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祖刘邦的成功始于礼贤下士的认为妇孺皆知,原因无非是刘邦自己说的:“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论抚慰百姓供应粮草,我又不如萧何;论领兵百万,决战沙场,百战百胜,我不如韩信。我能做到知人善用,发挥他们的才干,这才是我们取胜的真正原因。至于项羽,他只有范增一个人可用,但他又不用,这是他最后失败的原因。”但是真实的情况是这样吗?如果你真的仔细研究过关于刘邦的各路记载,你就会发现根本不是这么回事,这件事其实跟他大字不识几个有很大关系,说白了,但凡刘邦识字,心有城府,基本也就废了,为什么?如果你能看完这篇作品,你就明白其中的缘由了。
刘邦出身农家,年少时的刘邦性格豪爽,却不喜欢读书,为人豁达,不喜农事,只喜欢喝酒。其父太公训斥为“无赖”,并说他不如哥哥,但刘邦还是我行我素。刘邦少时仰慕魏公子信陵君魏无忌,欲往大梁投靠并效力其门下,到达后才发现信陵君早已死,只得原路返回自己家。听闻以前信陵君门客张耳在外地当官,招揽门客,刘邦火速前往投靠张耳门下,与张耳游山玩水,两人成知交好友。
这段说明什么?说明在那个农耕年代,不下地种粮食就要饿肚子,刘邦年少时就有了应对策略,那就是投靠贵人,成为贵人的门客,靠两片嘴就可以谋求到饭碗,可以说属于那个年代脑子比较灵光的人。毕竟在那个以农耕为主的年代,秦朝又打击商业,不耕种唯一的捷径就是攀高枝,所以刘邦早年的口才可见厉害。再加上火速投靠张耳,可见那年月刘邦不爱种地,生活过得有多拮据,需要迅速找个饭票已结燃眉之急。
成年后,在沛县做了泗水亭长,和县府的官吏们混得很熟,在当地也小有名气。萧何、樊哙、任敖、卢绾、周勃、灌婴、夏侯婴、周苛和周昌等知交好友后来全部成为汉朝的开国功臣。还常去武姓和王姓女人的酒铺饮酒。因为刘邦去饮酒,他的狐朋狗友必有尾随而至的,店中生意比平常要好几倍,因此到年底时两家常常毁掉帐本,不向刘邦索取其所欠的酒债。王陵、雍齿与刘邦同乡,,但此二人向来轻视刘邦,但刘邦不予计较,不过此二人后亦成为汉朝开国功臣。
刘邦成年后做了泗水的亭长,大家不要以为亭长在秦朝是什么好钗事,看看陈胜和吴广其实也是当地的亭长,负责押送犯人做苦役,但就因为延误了到达日期,面临着杀头的风险,于是揭竿而起。所以在秦朝亭长应该是不需要什么文化,且当地人都不愿意去干的一个官职,毕竟风险大,要不然当时属于混饭吃的刘邦怎么可能被轮上?但亭长这职位肯定还是有小小的权利的。比如街坊邻里谁也不敢保证自己不会成为犯人,然后去服徭役,毕竟秦朝律法比较奇葩,你邻居犯罪如果不是你发现的,你有可能被定为连坐罪,与你邻居同罪,而犯罪的人一般都要被送到都城去服徭役,一路上就是这个所谓的亭长负责看押,所以乡里乡亲哪个不想提前搞好关系,万一被服徭役,刘邦也好照应他们一下。所以两个酒馆的老板常常给刘邦免单。
不然古代粮食属于金贵的东西,更何况是粮食酿造的酒?加上当地有头有脸的人物都认识刘邦,也爱卖刘邦的面子,毕竟风水轮流转,谁也保不定在秦朝严苛的法律下有一天会成为阶下囚,到时候刘邦要是路上不照顾些,岂不半路就可能被折磨死?唯独有两个朋友虽然关系上还算尚可,但就是一副轻蔑的嘴脸,刘邦自知自己有几斤几两,连自己老爸都不看好自己,当亭长就是为了好逸恶劳混口饭吃,不然大家都不愿意干的活,自己为什么冒着杀头的危险要干?实属无奈。所以两人轻蔑他也属于人之常情,自然刘邦也不放在心上。
