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开讲#
文|木木
编辑|观星
在受训民团建立之初,女王和御前会议并未非常急切地推动其建设。但随着1580年西班牙海军力量因兼并葡萄牙而得到大幅增强。
1582-1584年西班牙军队在低地国家不断取得阶段性胜利。西班牙以低地国家为跳板入侵英格兰本土已经成为大概率事件,所谓的“天主教阴谋”的威胁不断实质化。
同时,伊丽莎白一世也最终于1585年8月决定直接派兵支援荷兰。
在这样的备战需求下,除了不断加紧受训民团的建设、郡尉任命普遍化、长期化以外,英格兰还对整个民兵做出了一系列战前调整。
1588年英格兰民兵迎来了都铎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动员,但最终西班牙舰队并未登陆。1588年前的备战和动员也为此后英格兰提供了经验,尤其是1596年新的无敌舰队入侵威胁出现时。
一、民兵组织架构的调整
从1583年到1587年,国王和枢密院将英格兰各郡的受训民团和民兵以郡为单位被分为六个序列,其中最受重视的是17个沿海郡。
其次则是所谓的“内陆”五郡(德比、斯塔福德、诺丁汉、兰开、柴郡)。
第三是约克郡,第四(伯克、贝德福、白金汉、牛津、北安普顿、格洛斯特郡)和第五(诺森伯兰、威斯特摩兰、达勒姆郡)是位置更靠“内陆”的郡区。
而相对最为次要的是威尔士和边区郡,伦敦则作为重要且可靠的兵源地单列。
不同序列的郡接收到的训练命令和时间各不相同。必要时,处于较低序列的郡需要及时带领本郡人马前往较高序列的郡参与当地防卫。
1587年,英格兰国内形势已到了风声鹤唳的境地,西班牙舰队随时可能到来。1587年11月到12月,枢密院为了掌握全国的民兵兵力,下令各郡进行总检阅。
根据各郡上报的名册,此时英格兰民兵总数在13万人左右,其中包括44000名受训民团。为了更有效地提升民兵的作战能力,伊丽莎白一世进一步向各郡派出了军事专家。
1587年底,伊丽莎白一世召回了大部分在荷兰作战的英格兰老兵和军官,由他们负责巡查各郡(特别是沿海郡)的防卫情况、督促民兵训练,并要求各郡郡尉予以配合。
在上层组织上,1587年11月28日,女王召集了一个新的防务委员会以专门应对西班牙舰队的来袭,包含8位英格兰国内谙熟军事的廷臣。
会议进行了工作划分,包括民兵动员、战前与各郡的联络、战役组织等。
1588年4月,伊丽莎白一世向各郡派出了以该委员会中的三名军事专家为首的巡查团,负责巡查和指导各郡防务,并赋予了三人总管的职务和超过郡尉的权限。
巡查团掌握到的所有资料全部汇总至伦敦,并由塞西尔和沃尔辛厄姆总揽。
由于西班牙登陆军队的规模必然在万人以上,且装备精良(事实上总数达27000人),非任何一郡可以独力抵挡。
因此三人还推动建立起了东南各郡之间的联动体系,详细规范了在何种情况下,与各要害地区相邻的郡的民兵应该进行支援。
同时,为了避免指挥上的混乱,枢密院进一步规定,郡尉在统率人马前往其他郡时,需听从当地郡尉的指令。
可以说,这样一种有组织、有重点的协防体系,打破了千百年来不列颠各地在面临海外入侵时各自为政、失败后又一哄而散的松散局面。
无敌舰队到来使得各郡首次放下了根深蒂固的地方主义,英格兰民兵朝着一支统一的国家民兵迈出了重要一步。
也是从1587年开始,枢密院正式要求各郡增加受训民团的训练频率,特别是其中的火枪手。
1588年春天,各郡的大小检阅和训练不断,女王派出的检阅官们要求各地尽可能多地将受训民团以外的民兵也全副武装起来,以便在需要时将其编入受训民团,以增加受训民团的规模。
1588年5月份,6000名伦敦受训民团的训练频率甚至达到了每周两次之多。
1588年4月起,枢密院要求各郡保持高度戒备,6月中旬则要求所有官员不得随意外出,民兵则应在得到信号后一个小时内准备完毕。
二、英格兰采取的策略
在准备应对1588年西班牙入侵的过程中,英格兰采取的事实上是一套新的策略。按照计划,各郡将让出西班牙军队直接登陆的海滩。
由其作一定距离的推进,并在期间以轻骑兵不断进行袭扰,相应的“坚壁清野”政策则将保证西班牙军队不可能获得额外的补给。最终的主要战斗将发生在伦敦附近。
为了配合这一计划,各主要港口和河口被安置了锁链或障碍物,以防西班牙舰队安稳抛锚。
