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取得重大转折后,全国解放在即。当时的国际环境,中国领导人亟需访问苏联,就建国后的中苏关系进行商讨。毛主席决定亲自访问苏联,和斯大林面谈。主要议题有:外蒙古问题、旅顺驻军问题、东北铁路问题、以及贷款协定、民航协定和贸易协定等
一波三折终成行
中共指挥所移至西柏坡,1948年4月份毛主席就去信斯大林,建议5月份访问莫斯科。斯大林以中国国内战争还未结束,华北、东北还有战事,交通不便,考虑到毛主席安全问题,建议暂缓。当时的路线是要从陆路到哈尔滨,仍后在哈尔滨乘坐苏联飞机。
1948年7月份,毛主席又去信斯大林,准备访问莫斯科。斯大林以苏联国内事务众多,特别是夏粮收购,领导大多不在莫斯科,建议推迟至11月底。
1948年11月21日,因毛主席自己身体原因和平津战役即将开始,毛主席去信斯大林,建议延访问延后到12月中旬或月底。
1949年1月9日,毛主席又去信斯大林,建议于20日左右访问莫斯科。恰逢此时国民党呼吁“国共和谈”,请苏、美、英、法充当调停人,中国领导人此时访苏显然不适宜,双方再此决定延后。同时斯大林决定派出特别代表到西柏坡和中共会谈。
1949年1月31日,政治局委员米高扬作为斯大林代表到达西柏坡。关于中国建国问题和建国后双方的外交政策进行了初步会谈。此后国内事务繁多,毛主席访苏问题就一再延后。
1949年11月份中央和毛主席分别去信斯大林,商量当年12月初毛主席访问莫斯科。当年12月16日毛主席乘坐火车到达莫斯科。12月21日为斯大林七十大寿,毛主席发布祝寿词,赠送礼物为山东产的总计2万斤大白菜、大萝卜、大梨子、大葱。
形势艰难,但取得最优结果
毛主席此次访问莫斯科主要目的就是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修订或新条约签订。主要包括:外蒙古问题、旅顺驻军问题、东北铁路问题、以及贷款协定、民航协定和贸易协定等。
当时的国际形势是新中国刚刚建立,国内国外还有大量发动势力,对新中国虎视眈眈。一切条约的签订目的都是为稳固新中国的政权和防御日本和及其同盟者的可能侵略。
关于旅顺驻军问题,斯大林承认这是不平等条约。答应在对日签订友好协定好后可以撤军。而关于东北铁路,斯大林声称这是平等条约,因为是他们的资金修建的,不愿意完全移交中方。
毛主席深思熟路后,认为中长铁路和旅顺的现有状况符合中国的利益,因为中国还不足以单独地抗击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此外,中长铁路是培养中国铁路干部和工业干部的学校。但中方提出双方均衡投资,平等管理。毛主席还提出中方占比51%,斯大林未予接受,最后采用50比50,完全均等。
毛泽东还建议外蒙古和内蒙古合并后加入中国,采用民族自治。但考虑到外蒙古已独立建国日久,苏联和外蒙古都不认同此方案。同时苏联代表还私下向中方表示如果合并,可能会让中国失去内蒙古。考虑到防御日本和及其同盟者的可能侵略,只得承认外蒙古独立。
关于贸易问题,苏联可以说在东北和新疆取得了特权。条约补充约定:“无论是在苏联的中亚共和国和远东地区的领土上,还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东北和新疆境内,都不给外国人提供租让权,并不允许有第三国的资本或这些国家的公民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参与工业的、财政的、商业的及其他企业、机关,公司和团体的经营活动。”这也是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对中苏都是有利的,支持了建国初期中国的工业发展。
1950年2月14日中苏签订友好同盟条约和相关协定,条约有效期为50年。这快速确立了新中国在国际的影响,特别是在当时的社会主义阵营国家。也有利于和西方国家废除旧约订立新约。
2月17日毛主席离开莫斯科启程回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