单父县的门阀吕公因避仇而移居沛县,县内士绅豪杰,皆往祝贺。主吏萧何负责排定宾客的座次,要求贺礼不到一千铜钱的客人,都坐在堂下。亭长刘邦认为沛县诸官吏也没什么了不起,就自称献“贺钱一万”,其实一个铜钱都没有带来。吕公看到刘邦如此豪气,觉得他定是个不凡人物,因此引入堂内就座。萧何告诉吕公,刘邦只会说大话,没什么成就。但吕公见多识广默不作声。
刘邦坐在上宾座位后,就大声调侃其他沛县官吏。席间,吕公见到刘邦身为亭长和大多数官吏却聊得甚欢,从谈吐自如上认为刘邦不是个简单的人物,属于见过世面的人,因此多次暗示刘邦散席后留下来,刘邦意会。散席后,吕公对刘邦说,我很会看面相,但是没看过像你这么相貌不凡的,我有个女儿(即吕雉),希望你愿意接受她当你的糟糠妻。事后吕公的妻子吕媪很生气,说,你以前说你这个女儿很难得,一定要嫁个非常好的丈夫。沛县县令对你这么好,你还不肯嫁女儿,居然要把她嫁给刘邦?吕公说,这不是你妇人家能懂得的事,看刘邦的谈吐远超县令的见识,我身为门阀也是见过世面的,还是把女儿嫁给他吧。日后吕公的女儿就是吕雉,后来生了汉惠帝刘盈和鲁元公主。
要说这段,后世很多人信了吕公会相面,其实就是无稽之谈,人家吕公只是找个借口提携刘邦,刘邦年少时就一心要投靠贵族,结果到了当地才发现贵族已故,后又投奔到贵族门下的一个门客张耳那里,张耳属于见过贵族的人,也与贵族有过长时间的相处,刘邦又正好和这个张耳待了很长一段时间,结果间接学到点贵族的说话语气与见识,自然不是县令这等小官所能见过的场面,秦朝的门阀也非一般势力,自然也是见多识广。
在那个年代多半就是看人下菜的年代,像极了我们现在的九十年代,靠请吃饭,哥们义气,尤其是爱在酒桌上显摆,炫耀,装腔作势,吹牛把自己粉饰的无比高大,不就是这些人在那个年代即便没有背景也能自己结交背景,然后飞黄腾达,更何况在秦朝那个年代,敢于吹牛且还洒脱的人少之甚少,而刘邦恰恰就是这样的人,你说他未来给人的感觉会是潜力股还是根本没机会?这就是刘邦的高明之处。加上他本身是当地的亭长,这个职位也算有些地位。
刘邦有一次奉命押解犯人到骊山,途中有不少人逃脱,因为当时让犯人逃脱是重如死罪,所以刘邦索性放走所有人,这些人也成为后来起义的部分势力。刘邦因此必须逃亡,当时逃犯中就有十余人愿意跟随他一同逃亡。
所以这是刘邦落草为寇的原因,实属被逼无奈,但也足可见刘邦开始时是没有想过造反的,就是想到了逃,直到陈胜吴光起义后,沛县县令恐怕秦朝降罪,欲响应陈胜,毕竟刘邦这个亭长跑了,但他这个县令没地方跑啊,萧何、曹参等劝沛县县令召回刘邦,这样人多力量大,沛县县令答应,于是派樊哙前往召刘邦。刘邦至沛县,而沛县县令左右摇摆又反悔了,紧闭城门不让刘邦进去,于是刘邦率约百余人于沛县城外射信说服城内人诛杀县令,毕竟秦朝法律严苛,属于连坐制,刘邦一人犯法,整个县的人都会被判连坐,轻则服徭役可能被累死饿死,重则直接被处死,自然响应者无数。
当时萧何属于类似县令师爷的职位,主要负责文书档案一类文职工作,没事还替县令出出主意,所以他作为仅次于县令的官吏,自然是接替县令的第一人选,但萧何是何许人也,有文化太可怕,按秦朝法律,一旦造反失败基本就是诛九族的下场,自然萧何作为文官胆小怕事属于正常,所以就把位子让给了刘邦,刘邦也知道这里面的猫腻,就像当初没人愿意当亭长他又正好缺正经营生,不接也得接,于是就没推辞,县中约3千子弟响应起义,刘邦的旅途就此开始。
半路上刘邦遇到韩国贵族张良,韩被秦灭后张良欲给韩国报仇,收买刺客刺杀秦始皇失败,这次有幸遇到刘邦,第一张良有借助刘邦之手报仇的用意,第二,刘邦这次是真正的见到什么是真正的贵族了,虽然张良只是幼年过过贵族生活,但这也是货真价实的贵族,比贵族门客张耳可强太多,所以刘邦有攀高枝的想法,虽然张良没有兵马,但刘邦也没有出身啊,这要是传出去刘邦身边有贵族扶持,瞬间会高过很多人一头,身价那是坐上火箭般扶摇直上!第三张良此时可是学了《素书》并融会贯通的大知识分子,高人,刘邦那是洗耳恭听,感觉张良乃神人,特别仰慕特别尊敬,所以二人一拍即合,暂时成为一家人了。
