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李鸿章到底是好是坏?他是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提出了让闭关锁国的大清王朝去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第一人。
可后人对他的评价,有功有过,有好有坏。但他对当时的大清王朝做出的贡献是不可否认的。
“社稷之臣”“中兴之臣“这两个名词是清史稿对李鸿章先生的评价。但是这个评价,“社稷之臣”似乎并不是非常合适,李鸿章爱国,但在从政期间也犯过错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李鸿章平定了太平天国之乱,收复了苏浙,使得被太平军扰乱的苏浙地区人民免遭战火的迫害。另一件事就是平定捻军。曾国藩搞不定的人也被他平定。
洋务运动主导人“洋务之王”
由李鸿章、曾国藩等人主导的洋务运动,在历史上有浓重的一笔,为中华民族的进步做出了不小的贡献。李鸿章组建了北洋水师,可当时的清政府国库亏空,使这场运动捉襟见肘。
为了不受金钱缺乏的限制,又开始“求富”。创造了江南制造总局、天津机器制造总局等西方产业,从此,封建的大地上出现了一批西方先进产物,改变了当时清朝落后封闭的现状。
当时软弱无能的清政府签订了不少丧权辱国的条约。例如赔偿白银,使本不富裕的国家雪上加霜。穷苦的农民不仅仅要交国家规定的赋税劳役,徒增的条约让农民肩上负担更重。
可外国列强并不是仅仅满足于割地、赔款、设立大使馆等,他们还有更大的野心,占领中国,改变落后的封建制度,改变关税制度,从经济侵略逐步转移为土地侵略。
让中国完全沦为殖民地国家,开设工厂,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雇佣廉价劳动力,占用土地资源,这才是他们更大的野心。
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无作为的清政府也拿这些得寸进尺的帝国列强们束手无策,还有说起来让无数中国人民咬牙切齿,挥霍无度的慈禧太后,中国确实需要顶天立地的好男儿站出来了。
列强压迫下的铮铮铁骨
1896年李鸿章作为外交使臣出访欧美国家,巧妙地缓解了没有国歌的尴尬局面,对纽约时报说出了中国参与全球经济的期盼之心,含蓄的抨击了美国苛待华工的不仁行为。
也正是李鸿章在签订《辛丑条约》时,据理力争,舌战西方列强,中国最终免于遭受割地命运,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中国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历程。
清政府臣服于列强的胁迫,农民饱受战乱,华侨饱受欺压。无一不体现了当时清政府的软弱无能。即使有李鸿章、曾国藩那样爱国爱民族的大臣们,仍抵不住昏庸的统治者。
外交上,优秀的政治家外交官们为了中华土地与人民,舌战群雄,耗尽心血。却还是有人安于现状,抽大烟,贪污贿赂,无恶不作,身为国家大臣更是毫无作为。
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更是万般阻挠变法图强之路。变法图强必定损害某些贵族阶级的利益,他们大多以慈禧太后为首,只为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而身为一国太后,慈禧的所作所为更令人捶胸顿足。
近代历史上的无冕女皇
慈禧作为晚清一位最有权力的女人,足以见识到她的手段和野心,她也是个奢华无度,肆意挥霍的人。她的不简单,既有想要掌管朝权的野心,也有只顾自己享乐的自私之心。
她在封建思想极为严重,女性地位极为低下的时代,两次决定皇储,三次发动政变,三次垂帘听政,绝对不是没有的人可以轻易办到的。
慈禧垂帘,掌握政权期间,遇到的内忧外患不计其数,可她足够冷静,有足够的手段去应对,掌握政权中她绝对不比任何一位男权统治者差劲。甚至更加有手段。
慈禧的生活也是极为奢华的,吃穿用衣食住都是最好的,甚至是最奢华的。哪怕国库亏空,更是耗费巨资给慈禧承办了六十大寿。
当时慈禧六十大寿正值甲午中日战争期间,为庆祝自己的六十大寿,不惜耗费六百万两白银,足够再建立起一支北洋军队。可有相传慈禧办大寿的费用正是北洋军队的军费。
一次次战争一次次覆灭
甲午中日战争最终以失败而告终。清政府认识到了,落后的军队根本无法抵抗西方先进的武器侵略。于是开始向西方学习,请老师,重新组建军队。
慈禧一怒之下向八国列强宣战,毫无疑问,最终以清政府的惨败而告终。这无疑也加速了清政府走向灭亡,使本来不富裕的国库更加雪上加霜。
面见掌握大权的太后,政治才人该怎么做?
李鸿章镇压太平天国有功,得到了慈禧太后的召见。之前说李鸿章主张学习西方,主张变法,当然也希望能够得到这位权力之人的支持,并实现自己的抱负。
可慈禧太后并不在意李鸿章说的话,更是看不上这个只打了一场胜仗,而只是空谈的人,吃过饭后便让李鸿章回了。
俗话说得好,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李鸿章见自己的想法得不到重视,转而去找恭亲王奕忻,向他说了自己的看法与观点。然而恭亲王非常赞同他的观点。
落后的封建思想与制度根本不够抵御列强先进的科学武器与装备。假如不变法自强,在列强面前根本就是手无缚鸡之力,只能负隅顽抗。
两人都很赞同彼此的看法,而李鸿章回家后,儿子问起面见慈禧如何?李鸿章只说“似有韬略,或无大才。”
无奈还是讽刺?道不同不相为谋。李鸿章是一个爱国之人。最起码在民族利益时他将国家将民族放在了第一位。这样以为爱国之人怎么能看着自己的国家病入膏肓,无药可医呢?
而慈禧只是善于玩弄权力,有权倾朝野的野心,也许李鸿章本来认为这样一个有手段,有野心的女人或许可以救国,可结局是让人失望的。
也许是当时抱有很大的希望,而看到慈禧的反应后,讽刺这么一位只贪图享受,玩弄权力,而将国难不放在眼里的“统治者”的些许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