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政权,元朝在中国历史的发展当中占有重要地位。
而在灭亡南宋的过程当中,与我们所想象的那种摧枯拉朽之势不同,南宋在整个过程当中曾进行过相当积极的抵抗,甚至更是依靠钓鱼城之战使蒙古内部差点发生难以调整的内乱。
也正是凭借着这些抵抗,南宋才得以在金国灭亡、独自抵抗蒙古的情况下,继续存活了几十年。而在这些抵抗当中,鄂州之战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节点,对当时宋元战争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宋朝的局势在鄂州之战以前十分危急
1、金国的灭亡使宋元之间再无屏障
在女真部落崛起、建立金国后,其在南方对南宋呈压制态势,在北方则对北方蒙古高原上的诸多蒙古部落持剥削压迫态度。可以说,金国在这时候的风头可谓达到顶峰。
然而,随着成吉思汗的出现,金国乃至之后的南宋都注定将走向灭亡的深渊。成吉思汗在统一蒙古高原的诸多部落后建立了大蒙古国,同时不断率领军队进攻金国,使其国力快速下降。
为了避开蒙古军队,金国统治者选择放弃原先今天位于北京一带的中都,而是选择迁都汴梁,依托潼关与黄河来构筑对于蒙古的屏障。与此同时,金国又继续派遣军队大力攻宋,试图在占领宋朝腹地后将其作为以后的生存地。
但是,虽然金国在面对南宋时屡屡取得胜利,但在面对蒙古时又节节败退,从而形成了一种金国在北方不断败退、在南方又不断胜利的诡异局面。
此时此刻,金国地理位置的缺陷便显露出来了。一方面,金国夹在宋蒙两国的中间,蒙古若是想要在之后灭宋一统天下,就必须先灭亡金国;
另一方面,金国早期对蒙古部族实行了相当残酷的剥削统治,这使蒙古人在心中对其积攒了十分大的愤怒,始终将其视为自己最大的敌人。
在这样的情况下,宋蒙两国选择联合起来、共同抗金,并最终在1234年合力将其灭亡。宋蒙两国相望对峙的局面也就此形成。
2、南宋在面对蒙古时其实也并无多大抵抗之力
终究南宋一世,在面对金国时几乎都没有占到太大便宜。连金国都无法打败,南宋在面对灭亡了金国的蒙古之时自然更加无法抵抗,灭亡只是时间问题。在蒙古单方面撕毁两方的协议、发动对南宋的全面进攻后,宋蒙之战便正式开始。
只是奇怪的是,或许是破釜沉舟的勇气,或许只是单纯的回光返照,宋朝军队在面对蒙古时反倒创造了以往前所未有的辉煌战绩。
在之后的沔州之战、真州之战、庐州之战等战役当中,宋军都取得了不错的胜利,击退了蒙古的进攻。相比于同时期和以前被蒙古征服的政权,南宋在其中的发挥确实相当出彩。
但是,即便这些战役都取得了胜利,但从整体上来说,宋弱蒙强的局面依然没有得到改善。南宋宝祐八年,时任蒙古大汗的蒙古决定发动全部兵力入侵南宋。当时,蒙古军队一共分为了三路,一路由蒙古亲自率领蒙古主力向西进攻四川;
一路由忽必烈率领军队南下进攻鄂州,这也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鄂州之战;最后一路则是由当时蒙古名将兀良合台从云南北上广西并且进攻湖南。
在如此大规模的进攻之下,南宋的军事压力骤然上升到最高,即将面对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也正是在如此紧急的情况下,南宋军民真正做到了团结一心,在鄂州地区成功遏制住了蒙古军队的进攻。
二、蒙哥止步鄂州离不开南宋军民的英勇抵抗
1、忽必烈在鄂州与南宋军队陷入僵持阶段
由于当时蒙哥才是蒙古的最高统治者,所以其率领进攻四川的军队才是蒙古的主力,南宋的大部分军力也因此都赶往了四川进行支援。
相比之下,此时的鄂州内部便呈现出一种防守空虚的状态,就连驻守此地的最高将领都只是一个都统。但是,兵力上的差距并未使鄂州军民屈服,反而是爆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抵抗之心。
