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湖北省的钟祥市,相信只要是对我国“风水学”稍有见的的人都会竖起“大拇哥”。没错,这里可是“风水大师”们心目中的“福地”之一。
既然是“风水宝地”,那么古代的达官贵人们自然不能“放过了”这里。也因此,这里也成为了诸多王侯死后的归属地。这其中,便有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爱子朱栋。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共有26个儿子,这其中的郢靖王朱栋则是他的第24个儿子。朱栋生前很得朱元璋的喜欢,可惜的是,朱栋英年早逝,他先朱元璋而去。
朱栋从小乖巧聪明,生性善良,且极尽孝贤。朱元璋不但对其喜爱,更很是偏爱。他在明洪武24年之时便将这个儿子封为了郢王。郢,也就是现在的湖北省钟祥市的所在地。朱栋在父皇的安排下,于永乐6年领命到所属封地就任。朱栋不但生性聪明良善,且在治理封国方面也展现出了才华。民以食为天。朱栋在管理封国期间,重视农耕和边防,百姓安居乐业。
他去世时只有27岁,虽留下了4个女儿,但膝下无子,实属遗憾。朱元璋痛失爱子,自然要厚葬于他。因此,朱栋的墓室可谓“场面宏大”,且将墓葬的属地选在了风水极佳的“宝地”——钟祥市九里回族乡的三岔河村四组皇城湾。朱栋去世后,其爱妃郭氏自愿随他而去,两人合葬于一个墓室。
朱元璋为爱子朱栋所建造的墓室宏伟程度相当夸张。据史料描述,郢靖王墓不但建造有城墙和大殿,还建有不同种类的厢房数十间。墓室的设施更是一应俱全,奢华程度和生前无异。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在抗日战争爆发后,朱栋墓室遭到了严重损坏;再加上郢靖王墓又遭到过多次盗墓破坏,所以目前我们所看到的墓室已无先前的“气派”可言。
郢靖王墓考古见闻
2005年的一篇新闻报道引起了考古界的“轰动”,也惊动了“盗墓贼”。原来,在湖北省的钟祥市挖掘到一座规模宏大的明代古墓,考古专家断定,它就是郢靖王墓。
郢靖王墓的发现引起了“盗墓贼”关注。他们由遥远的广西来到钟祥市,并选在了一个夜晚行动,他们将郢靖王墓挖开,并“藏匿”起他们挖掘好的洞口离开。
好在此次盗墓行动并没有成功,2005年的这次“盗墓”行动,也成为了郢靖王墓9次遭到盗挖的最后一次,4名“盗墓者”很快被抓获。
9次之多的郢靖王墓盗挖,对郢靖王墓的破坏还是相关大的。不过好在墓室内的文物并没有遭到损失,这和墓室的建筑质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墓室共出土文物三百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就有6件。另外,墓室中“青花四爱图”和“龙凤纹梅瓶”的出土,更是将郢靖王墓推上了一个极高的地位。墓室功能齐全,朱栋生前的居所基本都搬到了这里。各墓室房间内都发现有随葬的木俑箱。可惜的是,由于墓内遭到盗挖而进水,木俑箱内文物已“无一生还”。
位于墓室“主卧”的棺床上,可以看到位东是“郢靖王”的棺,位西则是郭妃的棺。他们的头部还分别放置有两个雕刻着龙和凤纹的“招魂”青花瓷瓶。
随着郢靖王墓挖掘工作的顺利开展,位于墓室东西耳室中的“随葬品”引起了小小的“轰动”。
原来,在这两个小墓室中整齐地排列着6个棺木,这些棺木已经腐朽不堪。经过考古人员的精细挖掘,其中的一个棺木中的“殉葬品”中发现了些许头骨和几颗牙齿。经过考古专家对这些留存残骨的鉴定,这里面的随葬人员均属于未所年。
另外,从棺木旁摆放的物品来看,它们均属于古代女孩子们所佩戴的首饰。可以断定,这6个棺木中皆为未成年的随葬少女。
据史料记载,自我国的奴隶社会时期就已经出现了“随葬”这一残忍的墓葬制度。但是随着封建王朝的社会文明化发展,随葬曾一度消失。不过,在明朝开国后,朱元璋又将这一墓葬形式恢复,所以也便有了郢靖王墓中这些随葬“少女”残骸的出现。毋庸置疑,这6位“花季少女”就是明朝殉葬“文化”下的“牺牲品”。
活人“陪葬”的墓葬文化可以说是我国封建王朝的糟粕。看着郢靖王墓中的这6俱“少女”残骨,不禁让人感慨万分。活人“陪葬”的制度在明朝的早期发展成为了一个“小高潮”,那一时期的帝王墓室中多有妃子“陪伴”。不过,好在到了明朝的朱祁镇时期,也就是明朝的第六位皇帝即位后,这一残忍的墓葬“文化”终于画上了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