跰趾,也叫“复甲”,指的是小拇趾甲分瓣叉开。在民间,有很多关于复甲的传说,比如说李渊家有鲜卑血统,他们的小脚趾甲是叉开的,还有一种更流行的说法是,当年江淮地区由于战乱人烟稀少,朱元璋便下令让人口较为稠密的山西人移民江淮垦荒,大家被集合在洪洞大槐树下不愿离开故土,便在自己的小脚趾甲上看了一刀,以便日后可以和亲人相认,凡是复甲的人就都是来自大槐树的亲戚。如今的大槐树祭祖堂里依旧写有:“谁是古槐底下人,双足小趾验甲形”的对联。
但是,这些说法其实并没有历史依据,也没有科学依据,趾甲上砍一刀怎么能遗传给后人呢?那中国古代那么多的妇女裹足,怎么小脚没有遗传下来?民俗专家黄炳元认为:复甲这种形式,其实并不是汉人独有的,其他民族也有这种情况,所以并不能当成汉人独有的生理性状。
更重要的是,复甲这种生理性状并不稳定,有的人小时候并没有这种情况,长大之后才会慢慢出现,有的人父母都是复甲,但是这也不一定就意味着他也一定是复甲。陕西著名作家高建群曾有名作《最后一个匈奴》,在这本书中他就描写了这样一件事:当初一个匈奴士兵和一个汉人姑娘恋爱,后来姑娘怀孕了,族长便决定等孩子生下来后看一看,如果婴儿是复甲,他就是匈奴,如果是光滑的脚趾甲,他就是汉人。结果小孩一出生就因为他是复甲而被杀死了,但是之后姑娘又生了一个复甲的小孩,这个小孩被族人认同。
以科学的眼光来看,前一个被处死的小孩子非常可能是冤案,这里面涉及到后天环境和显性基因、隐性基因的问题。
学者认为,以脚趾甲来判断一个人的种族归属是没有科学依据的,而且也误解了民族这个概念——民族是一个文化概念,而不是生物学上的概念,真正纯正的血统早就不存在了。举一个例子说,如果我们以血统来判断一个朝代的话,嘉庆皇帝的母亲令妃身上有汉人的血统,那满人的清朝岂不是被汉人篡了?很显然不是这样的嘛,在更多的时候,我们都应该看一个人的文化归属,而不是血统的归属,不然我们就没有办法正确地认识历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