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神宗熙宁四年二月,丁巳朔,朝廷新法罢诗赋及明经诸科,以经义、论、策试进士。苏轼时任直史馆、权开封府推官,主持进士科考试。那一年的进士考试是苏轼出策论题目。《宋史·苏轼传》称:“轼见安石赞神宗以独断专任,因试进士发策(指策论的考题),以'晋武平吴以独断而克,苻坚伐晋以独断而亡,齐桓专任管仲而霸,燕哙专任子之而败,事同而功异’为问。”意思很明显,你神宗任用王安石独断专行就如同历史上的帝王任用将相一样,新法成功与否还不好说呢。
苏轼列举的历史事实有四:
(一)
公元279年十一月,晋武帝发兵二十余万,分六路进军攻打东吴,第二年二月初,攻克
丹阳
城(今中国中南部湖北省
秭归
东)后,攻破吴军横断江路之铁锁铁锥,船行无阻,后来又擒获吴西线统帅、都督
孙歆
。在东线战场,东吴丞相张悌率领三万军队渡过长江迎战,被晋军夹击大败而归,晋军当机立断,挥师直指
建业
,吴军惊恐怯懦,不战而降,士卒闻讯逃散,于是东吴宣告灭亡。此战,西晋准备周密充分,善择战机,兵分多路,水陆并进,发挥强大水军作用,临机果断,一举获胜。
(二):
公元382年,苻坚认为准备成熟,要大举进攻东晋。他在皇宫里的太极殿召集大臣商量。苻坚固执己见,京兆尹慕容垂别有用心,劝苻坚伐晋,苻坚大喜过望,认为"与我共定天下者惟有你一人"。于是,伐晋之事决定下来。结果在淝水之战中大败而归,最终导致前秦灭亡。
(三):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主持政事,为表示对管仲的尊崇,称管仲为“仲父”。管仲为齐相后,根据当时形势,对齐国內政外交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齐国增强了国力,一跃成为春秋强国,位居五霸之首。
(四):子之(?―公元前314年),姬姓,战国时期燕国权臣。燕王哙即位后,拜为相国。执政期间,办事果断。善于监督考核臣属,得到燕王哙的赏识和重用。燕王哙年老不问政事,国事皆决于子之。听信鹿毛寿建议,把政权托付子之。导致太子姬平联合将军市被发动内乱,中山国趁机攻城略地。周赧王元年(公元前314年),子之平定内乱。齐国趁机入侵,杀死燕王哙和太子平。
苏轼举以上四则史实作为策论题目,意在表明独断专任方法古人皆用,决定成败的还是所推行方针政策,是否确切可行而能收到实效。这个题目当然就激怒了王安石。
谢景温素与王安石相友善,其妹嫁安石的弟弟王安礼为妻,积极参与变法活动,擢侍御史知杂事。王安石授意谢景温攻击苏轼人品,说苏轼以前丁父忧归蜀,往还多乘舟,载货物,卖私盐等事。朝廷派六路捕快抓捕苏轼船上的篙工、水手查问这些事,最终没有一件查实的。这个结果证明苏轼在廉洁方面是经得起检查考验的。
苏轼因为这件事请求出任外官,熙宁四年四月甲戌,苏轼出任杭州通判,远离政治漩涡东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