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立国,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周边势力强劲的外敌威胁着北宋朝廷的边防安全。为了处理边境危机,军队需要进行防务。
北宋建立前身
其中,最为有效的方式是通过大量增加兵力来壮大军事实力。然而,随着军队规模的扩大,军需粮食的需求也不断上涨。
北宋边防形势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结束了五代分裂割据局面,其标志是黄袍加身,完成了政事权力方面的合一,创建北宋王朝。
北宋成立
北宋立朝伊始,国难当头,周围仍有较强政事势力,北部沿岸地区现存政权为契丹人所建辽朝、党项人所建西夏,女真人灭辽之后新建立金朝,这几个政权的出现,无疑将威胁北宋边防安全;南方一带,有个南唐、后蜀与其他割据政权的关系,
表面表现出对北宋贡奉友善,并在现实中均希望自保自立,不甘心将政权与辖区拱手相让,这些潜在不安全因素危及北宋家园与安宁。
北宋北部边疆的战与和
北宋与辽朝的关系在北宋初期非常紧张。为了防止辽朝和北汉南下进攻,宋太祖采取了派遣重臣并且加强边境驻守的措施,以此来确保边防的安全。在开宝二年四月乘辽景宗耶律贤初立,太祖率军亲征北汉,企图借此时机消灭北汉政权,以解心腹之患。而北汉在宋朝大军的攻势之下援请辽朝救援,宋朝军队在击败辽朝的援军后,集中优势兵力试图攻打下太原,在久攻不下的情况下只好撤兵回营。
太宗赵光义继位后,于太平兴国四年又兵分四路亲征北汉,击败辽的援军后消灭了北汉政权。
北汉政权被灭亡后,北宋与辽朝的关系更为紧张,矛盾也更加尖锐。宋太宗为了收复燕云十六州,完成统一大业,在消灭北汉后试图趁机攻打辽朝,于
太平兴国四年四月与辽朝发生了高粱河战役,这一战宋军惨败,辽军在北宋退军之际还乘胜追击,北宋兵力因此严重受损。
北宋战败的影响
不甘失败的太宗又于太平兴国五年十一月再次率兵亲征辽朝,在瓦桥关进行了作战试图再次收复燕云十六州,但又以宋的战败宣告结束。连续两次的战败重创了宋军的兵力和士气,而一心要完成统一大业的太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决心,
在经过几年的休养生息和备战后,于雍熙三年又开始了北伐,而不幸的是,宋军在这次北伐中全线崩溃。
北宋朝廷因连续几次的战败对辽军产生了不可战胜的恐惧心理。北伐失败之际,宋太祖即对枢密院长贰表示“推诚悔过”。自此以后,朝廷便放弃了通过北伐收复燕云的战略构想,重心由外转向内,将力量集中于加强内部统治的建设,史载“国家没有外忧就必然有内患。凡治乱之道,莫不以防为主。外忧无非边事都可以防范。
故治天下者,必先明其所虑。惟奸邪无状者,若内患之,深可畏。君王有心,往往要谨守。”
北宋战略部署
并且调整了对辽的战略部署:
在经济上,于端拱元年,为了缓和与辽朝的关系,宋朝实行“复通北边互市”的政策;在军事上,由主动进攻转为被动防御,即“禁缘边戍兵,无得辄恣浸掠,务令安静”;在外交上,于淳化五年两次遣使到辽进行访问。
宋真宗景德元年与辽朝签订“澶渊之盟”,规定辽、北宋是兄弟之国,宋真宗说辽萧太后是叔母,辽圣宗称宋真宗为兄;以及宋廷每年向辽输送岁币白银10万两、絹20万匹;辽军向北撤退,辽宋保持了先前边界线,与白沟河接壤,相互不骚扰,收容逃人,等等。
澶渊之盟的签订
澶渊之盟的签订表示宋朝对辽朝政策彻底的转变,结束宋辽两朝长期以来处于战争对峙的状态,在此后相当长的时间里,辽、宋双方基本上遵守协议。
西夏为党项人所建,位于今天甘肃和青海境内、四川三省交界地区,它位于北宋的西北边界,政事中具有独立地位,就军事力量而言,同样不可低估,与北宋关系,既有战争,又有和谐。宋夏双方为争夺这一重要战略地位进行了激烈斗争。北宋的西夏政策等,一开始实行安抚政策。在乾德五年(967年),李彝兴去世了。
为了表明对西夏政权的认可和对国家事务的关注,宋朝追封他为夏王,并赠予他太师的称号。
李继捧在位时期,与宋朝关系由于边境问题频繁发生军事冲突,李明德继位以后,为了经济上的利益接受宋朝的招抚,于景德三年(1006年)与宋签订合约。
北宋与邻国的关系处理
在李明德统治西夏的20余年间,两国关系较好,边境也比较稳定。宋明道元年(1032年)夏景宗继位以后,使宋夏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他号召部属,积极准备对宋用兵,于“缘边山险之地三百余处,修筑堡寨,欲以收集老幼,并驱壮健,为入寇之谋”。
还经常派人到宋朝,侦查沿边防御情况和进兵路线,宝元元年(1038年)遣使去五台山供佛,而实际的目的是“欲窥河东道路”,暗中交好。
战略部署
为了防止吐蕃制其后,“复举诸羌进攻兰州,南侵马衔山筑瓦川,凡川会之,留其兵守之,绝灭吐蕃同中国之道,”断绝吐蕃与宋朝的通路。
