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九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它们分别是: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这九个王朝堪称华夏文明的顶峰,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最强盛的时代。不过九大王朝中也是有长有短,别看都是天下一统的中华帝国,但有些王朝却孱弱地像个纸老虎,典型的有秦、隋两朝,秦国嬴氏经过几十代人的努力、数百年的经营,最终横扫六合一统华夏,可惜统一的时间仅仅维持了14年,不禁令人扼腕叹息。
隋朝也是如此,西晋衣冠南渡之后天下又乱了起来,一直到隋文帝杨坚,天下才算一统,这期间是近四百年的乱世,可是隋朝也才撑了三十多年。西晋的统一时间也很短,东吴280年灭亡,这一年西晋一统天下,然而仅维持了36年,太平日子便一去不复返。然而,不管秦、隋、晋的统一时间如何短暂,它们终归是有南北一统的时候,可是把这个标准放到两宋时期,似乎就有点尴尬了,不管是北宋还是南宋,似乎都担不起统一王朝这个称号。
的确,赵宋王朝,北宋强过南宋,北宋时期北方的辽国疆域跟北宋不相上下,而且其国土区域大部分是华夏民族栖息地,再者北宋西北方向还有不听话的小弟西夏,不管怎么讲北宋都不能称作统一王朝,而退守到淮河以南的南宋就更加撑不起统一王朝这四个字了。然后有趣的是,既然两宋不能算统一王朝,那必然是数足鼎立时期,好比三国。当然,两宋时期只是南北争霸,南边的赵宋王朝,北边的辽金政权。
既然是天下割据的局面,而且割据的一方又是契丹、女真这样的少数民族政权,那必然就得分个华夏正统,都是华夏民族,凭啥就认为赵宋是正统王朝,契丹跟女真也是华夏族的一部分。后世学者似乎理所当然地把南北两宋当做当时的正统王朝,判断标准其实也很简单,无非是谁最大限度地继承了华夏文明,按照这个标准看,那无疑是南北两宋,辽国和金国本是少数民族政权,虽然全国上下大力推行汉化,而且汉化的国策都坚持了百年之久。
但无论如何汉化,毕竟还是强不过本宗。但是如果真的按照这个标准来判断是否为华夏民族,那么碰上后来的蒙元,就会有点尴尬了,因为对赵宋王朝也好,对辽金政权也好,在当时的局势下,蒙古人都不属于华夏文明,也没有大面积推行汉化,可最后蒙古人却征服了整个欧亚大陆,还在中国大地上建立了蒙元政权,可以肯定的是蒙元并没有效仿辽金,在全国各地实行汉化,蒙元的汉化程度远不如辽金,可以肯定当时的蒙元就是汉文化圈以外的民族,如果说以继承华夏文明的深浅程度来判定中华正统王朝,那显然元朝并不是华夏王朝,由此是否可以说中华历史其实在蒙元时期出现了断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