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神州大地上蕴藏许许多多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遗产。有人曾自豪地说,在中国大地上随便挖个坑,或许就能意外发现一座文物古迹。1978年2月间,驻扎湖北随州市一带的一支解放军部队,因为生产建设需要,决定扩建修理车间的厂房。就在扩建施工的过程中,在布满红砂岩的小山坡上挖出了一大片褐色的土层。当时,由于褐色的土层与周围土壤环境不相匹配,所以施工人员均怀疑地底下有一座古墓。
很快,湖北博物馆及考古队在得到消息之后,立即联合成立了勘察小组,及时赶到了施工现场。起初,考古队员们拿着探铲顺着褐色土壤向地下打孔勘察,随着探孔越来越多,最终确定这是一座古墓,而且墓坑的范围也大致摸清,占地面积达到了二百多平米,显然规模比较大,是一座大型古墓。当时,这座古墓坍塌程度比较严重,而且随着常年来地下水不断地往上渗透,墓坑中已经积攒了不少泥水。
于是,联合勘察小组决定对这座大型古墓实施抢救性发掘。此后,随着紧密的步步发掘,覆盖墓葬的四十余块巨大石板完全显露出来。紧接着,考古队员一面用吊装机搬运石板,一面用抽水机抽干墓坑中的泥水,慢慢地随着水位的下降,一座战国时期的大型墓葬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当时,考古队员在主墓室之内发现了一个刻有“曾侯乙之寝戈”的古代兵器,由此判定这是战国时期的诸侯国——曾国的一位国君墓葬。
曾国是周王朝分封的众多诸侯国之一,大致位于湖北随州一带,其始祖是跟随周武王伐纣的大将南宫适。根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吴楚争霸,吴王阖闾领兵攻破楚国的都城,当时楚昭王还一度逃亡到了曾国。考古队员对这一重大发现极为兴奋,遂按照考古惯例,将这座大型古墓命名为曾侯乙大墓。随着对曾侯乙大墓的深度发掘,出土了大批精美绝伦的珍贵文物,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周王朝相关史料的不足,对于研究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文化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不过,最让人震惊的是,曾侯乙大墓中出土的一组大型编钟。整个编钟由几个铜人支撑而起,五十六个乐钟分上中下三排横向排列,用木槌分别敲打整套编钟,便会发出不同声调的音乐。这套编钟出土后,音乐领域的专家对其进行测试,惊讶地发现整套编钟音域齐全,只比现在的钢琴少了一个八度,足可见古人高超非凡的智慧。因此,这套编钟被视作稀世珍宝,成为湖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我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堪称国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