在前期的试探当中,鄂州都统张胜和将领高达成功使用计谋挫败了蒙古军队的进攻,并且还通过焚烧鄂州城周围民居的方式使整个鄂州城防连为一体,极大加强了这座城市的防御能力。到此阶段,蒙古军队若是想要攻陷这座城池,必然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除了鄂州城本地居民的坚决防守外,南宋朝廷方面也在不断往这里派遣援军,贾似道也正是在这时从汉阳来到鄂州城内一线督战。
蒙古军队不断向鄂州城发动猛攻,并且试图通过城墙的缺口作为进攻的主要门户。但鄂州城内的宋朝军队不仅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城墙随破随修,同时在贾似道的组织下建造木栅以形成夹城,再度提升了城池本身的防御能力。
面对这种久攻不下的情况,忽必烈也不得不感慨佩服于贾似道的军事才干,这倒是与贾似道在后世流传的大奸臣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相比于之前南宋朝廷说跑就跑的懦弱态度,鄂州之战才真正体现出了南宋军队的刚毅不屈。
虽然此时的鄂州城防御已经较为稳固,但从整体上来看,南宋的战争形势仍然不容乐观。前文说到,蒙古由兀良合台率领的第三支大军虽然在进攻广西柳州时失败,但他星夜奔驰之下竟然直接来到了长沙城下,江西一带也相继陷入蒙古军队的袭扰当中。
在这种情况下,南宋朝廷不得不抽调此时正在鄂州城内的贾似道前往黄冈地区组织起另外一道防线以更好地全面掌控战局。
有惊无险之下,贾似道成功转移,不仅极大振奋了南宋军队的抗蒙热情,也能对整体战局起到一定的调整改善作用。可以说,忽必烈此时想要配合兀良合台攻下鄂州的计划已经变得极为艰难。
随着战争的相持不下,时间也渐渐来到了冬天。打到现在,鄂州之战已经变成了一场蒙古军队并不擅长的持久战。
尤其是在自身远离后方、没有补给的情况下,蒙古军队的数量因为战争和疾病急剧减少,所能爆发出来的战斗力也越来越弱,胜利的天平已经在往南宋这边倾斜。
另外,即便最终花费巨大代价攻下鄂州,但南宋除了鄂州外还有襄樊这座重城,到时力量几乎已经消耗殆尽的蒙古军队又能如何?
或许还会被襄樊城内的宋军反攻、从而失去已经攻占的鄂州。因此,此时的蒙古军队最好的选择便是撤军休整,等到以后再集聚力量发动对鄂州的进攻。
2、蒙古在钓鱼城的死亡使蒙古内部陷入动荡
前文说到,蒙古亲自率领蒙古军队的主力攻打四川。虽然蒙古军队战斗力强悍,但面对崇山峻岭的四川,却也难免受到地形上的限制、无法发挥出最大的战斗力。与此同时,南宋军队在四川地区的抵抗同样不逊于鄂州。
事实上,此时的四川指的主要是今重庆地区,因为之前包括成都在内的许多四川地区其实已经被蒙军攻占,接下来要攻打的便是合州,也就是今天的合川。
早在蒙军来临之前,南宋守将便已经在合州治所转移到了地势险要的钓鱼城内,同时还利用当地的地形建立了极为坚固的防御体系,使蒙古军队陷入比鄂州军队还要艰难的境地当中。
虽然蒙军阻断了南宋朝廷方面对于四川地区的全部增援,但奈何钓鱼城本身便坚固无比、攻打不下,而城内的宋军也物资充沛,使得即便没有援军,钓鱼城依然固若金汤。
相比之下,此时的蒙古军队不仅因为久攻不下而士气低落,还因为物资与气候的原因导致军队内部出现了更多的伤亡。
在招降不成后,蒙哥决定亲自前往前线督战以提升士气。但也正是在这一去,出事了——蒙哥在钓鱼城下受飞石所伤、不久便去世。
作为主帅,蒙古军队在既是被迫也是自愿的双重心理当中后撤。而作为大汗,蒙哥死后的蒙古统治集团内部立即爆发了因为汗位争夺而出现的纷争,忽必烈作为其中最为有力的争夺者之一,必然需要回去试试。
在这种情况下,本来就久攻鄂州不下的忽必烈更加坚定了撤军的念头。值得一提的是,此时远征西亚的旭烈兀也被迫回国,蒙古的西征就此结束,所以说钓鱼城之战影响了整个世界其实并不为过。
三、总结
总的来说,蒙古军队之所以在攻打南宋的过程当中止步于鄂州地区,是内外因素结合的结果。
一方面,南宋军队在鄂州地区爆发出了惊人的战斗力和抵抗决心,即便是被后世认为是奸臣的贾似道也在这里发挥出了极大作用,直接粉碎了忽必烈攻下鄂州的意图。
而钓鱼城之战当中蒙哥的死亡不仅使蒙古军队西下攻宋的愿望破灭,更使蒙古内部的统治集团陷入动荡之中,加速了忽必烈的撤军。可以说,鄂州之战的胜利既是必然,也有一定的偶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