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开讲#
为什么李世民的九儿子李治能当上皇帝?当上皇帝后为何却病倒20年。
李治是何许人?他是唐太宗的第九个儿子。太宗皇帝让他继位太子后当上了皇帝,也就是唐高宗
从长孙皇后的角度来讲,他是嫡出的第三子。按照常理,当太子无论如何也轮不到他。贞观元年(627年),唐太宗刚刚当上皇帝的时候,嫡长子李承乾就已经被立为太子了。李承乾小的时候聪明伶俐,但是长大之后就不学好了,骑马、喝酒、打猎、玩变童,是个问题少年。并且,他还因为打猎把腿给摔折了,成了残疾人。这已经让人难受了,更要命的是,他还有点心理问题,喜欢当突厥人。他没事就把头发披散开来,像突厥人那样梳起满头的小辫子。更加不可思议的是,他最喜欢学突厥首领死的样子,经常把自己装扮成突厥首领,假装突然倒地而亡,身边的人都装成突厥百姓,骑马围着他转,边转边哭,同时还要割耳面,就是用刀子划耳朵、划脸,让血泪合流,表现自己的无比伤心。大家正在表演这悲痛万分的场面时,李承乾会死而复生,一跃而起,哈哈大笑,说,等我有了天下,我就带着几万兵跑到兰州去,在那儿,我就把头发解开,然后委身于突厥的首领阿史那思摩,在他手下当个小官,那简直是天底下最快活的事儿了。这叫什么话啊?这是大唐太子该说的话吗?这样的人以后怎么当皇帝啊?这是人格分裂。所以,太宗渐渐地不喜欢他了。根据继承的原则,嫡长子不行,就该轮到嫡次子了。长孙皇后生的第二个儿子,也是唐太宗所有儿子中的老四,是魏王李泰。李泰生得仪表堂堂,而且喜欢读书,当年他老爸李世民不是搞了个秦府十八学士吗?他亦步亦趋,也网罗了一些文学之士来替他编书,编了一本《括地志》。这本书可是与众不同,怎么个与众不同?《括地志》是讲山川地貌的一本书,和政治、军事、经济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都密切关联,所以这书意义不同寻常。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魏王李泰眼界不凡,称得上是那种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人,挺适合当皇帝的。唐太宗越看越喜欢,觉得这儿子像自己,于是对他的态度越来越好,甚至超过了太子。
我们也知道,唐太宗当皇帝当得不光彩,他是通过玄武门之变杀死了自己的亲兄弟,逼父皇退位才当上皇帝的。这给他的儿子们树立了一个很不好的榜样,让儿子们觉得皇位是可以靠争取得来的,谁有本事,谁争得过,谁就是皇帝。李泰看到父亲喜欢自己超过太子,就开始拉帮结派,简而言之,开始搞小团体。另外,李承乾觉得自己失爱于父皇,弟弟李泰又野心勃勃,害怕自己变成第二个李建成。他勾结了一些文臣武将甚至还有亡命之徒,想要提前夺权。这个阴谋在贞观十七年(643年)因为一个别的案子被牵连出来了。唐太宗知道后异常愤怒,他想,自己是通过造反起的家,儿子再造自己的反,那还了得?他决定亲自提审李承乾,问一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干。面对父皇的盘问,李承乾回答说:“儿臣已经贵为太子,还有什么好奢求的呢?如果不是四弟李泰苦苦相逼,我怎么会走到这步田地呢?父皇如果废了我,让李泰当太子,那我可真是落入他的算计之中了。”唐太宗听了这番痛彻肺腑的表白,也开始自我反省,觉得自己如果废掉李承乾,改立李泰,就等于再开一个恶例,让儿子们彼此竞争皇位,长此下去,宫廷里可就血腥不断了。为了保持稳定,太宗痛下决心,把李承乾和李泰双双废黜。这样,按照继承顺序就轮到嫡三子,也就是老九晋王李治做太子。于是,天上掉馅饼,一下子就砸中了这个十六岁少年的脑袋,他当时都被砸蒙了,从来就没想过啊。
少年李治被立为太子了,他到底是否符合当太子乃至以后当皇帝的要求呢?让我们来分析一下他的性格特征吧。李治的性格特征可以归纳为五点:
