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临终前,竟对诸葛亮下毒手?!这个毒计不仅害死了马谡,还让诸葛亮背上千古骂名!然而,真相却出人意料...
一代英主刘备,临终之际为何如此"歹毒"?这个惊天秘密,直到诸葛亮斩杀马谡后才被揭开!
话说刘备临终之际,召来诸葛亮托孤。刘备对诸葛亮说:"我知道你很喜欢马谡这个人,但他恐怕会成为国家的祸患。你一定要提防他啊!"
诸葛亮听了很是不解,马谡可是他最欣赏的人才啊!怎么会成为祸患呢?
刘备看出了诸葛亮的疑惑,叹了口气说:"亮啊,你太聪明了,所以看人也容易被聪明误。马谡确实才华横溢,但他性格刚愎自用,恐怕难当大任啊!"
诸葛亮听后若有所思,但并没有完全接受刘备的看法。他觉得自己了解马谡,相信只要加以培养,马谡一定能成为国之栋梁。
刘备见状,知道诸葛亮还是不以为然。他又说:"亮啊,你要记住,用人不可以偏听偏信,一定要多方考察。马谡这个人,你可要多留个心眼啊!"
说完这番话,刘备就驾鹤西去了。诸葛亮虽然记住了刘备的话,但内心还是觉得刘备可能有些杞人忧天了。
谁知道,这番看似平常的嘱托,竟然暗藏玄机!它不仅改变了蜀汉的命运,还让诸葛亮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时光飞逝,转眼间刘备去世已经好几年了。这一天,诸葛亮决定北伐曹魏,为蜀汉开疆拓土。
在选将时,诸葛亮想起了马谡。他觉得这是个让马谡建功立业的好机会,于是不顾众人劝阻,坚持让马谡守卫街亭要塞。
"马谡啊马谡,这次可是你大显身手的好机会啊!"诸葛亮拍着马谡的肩膀说,"街亭是咱们此次北伐的关键,你可要好好守住啊!"
马谡信心满满地说:"丞相放心,我一定不负重托!"
谁知道,马谡到了街亭后,竟完全无视诸葛亮的指示,执意弃城上山。王平苦苦劝阻:"马将军,咱们还是按丞相的吩咐,据城而守吧!"
马谡不以为然:"你懂什么?我这是兵法上的'置之死地而后生'!就像当年黄忠老将军在定军山上大败曹操一样,我也要在这山上立下不世之功!"
王平还想再劝,马谡却不耐烦地挥手:"行了行了,你不懂就别瞎操心了!"
结果可想而知,马谡不仅丢了街亭,还差点把整个北伐大军都给坑了。诸葛亮不得不忍痛斩杀马谡,以正军法。
就在诸葛亮准备下令斩首的那一刻,他突然想起了刘备临终时的那番话。顿时,一个可怕的念头涌上心头...
"难道...这一切都是主公算计好的?"诸葛亮喃喃自语。
回想起刘备临终时的嘱托,诸葛亮恍然大悟。原来刘备早就看出马谡的致命缺陷,却没有直接否定他。反而是用这种迂回的方式,让诸葛亮亲身体会到马谡的弊端。
这一招"以毒攻毒"的妙计,不仅让诸葛亮认清了马谡的真面目,还避免了日后可能出现的更大祸患。如果马谡继续被重用,说不定会在更关键的时刻犯下大错,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诸葛亮想通这一切,不禁感叹刘备的远见卓识。他苦笑着自言自语:"主公啊主公,你这是给我上了一课啊!"
这时,有人来报:"丞相,马谡已经伏法了。"
诸葛亮长叹一声:"唉,马谡之死,责任在我啊!是我没有听从主公的告诫,太过自负,这才酿成大祸。"
从那以后,诸葛亮在用人方面更加谨慎。他常常告诫身边的人:"用人不可以偏听偏信,一定要多方考察。这可是先帝用生命教会我的啊!"
这个故事在蜀汉军中广为流传,成为了一个警示后人的经典案例。人们常说:"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诸葛丞相用人不疑,差点闯下大祸。幸亏先帝留下一计,才避免了更大的损失啊!"
就这样,刘备的这个"毒计",不仅化解了蜀汉的潜在危机,还让诸葛亮在用人方面更加成熟。这个看似无情的安排,实则是刘备对蜀汉,对诸葛亮最深沉的爱啊!
刘备的这个"毒计",看似无情实则大爱。它不仅避免了蜀汉的潜在危机,还让诸葛亮在用人方面更加成熟。你觉得,在现代社会中,领导者该如何平衡"用人不疑"和"用人谨慎"这两种态度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点赞转发哦!
参考文献:
1. 《三国志》- 陈寿
2. 《资治通鉴》- 司马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