同时,为了更好地袭扰西班牙军队,轻骑兵的重要性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1588年夏天,英格兰几乎已经完全军事化。
到1588年6月底,民兵的组织工作已经完毕,6月27日,枢密院签发了各郡民兵的具体部署方案,只要无敌舰队登陆已经确认,总动员令便会下发。
七月份的前几个星期,整个英格兰都经历了焦灼的等待。
民兵整体上被划分为四组,分别承担不同的防御任务。
第一组为约克和其他北方郡的民团,主要负责苏格兰和东北海岸,尤其是泰恩河河口及附近地区。
北方委员会主席亨廷顿伯爵坐镇纽卡斯尔进行指挥,从约克和杜伦征调了民兵12000人,其中3000人负责海岸防御,6000人负责余下地区,其余3000人则机动应变。
第二组是机动力量,数量不详,留在南方17个沿海郡以随时应对无敌舰队登陆。
第三组是以9000名伦敦民兵为核心的机动力量,由亨斯顿勋爵统帅,主要用于保卫女王人身安全。
海军大臣霍华德曾于6月建议女王身边至少应有12000人以保周全,
同时他还保证如有必要,可以从舰队中抽调6000人上岸。
枢密院原计划征调45000人,其中28900为民兵,其余为贵族和教士提供的军队,但事实上第三组军队的数量被压到了最低,以保证能够给第四组发放足够的军饷。
最后实际到位的兵源在16500人左右。第四组民兵军队由莱斯特伯爵指挥,集结后驻扎于蒂尔伯里,也有一部分留在肯特。
这支军队最后也没有完全集结起来,根据军饷账簿,一共约有17000名民兵,到8月8日,莱斯特伯爵麾下已聚集起12449人。
第三和第四组民兵是此次英格兰的主力军。不止一位外国使臣认为,英格兰调动的总兵力超过了12万人。
最终,无敌舰队被击败的捷报于8月上旬传至英格兰本土,都铎历史上规模最大、响应效率最高的民兵动员也宣告结束。
这次大规模动员集中展示了都铎民兵经过几十年改革后取得的成果、都铎英格兰政府的运转效率,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都铎英格兰最辉煌的军事成就。
当然大规模动员的代价也是巨大的。
鉴于如此大规模的动员,以及受训民团史无前例的高频率训练,也就不难理解为何1588年之后受训民团训练乃至全英格兰的民兵立即进入了一个松懈期。
三、预警和堡垒的维护
作为岛国,英格兰原本在本土防卫上拥有很大的优势,大海提供了天然的屏障。但面对大规模跨海入侵,有效的预警体系仍是必不可少的。
其中最关键的便是灯塔、海防堡垒的建设和维护。
自罗马时代以来,英格兰便有利用灯塔传递敌袭信息的传统。
英格兰沿海绝大多数地区都建有复杂的灯塔群,并派专人日夜值守,用以监视海域,提前预警入侵舰队的来临。按照传统,并非全年都需要派人值守瞭望。
位置最为关键的东南沿海郡也只在天气良好的3月到10月间需派人全天值守。但1580年后,各郡的灯塔值守日期有明显延长。
如1592年汉普郡日夜值守的时间延长到了万圣节(11月1日),而白天派人值守的时间则一直延长到了圣诞节。
在备战高潮期间,灯塔的值守人员经常面临副郡尉、检阅委员会成员或村警的突击检查。除了灯塔报警外,英格兰设置了巡逻船用以补充灯塔系统。
在都铎早期,巡逻船主要依靠各郡自行派遣。
1534年,法国公使曾描述到,英格兰海岸上常年有5-6艘巡逻船不间断地巡航,以防不明的外国船只靠岸。
但16世纪80年代后,自发的巡逻很快便被更加体系化的巡查所取代。
也正是灯塔系统于1588年7月30日中午发现了无敌舰队的踪迹,并迅速将信息转到了全英格兰,为民兵动员和克服各种混乱提供了宝贵的时间。
除了预警系统外,国王和枢密院花费大量精力调查的还有沿海的地形和堡垒等防御设施。
英格兰的沿海堡垒设施主要建造于16世纪30年代和1558年加莱陷落之后,大多位于东南沿海的关键位置(包括怀特岛、南安普顿、朴茨茅斯等地)。
能非常有效地控制西班牙舰队可能登陆的地区,但1579年和1583年的两次调查显示,许多堡垒已经年久失修,缺乏大炮等关键物资加强防卫,且驻军数量和质量也相当堪忧。
从1585年起,枢密院开始拨付一些款项进行补救。在最有可能首当其冲的康沃尔、朴茨茅斯、怀特岛等地区,大部分沿海地区都挖掘了堑壕和土墙以减缓敌人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