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以洪承畴,来对比,
康熙四年二月,洪承畴卒,谥文襄。在康熙朝还是不错的。但是,到了乾隆朝就被编入《贰臣传》,包括其他降清的,也孔有德,尚可喜、钱谥益,都不例外。说明什么呢?忠义始终是中华民族的最高明伦价值观之一。如果说,不强调这一点,那么,在危急关头,人人都可能叛变失节。通过严格的议谥褒贬,以及严格的入史归类,目的在于,让后世明白,所谓资鉴后世,孔子所说的让乱臣贼子惧。历史交给历史,是怎么就是怎么?所谓天日昭昭,不因一时情事而变。乾隆敢于对其爷爷康熙的做法,进行纠正,也是很有能勇气的,也正是为历史负责,守护这一至高伦理道德。
至于说,现在经常提的,忠于人什么?这个就很难所握,基本上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事,谁都说不清楚。很显然,是难以作为,历史评判的标准的。
此外,张之后,是到了南京,到了台湾。也没有明显的什么行为。杨是被杀在狱中。
如果依谥法,如何议谥呢?以前议谥程序,是先有行略,然后托人写行状,再将行状交给礼部,礼部议谥,出一个文书,通常是谥议。说明定谥的理由,也有表达议谥的经过的。
请大家参考谥法解,或苏洵谥法,议议。
复兴文言,振兴文教,不懈创作,远迩不论,人物无别,一次关注,一文需求,就是鼓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