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释疑第50期/奉天玉)
历经五千年的沉淀,华夏民族流传下了很多优良传统,例如常常被人们挂在嘴边的“仁、义、礼、智、信”,其中的“义”尤其被国人重视,背叛朋友是不能被饶恕的事情。同时,在古代,讲究王权至上,“忠”也是不可或缺的品质。然而,自古忠义两难全,当这两者产生冲突的时候,古人到底该如何选择呢?
汉末三国时期的曹魏名将张辽,曾面临这一问题——他得知关羽虽然暂居曹操麾下,却时刻准备离开,觉得自己瞒着曹操是不忠,告诉曹操则有可能害了兄弟关羽的性命,是不义,经过再三权衡之后,他还是选择了忠,幸好曹操非常欣赏关羽,没有因此生出杀心,所以张辽没有留下遗憾。但是在他之前,还有一个人曾面临同样的难题,却远不如张辽幸运。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楚霸王项羽的叔叔项伯。
秦朝末年,胡亥倒行逆施,引发民愤,不仅陈胜吴广起兵反抗,项羽、刘邦等人也纷纷加入了推翻暴秦的行动。当时,项羽和刘邦约定,谁先攻下咸阳谁便称王。当时项羽势大,原本信心满满,不料却被刘邦抢在了前面,再加上刘邦身边出现了一个叫曹无伤的小人挑拔离间,于是项羽动了杀心,想要用自己的四十万大军,碾轧刘邦的十万人马。
按理说,作为项羽的叔叔,项伯应该全力支持才对。可是,他想到刘邦身边的谋士张良,不仅与自己有很深的交情,还曾对自己有救命之恩,不忍看着张良白白送命,于是趁夜跑到了刘邦营中,想让张良随自己一起逃亡。事情发展到这儿,项伯的行为还是可以理解的,他也不算背叛项羽。
然而,他一心为张良着想,却反被刘邦和张良这对君臣利用了一遭——张良不愿抛下刘邦独自逃命,于是对刘邦和盘托出了项羽的想法和计划,并劝说刘邦主动向项伯示弱,假称自己非常敬重项羽,从来没有称王之心。项伯不仅信了刘邦和张良之言,在项羽面前为他们说尽了好话,还在范增想要在宴席上除掉刘邦的时候,屡次庇护,保全了刘邦性命。
如果没有项伯,项羽可能直接凭军力优势,除掉刘邦这一不稳定因素,也有可能借范增之手将刘邦杀害,这样的话,这天下一定会是项家的天下,毕竟当时项羽一家独大,其他诸侯都无力抗衡。可是,经过项伯这一插手,刘邦不仅保全了性命,还在楚汉之争中赢得了最终的胜利,迫得项羽只能乌江自刎。
也就是说,项伯为了全朋友义气,反被张良利用,先是“背叛”项羽,改变了楚汉相争的结局,影响了历史走向,最终间接害死了项羽这个前主公兼亲侄子。按理说,他的所作所为,应该会引起极大的争议,甚至要背负不忠的骂名,可是千百年来,他不仅没有遭以唾骂,反而一直被世人歌颂,与背弃商纣王的微子,一起被树立为了弃暗投明的典范。他到底算幸还是不幸呢?
参考资料|《史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