印证着这句话的玄妙之处,朱元璋的称帝秘史已足够令人瞠目结舌,成就霸业并非依靠纸上谈兵便可达到目的。

朱元璋年幼时期纵然不曾有幸系统学习过帝王心术,丰富的阅历才是朱元璋获胜的杀手锏,朱元璋身后的万千百姓便是他的底气。

事实也证明百姓相助朱元璋登上皇位,这个选择同样是挽救了他们水深火热的生活,上位后的朱元璋确实没有让天下民众失望。

相比起前朝的末代帝王朱元璋的横空出世,很显然成为了当时百姓心中的一道圣光,朱元璋的出现使得百姓看到了末日结束的期望。

不论朱元璋的过往是如何令人担忧,毕竟没能生长在皇家的帝王眼界与见识并无保障,这样的朱元璋自然而然也会被人所怀疑。

为了抹去民众心底的不确定,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的手段改变现状,终于成功扭转了百姓先前的忧虑心态,朱元璋因此摇身一变成了万人的救世主。

当然这份殊荣朱元璋也担当得起,朱元璋的谋略与远见不输历史中的任何一位杰出帝王。他即明白为君深得民心的重要性,同时还对生命与平头百姓所产生的能量有着敬畏心。

朱元璋身在帝位却并无荒谬奇葩的喜好,这亦是朱元璋一生政绩能够名垂千古的奠基,往往就是这样一位千古帝王,面对后代的教育问题也数度疼痛。

朱元璋的孩子之中才情与胆识能够超越他的寥寥无几,作为父亲的朱元璋又如何不希望孩子出类拔萃,奈何现实情况将他的美梦击碎。

朱元璋的目光又投放在了孙子这一代,只是万万没想到的是孙子朱允炆,在朱元璋明明都为其安排妥当后,居然还能被叔叔朱棣反将一军。

对皇位的觊觎奇才耿炳文

朱棣对皇位的觊觎并非一日两日,这般危机四伏的环境下朱允炆的判断力却出了错,朱元璋留下的四员猛将在朱允炆手中变成了清闲之人。

朱允炆也不知是因为什么才放弃了这些猛将,朱元璋登基后斩杀了不少实力强劲的武将,但幸存下来的将领足够辅佐朱允炆。

首先就是格外憋屈的战场奇才耿炳文,此人善谋善弈对于战术的运用堪称炉火纯青,围剿朱棣期间耿炳文的策略明显是不支持速战速决。

耿炳文怕的就是出手速度过快会让朱棣抓住机会反攻,哪知道耿炳文的缓兵之计落入朱允炆眼中,破天荒成了实力不行的写照。

朱允炆越发不相信耿炳文在军中的名声,争夺战已经打响君臣关系却有了裂痕,在本就要谋反的朱棣眼底这便是天降的好机会,果不其然耿炳文的预判接下来应验了。

而一直在固执己见的朱允炆反而傻了眼,耿炳文看着本不该失败的计划心中百般不是滋味,靖康之难导火索的帽子倒是扣在了耿炳文头上。

其次就是盛庸与瞿能,两位皆是明朝名声响亮的沙场悍将,他们都跟错了主子将性命丢在了无能的路上,他们具备着一举拿下逆贼的实力,形势方面亦能够保证朱允炆占尽优势。

可就是因为主帅的迟迟举棋不定,导致两位名将眼睁睁看着良机从眼前划过,如此结局倒不如直接来一次败战更痛快。

还有深陷于各方势力猜忌的宋晟,这位将领的遭遇要比前三位无奈得多,宋晟的经历诠释了何为君要臣死而臣不得不死。

宋晟的军事才能使得他走到这个位置,却没能想到战事胶着之时被打上了可疑的标签,宋晟的忠心并非无人看在眼底,但权力的角逐下臣子忠心似乎不那么重要了。

朱允炆为确保宋晟没机会与朱棣勾结,直接弃用了这枚闪闪发光的金子,这四位鼎鼎有名的大将被朱允炆贬低得一无是处。

帝王心术所谓的高级指的是用人计谋,以及平衡朝堂各方关系的雷霆手段,所以如何分辨是敌是友于帝王而言,乃是会贯穿一生的必修课。

决定的败笔明辨是非

今时今日再看朱允炆的所作所为,不难看出他种种决定后的败笔,在于不能够很恰当地保住现有优势。

起码朱允炆不该让私人恩怨在那时穿插进战事中,如此一来即便是秦始皇在世也不可能明察秋毫。

朱允炆用主观决定代替了客观决定,从而令他丧失了明辨是非的基本能力,可能是朱元璋去世后朱允炆太想做出一番事业,这一点在朱允炆与耿炳文的对弈中也有所体现。

耿炳文的建议落入朱允炆耳中,没能起到半点正向的积极作用,相反却挑起了朱允炆的薄怒,他才是帝王耿炳文只能听命于他,是这种看待问题的思维角度造就了他的失败。

#图文万粉激励计划#

相关内容

原创 ...
还在犹豫什么?好运的机会稍纵即逝!赶紧关注我,一起开启幸运之旅吧!...
2025-08-06 04:34:27
原创 ...
在此文阅读前,为了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可...
2025-08-06 04:34:24
原创 ...
许世友深思熟虑:一定要打好1948年春山东兵团的第一仗 1948年...
2025-08-06 04:34:08
原创 ...
宋英宗是北宋的第五位皇帝,在宋仁宗长达四十余年的统治结束后。宋英宗...
2025-08-06 04:34:05
原创 ...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 “关注” 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
2025-08-06 04:33:58
原创 ...
苏德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陆军战场,因为德国与苏联都是已...
2025-08-06 04:33:51
原创 ...
刘伯承元帅和粟裕大将都是军事领域无与伦比的大家、高人,两位各自指挥...
2025-08-06 04:33:50
原创 ...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书中拥有大量被广泛流传的经典...
2025-08-06 04:33:42
原创 ...
1968年的一个夏日傍晚,中南海游泳池门前发生了一件令人难忘的小插...
2025-08-06 04:33:29

热门资讯

原创 朝... 历史上,朝鲜不是在被打,就是在被打的路上。中原王朝最早打高丽是在唐朝,武则天的老公李治派“大唐军神”...
原创 秦... 说实话,秦国到了秦献公手上其实过得挺惨的,虽然一天到晚跟魏国干仗,而且赢的次数还多,但是就是越打越弱...
原创 1... 1949年9月,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 在这次大会上,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一共576票有...
原创 粟... 粟裕向陈毅敬礼说道:军长,我来迟了,陈毅:军事上主要由你考虑 世人皆知陈毅和粟裕是新中国开国将领,却...
原创 秦... 长平之战是战国末期,秦国与赵国之间爆发的一场大战。其规模空前,堪称战国时代第一大战。此战之后赵国一蹶...
原创 满... 【引言】 清朝统治中国276年,300万满族人掌控3亿汉人,这种悬殊的人口比例下却能长期维持统治,实...
原创 隋... 隋炀帝杨广是隋朝的第二位皇帝,他以其雄才大略和多才多艺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然而,他的统治也伴随...
原创 清...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此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任何平台不得搬运,搬...
原创 解... 张云逸的革命资历在诸多开国将领中无疑是最深的一位,早年加入同盟会,随后参与辛亥革命,之后跟随共产党走...
原创 老... 1940年9月23日,八路军二十五团对敌沿毕据点发起强攻。一营组织突击队进击,但由于敌人施放了毒气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