第一点,孝顺。李治是个好孩子,温情脉脉。贞观十年(636年),长孙皇后去世。当时李治才九岁。他悲不能忍,哀感行路,他爸爸和舅舅都被深深感动了,都想着以后好好照顾照顾这孩子。对母亲这样,对父亲也是如此。贞观二十年(646年),唐太宗打高丽回来,在路上,腿上长了一个毒疮,不能走路。李治看见二话没说,扑上去就把毒给吮出来了。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这都是可以上孝子传的孝行啊。
第二点,友爱。李治对兄弟都非常友爱。他的大哥李承乾和四哥李泰双双被废,要贬到穷乡僻壤了,他前去送行。看到哥哥们衣衫单薄,随行人员很少,他非常不忍,给父皇上书,说哥哥们虽然犯了罪,但是请求父亲念及父子之情,给他们一条生路,多多地给他们衣食补给,让他们吃得好、穿得好,这样心情慢慢地快活起来,能够多活几年。由此可以看出李治对兄弟的眷眷深情。
第三点,聪明感性。有才华《旧唐书·高宗本纪》说,唐高宗“幼而歧疑”,所谓“歧疑”,就是不一般的聪明,是聪明绝顶。李治的才气,表现在文学方面,他擅长写华丽的诗文,如行云流水;表现在书法方面,他的字写得大气磅礴。可能李唐皇室没有字写得不好的,唐太宗、唐玄宗都擅长书法,当时是一个书法艺术流行的时代。他还酷爱音乐,曾经为舞蹈配乐,在宫中演奏,风靡一时。从这几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才华主要表现在文学艺术方面,很感性,有艺术家气质。
第四点,柔弱。李治的柔弱在当时尽人皆知。唐太宗对此也很清楚,而且非常忧虑。《旧唐书》记载,唐太宗曾经对长孙无忌说:“公劝我立雉奴,雉奴仁懦,得无为宗社忧,奈何?”“雉奴”是李治的小名,“仁懦”是一个粉饰性的词语,就是懦弱。用到皇帝、太子身上,就说仁懦,说他心地仁厚,只是胆子小一点儿,可是偌大的李唐江山,他没有足够的魄力来管理,怎么办?唐太宗晚年做了许多事情,都是针对李治这种柔弱的性格,想帮他扫平障碍。比如,唐太宗晚年东征西讨,打高丽,打薛延陀,就是为了清除这些可能会给儿子找麻烦的强邻,他怕儿子以后难以对付这些边疆民族。另外,他晚年杀了几个桀骜不驯的大臣,也是为了给儿子创造一个比较安定的国内政治环境,与其以后给儿子留下祸患,还不如提早收拾了。还有,为了培养李治,唐太宗还经常对他进行言传身教。父子一起泛舟湖面,唐太宗就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是荀子的话,是说我们当皇帝的就好比这船,老百姓就好比这水,水能把我们这船漂浮起来,但是也能把我们这船打翻。这是告诉李治要爱惜民力,不能逼老百姓造反,如果百姓不安,皇帝之位就不稳了。此外,唐太宗临终前安排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等人辅佐他,希望把他扶上马再送一程,也是针对他这种柔弱的性格所采取的措施。
就这样,李治在李世民死后21岁的他就顺利当上了皇帝,在他当上皇帝第二年,太宗忌日时,去到感业寺进香,看见了被罚去当尼姑的武则天,他本在太宗生病的时候经常见到武则天,对她已生有情愫。这次相见,更是怜惜不已!可是当时因孝道要为太宗守孝三年,只能偷偷摸摸相会,当皇帝也不能正大光明!这事情被王皇后给发现了,王皇后因为没有生儿子,而另一个妃子肖淑妃却得到李治的喜爱,在王皇后面前趾高气昂。于是,王皇后为了打击肖淑妃,便给李治建议,让他把武则天纳入宫来,这时李治已守孝期满,闻言大喜,正愁找不到理由把武则天纳入宫中,毕竟按理武则天是他父亲李世民的妃子,算做他的母妃,虽然李世民甚至都没宠幸过武则天。于是急忙把武则天宣诏入宫!这时武则天和李治偷情时已经怀上了孩子,入宫后就生下了儿子李弘!
李治无缘无故得来这个本不属于他的皇位。可能是因果循环!或者是他勤于政事,在他在位十年时就病倒了,这时的武则天已经是皇后了,武则天就慢慢把手伸进朝堂,慢慢掌握了权力,到李治病死后,武则天已经完全掌握了朝堂,顺利的当上了中国唯一的女皇帝!有人说,这就是因为武则天为了她小时候的梦想--入主天下,给李治下了慢性毒,让他理不了朝政,然后慢慢把手伸进朝堂,掌握了权力,然后君临天下!这个是大内密事,历史肯定不会记载,不过是传闻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