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作为中华文明永恒的印记,一碑一刻,一砖一石,都是时间的篆刻,是历史的深邃呼吸,承载着古人的智慧与情感,见证着跨越千年的文化脉动。
连日来,七星关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队深入乡村田野,大山深入,对全区范围内不可移动文物资源进行数据采集,展开调查。
探寻鸡鸣三省四盐故道红军足迹
据悉,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已进行了三次文物普查。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于2023年11月正式启动,普查工作持续到2026年,普查范围涵盖地上地下水下不可移动文物,具体包括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其它等六个类别。普查中,将对第三次普查已认定、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开展复查,对新发现文物进行调查、认定、登记。
鸡鸣三省四盐故道
七星关区,地处乌蒙山腹地,川、滇、黔三省交汇处,是毕节试验区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中心,素有“磅礴乌蒙、三省红都”“千年古城、长寿七星”之美称,历史悠久,文物资源丰富,有古建筑、古遗址、摩崖、石刻、茶马古道、川盐古道等不可移动文物点144个(含各级文物保护点50个)。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6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个。
探寻鸡鸣三省四盐故道红军足迹
文物普查是重大国情国力的调查,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为全面掌握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情况,七星关区把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纳入党委议事日程,作为一项重中之重工作来安排部署,成立了以区委、区政府相关领导任组长的普查工作领导小组,组建由2名区级专家、区文物保护中心工作人员及各乡镇街道文化站负责人参与的普查专班,并加强了业务骨干培训和文物普查宣传。
普查中,每到一处,普查队员都利用航拍无人机、RTK、摄像机等设备对所有文物点进行测量、定位、拍照等,全方位做好文物空间位置、保护级别、文物类别、年代、权属、使用情况、保存状况等基础信息和相关资料的采集,并将相关信息上传至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综合管理系统。
孙师武故居
在探寻贵州鸡鸣三省川盐古道红军足迹中,面对悬崖峭壁,万丈深渊的大峡谷,普查队员们不畏艰险,穿梭在崇山峻岭中,体验了一次又一次重走长征路的艰难险阻。截止目前,七星关区共出动205人次,先后探寻了鸡鸣三省村川盐古道红色足迹、探访了孙师武和徐健生故居等,完成了64个“三普”时期文物点的普查复核工作,建立了136个名录信息台账,新发现了喻家龙门、放珠瓷厂、撒拉溪白楼(麻风病医院)3个文物点线索。
张应忠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李文勇
编辑 汪瑞梁
二审 谢朝政
三审 李文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