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是战国末期,秦国与赵国之间爆发的一场大战。其规模空前,堪称战国时代第一大战。此战之后赵国一蹶不振,奠定了秦国一统天下的基础。然而关于长平之战,有一点非常耐人寻味。那就是秦国长平之战获胜后,乘胜进军邯郸,企图一举消灭赵国。
结果却以失败告终,并且开战之前,常胜战神白起严词拒绝,并且强烈反对发动邯郸之战。最终触怒秦昭襄王,落得一个被赐死的下场。白起作为一个常胜战神,如此激烈的反对邯郸之战,想来原因只有一点,那就是他认为这场战役必败无疑。
这就让人十分疑惑了,长平之战消灭了赵国的主力,赵国几乎没有可用之兵。即使还留有少量军队,且有城防优势。但在秦军优势兵力的绝对压制下。几乎可以说是无力回天,那为什么白起会认为这场战役秦军一定失败呢?我想原因有以下三点。
首先是秦军本身的厌战情绪,虽然长平之战秦军的伤亡远不如赵军。但是在那个绞肉机中待的时间长了,又处死了几十万赵军战俘。从士兵的角度来看,他们经历的杀戮实在太多了,再让他们杀人,几乎可以说是下不去手的程度,这点有些类似灭宋之后的齐国。
齐湣王凭借齐国的优势国力四处扩张,在消灭宋国之后,齐国国力达到顶峰,甚至可以与秦国东西互帝。然而这个时间点燕国发动了乐毅伐齐,却打垮了如日中天的齐国。其核心原因并不是齐军没有战斗力,而是连年作战,导致士兵产生了极大的厌战情绪。
反观长平之战后的秦军也是如此,他们对于继续进行战争感到厌恶。这不是军事主官个人能力能够扭转的事情,因此白起拒绝指挥这场战役也可以理解。其次就是姗姗来迟的五国援助,我曾在长平之战系列的分析文章中提到过,五国不肯援助赵国。
是因为在它们眼里,秦国固然是个威胁,但是国势蒸蒸日上的赵国又何尝不是威胁?基于此点,当赵国与秦国开始互相消耗时。五国保持观望态度是很正常的事情,但一旦一国占据上风,且赢得战争后国力会进一步加强时。那毫无疑问,五国会进攻胜利的一方。
以防止这个胜利方继续做大,无论这个胜利者是秦国还是赵国。所以长平之战的失败对赵国来说,或许也称得上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至少它的失败抵消了五国对它的敌意,在之后的几十年中,六国得以合力抗秦。虽然这对于秦国统一天下已经于事无补了……
最后一点原因,则是赵国人的奋死抵抗。坦白讲就赵国长平之战后的局面,直接投降也是正常选项。如果没有五国援助,赵国抵抗到底也是输。但它坚持住了,并且等到了五国援助,正所谓自助者天助。各位网友对此又有什么看法?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与我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