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天下大乱,农民大起义,群雄崛起而诸侯争霸,最终形成楚汉争雄的局面。最后的结局是谁也没有想到的,项羽会在鸿沟之盟后,被刘邦背叛而陷入绝境。乌江之别本有机会逃生,但是其在最后的关键时刻,却没有选择渡江东山再起。
而是选择以刚烈的手段,自杀结束自己的一生。为何其不过江,难道是因为自己失败而一蹶不振,用生命捍卫自己最后的荣光,还是自己真的很愚蠢。其实都不是,而是自己一直追求的政治抱负破灭,也是自己依仗的力量瓦解,其发现自己失败的最大秘密之后,已经不想再为自己的霸业付出太多的代价。
灭秦是其执念,霸王分封制是其目标,复古是其动力,迷信自己的武力是其根基。但是与刘邦的汉军一战,其发现一人之力难以对抗集团的冲击。自己的江东子弟牺牲很大,而今一人回,无颜见江东父老,是此刻他最真实的写照。
灭秦豪杰政治失误
其一生是一个快意恩仇的悲剧英雄,但是只是一时之强,而不是一世之雄!其失败的根底安在于出身与眼界,在灭秦之战中,其抓住有利时机恢复六国势力,扶保楚怀王之后代为楚帝,进而掀起反秦大旗。
并且在其叔父项梁战死后,统领项家军覆灭秦军主力,巨鹿之战胜利,不仅奠定自己的盟军统帅之位,更合适推翻秦朝的反击力量。只不过其是旧贵族出身,又有明显的复仇心里,对于秦朝有灭国破家之仇,因此报复心理太严重。
其在咸阳城的举动,已经说明其与天下无缘。与刘邦不同,他恨秦人,自己的家族是楚国大族,被秦军覆灭。为此对于秦人城池的反抗,采用屠杀报复手段。而在占领秦都咸阳后,并没有继承秦国的政治遗产。
而是选择分封制,大肆分封六国贵族复辟,同时对于三秦之地也是分封降臣镇压此地。这一决策使得刘邦找到机会,并最终占据此地,与项羽争霸天下。这可以看出项羽的政治弱势,并没有看出此地的问题与战略位置,而且还是崛起之地。
为何会有这样的问题,就是因为其是旧贵族出身,是秦朝新政的受害者。一旦得势,肯定要维护自己的家族利益与旧贵族势力的利益。为此恢复分封制是潮流,是守旧势力的反击。只不过天下一统的观念,已经被初步确立,但是他没有看清大势。
一人难以打败一个集体的反击
项羽对于自己的武力值很自信,自信到整体力量依靠个人武勇来代替。他确实有自傲的本钱,打败秦军长城军团,就是其武力的表现。而之后在楚汉争霸中,诸侯都被项羽打败。唯独刘邦依靠关中,屡战屡败,再战再败,但是最后一次的成功,却把项羽逼入绝境。
这就能看出个人武勇只是逞一时之力,而整体力量的对比却是全方面的比拼。在用人与整合资源上,项羽无疑是个失败者。刘邦直到自己的不足,为此并没有拿大。而是充分任用各方面的仁慈,形成一个综合体,用整体优势碾压项羽势力。
最终在长久的征战中,项羽的优势被耗尽,处于汉军的三面包围之中。而自己孤军奋战的结果,就是只能充当救火队员,陷入被动牵制中,最终处处处于防守位置。这就能看出项羽军事天赋很厉害,但是政治与战略水平不高,否则也不会陷入困境。
失去所有底牌信念崩塌
垓下之围就是刘邦背信弃义之后的反击,而项羽还是用传统道义来衡量自己的政治对手,最终遭到全军覆灭的结局。自己只身一人逃到乌江,此时生死只在一线间。而他的选择只是对于自己失败的一个总结,为此才作出最终的决定。
因为此时即使江东根基之地还在,但是自己已经失去所有的底牌,最重要的就是政治信仰的崩塌。其所致力的分封制,属于历史倒车,而经过四年的挣扎,也是证明自己的失败。尤其是亲近嫡系势力的败亡,还有自己的女人与战马逝去,让其失去抵抗的动力。自杀对于自己而言,是最好的结局。
结语项羽并不蠢,而楚汉争霸自己的失败,不仅仅是自大自负,更是政治信仰与追求的不同,只不过事实证明自己的失败。其也不想在动干戈,因为退守江南,也只是守成之君,难有最后的抵抗资本。
也就是天时不利,难有最后的腾挪空间,长期对峙局面不是他想要的。不能短期翻身,还不如不回到江东。因为一旦退往江东,则战火必然再次燃起。江东子弟为其牺牲很大,不能再把战火推到自己的根基之地。为此自己身死,则能使得江东之地太平,也算是自己最后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