夏景宗称帝建国的次年(1039年)初,遣使上表宋朝,追溯他的祖先同中原王朝的关系,说明他称帝建国是合法的,请求宋朝给予承认,“许以西郊之地,册为南面之君。”但执政大臣没有采纳谏官吴育提出的“宜援国初江南故事,稍易其名,可以顺抚而收之”的建议,而是通过宋仁宗下诏,削夺李元昊官爵,“揭榜于边,募人能擒元昊,若斩首献者,即位定难军节度使”。
赵宋君臣这一做法,刺激了夏景宗,促使西夏提前对宋用兵,此后双方爆发了3次大规模的战役,即三川口战役、羊牧隆城战役、定川砦战役,均以宋的战败而结束,造成了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宋哲宗绍圣三年(1096年),宰相章惇认为“在元祐年间,一位大臣试图颠覆先帝的政策,然而他的计划最终以失败告终。除此之外,西夏人也曾试图阻挠他的计划,但他们最终未能得逞。我们应该摒弃分割和划线的做法,而是依据马蹄印来确定边界。”,提出停止分化地界,筑城进拓,加强防务,断绝岁赐的政策。
在这一政策的指导下,据元符二年(1099年)河东路报告:“前两年我们修缮了葭芦,去年建造了神泉,今年我们又建造了鸟笼,通过与郞延的连接,稍稍遮挡了视线。如今,我们的辖区延伸至北方的银城,南方的神泉,覆盖了数百里的土地,楼台相互俯瞰,鸡犬相闻。
横山山脉上的土地肥沃,尽归汉土;我们的边境堡垒深入人烟稀少之地;秦、晋的士兵纷至沓来支援。因此,岚山和石山成为了边疆的次要戍点,而麟州和府州也不再孤立无援。”宋的筑城进拓,势必与西夏的利益产生冲突,双方战争又起。
宋因占据战略要地,军事上处于有利的地位,而西夏在不利的情况下求助于辽,在辽的斡旋下宋于寿昌五年(1099年)接受西夏的求和。
北宋边疆的政权的关系
为了维护边防稳定,北宋采取了多种手段与周边民族政权如回鹘、吐蕃以及大理国建立良好的关系,其中包括封敕、朝贡和榷场贸易。
对于靠近宋朝的回鹘,因有共同对付西夏的愿望,宋重视与回鹘的关系。咸平四年(1001年)可汗王禄胜遣使曹万通来贡,曹万通自称任本国枢密使,并说:“我们的国家位于黄河东岸,靠近雪山西侧,虽然只有数百个小县,但我们的马匹训练有素。我们愿意服从朝廷的指挥,奉献出我们的人力和物力,为国家的繁荣和稳定贡献力量。”宋真宗听后十分高兴,“可汗之功,其可胜也,嘉叹之深,勿忘朕意。今多不遣大臣,皆委卿统制之”,宋特授曹万通为左神武大将军,以此加强与回鹘的关系。
北宋对吐蕃的政法
对于吐蕃诸部,北宋采取恩抚的办法,尽量避免边境冲突的发生。
建隆二年(961年),吐蕃部落杀伤宋秦州采木杨士卒,边臣擒捕47人,太祖令雄州节度使吴延拃赍书赐秦州吐蕃首领尚波于等,在敕书中说:“朝廷制置边防,抚宁部落,务令安集,岂有侵渔……近得高防奏汝等见己拘执,听候进止。朕以汝等久输忠顺,必悔前非,特示怀柔,各从宽宥。”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太宗召献贡的吐蕃酋长于崇政殿,厚加抚慰,赐以束帛,并对宰相说:“吐蕃言行不一、服饰异制、朕常以禽兽畜之。还有诸族杂居,然后是戎族的人民。自唐室以来,边患颇为严重。故历代王朝皆置蕃将以守其边,使其有备无疏。以国势雄健,聊举偏英俊,便可驱逐千里。
然其家族各部,然后就出现了以物种为姓氏的情况,以土地为家园。然念其种蕃息,安土重迁,若因攘除,必致屠戮,故置于度者,存也。”
为了避免“引惹边事不和”,曾特诏边州“不得擅入蕃界,亦不得辄放百姓入蕃取柴烧炭。仍断绝军人、百姓、通事不得与蕃人交易买卖,……,’。
北宋的大理政权
北宋对大理政权主要是通过封敕、朝贡和聘使来实现的,对于维护西南地区的安定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太宗太平兴国(976—984年)初年,封大理首领白王为云南八国郡王。在宋徽宗政和七年,即西元1117年,段和誉被封为“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云南节度使、上柱国、大理国王”等荣誉头衔,以彰显其在当时的卓越地位和荣誉地位。
宋朝为了大理朝贡的方便,太宗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在该历史时期,皇帝颁布法令,命令黎州在大渡河建造船只,以便用于南方少数民族的进贡。”
。
总结
北宋时期,国家完成了政权上的统一,而周边地区存在的政权威胁着北宋的国家安危,边防安全问题成为统治者的一大心患。
为了巩固军事实力来捍卫边防安全,统治者不断增兵,由国家出资供养这些军队,将全国一半以上的兵力都集中驻扎在沿边地区,以此壮大军事实力。
而军队数量的增加带来的是数目巨大的守军在日常粮食消费数量上的急剧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