之后刘邦还是以前那一套,攀龙附凤,毕竟就他自己那点文盲见识与脑壳,自己也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想要壮大自己,还是要投靠贵人,于是刘邦开始故意投靠项羽的叔叔项粱,毕竟这是离自己起事最近的义军,且也是贵族,后来果不其然,项粱资助了他五千人马外加十几员将领,刘邦实力迅速壮大,接着项粱不幸兵败,刘邦和项羽成了楚王的军队,被分别派往不同的路线去伐秦。
一路上刘邦就知道强攻,幸亏有张良献计献策,避免了刘邦军队的多次损失,比如刘邦的军队抵达宛城一带,刘邦灭秦心切,见宛城一时难以攻取,打算绕过宛城继续西进。张良认为不妥,劝道:“您虽然急于进关,但这一路上秦兵还很多,而且都扼据着险要的地势。现在不拿下宛城,一旦宛城的秦兵从后面追杀过来,那时,强秦在前,追兵在后,就很危险了。”刘邦采纳了他的建议,立即更换旗帜,率兵乘夜间抄小路悄悄返回。拂晓时分,刘邦的军队已把宛城重重围住。接着,刘邦又采纳了陈恢的意见,以攻心之术,招抚南阳太守,赦免全城吏民,兵不血刃地轻取了宛城。解除了刘邦西进的后顾之忧,刘邦兵威大振,南阳郡的其它城池见太守已降,纷纷起而效之,望风而降。
随后,刘邦率军抵达峣关(今陕西商州西北)。峣关是古代南阳与关中的交通要隘,易守难攻,是通往秦都咸阳的咽喉要塞,也是拱卫咸阳的最后一道关隘,秦有重兵扼守此地。刘邦赶到关前,想要亲率所部两万余众,强行攻取。张良劝谏道:“目前秦守关的兵力还很强大,不可轻举妄动。”刘邦惟恐项羽大军先入关中,因而心急如焚,忙向张良问计。张良向刘邦献了一个智取的妙计。他说:“我听说峣关的守将是个屠夫的儿子,这种市侩小人,只要用点财币就可以打动他的心了。您可以派先遣部队,预备5万人的粮饷,并在四周山间上增设大量军队的旗号,虚张声势,作为疑兵。然后再派郦食其多带珍宝财物去劝诱秦将,事情就可能成功了。”刘邦依计而行,峣关守将果然献关投降,并表示愿意和刘邦联合进攻咸阳。
刘邦大喜,张良却认为不可。他冷静地分析道:“这只不过是峣关的守将想叛秦,他部下的士卒未必服从。如果士卒不从,后果将不堪设想。不如乘秦兵懈怠之机消灭他们。”于是,刘邦率兵向峣关突然发起攻击,结果秦军大败,弃关退守蓝田(今陕西蓝田县西)。刘邦乘胜追击,引兵绕过峣关,穿越蒉山,大败秦军于蓝田。然后,大军继续西进,于公元前207年十月抵达霸上(今西安市东25里)。
张良出身于贵族世家,祖父张开地,连任战国时韩国三朝的宰相。父亲张平,亦继任韩国二朝的宰相。至张良时代,韩国已逐渐衰落。韩国的灭亡,使张良失去了继承父亲事业的机会,丧失了显赫荣耀的地位,故他心存亡国亡家之恨。和刘邦配合的几场战役充分体现了张良作为贵族的思维底蕴,以及对《素书》理解得透彻,彻底征服了刘邦这个草莽出身的豪杰,刘邦是彻底明白普通人和门阀贵族之间的区别。见过世面的人和没见过世面的人有着天壤之别的认知差异。
后来韩信曾多次被滕公夏侯婴以及丞相萧何举荐给刘邦,刘邦不以为然坚决不用,其自信就是源于自己的一贯套路,出身决定见识,他刘邦自己就是不学无术的典型,出身是农户,现在又来了个穷小子,年轻的时候和自己有一拼,靠四处蹭饭生活,吃了上顿还没下顿,这等出身连饭都吃不饱能有什么经天纬地之才?和我亲爱的张良大贵族的见识能比吗?简直就是笑话。且又在项羽那里当过类似帐前副参谋长的小官,项羽都不重用他,我凭什么重用他,而且他还是背着项羽偷跑到我这里来的,如此不忠诚的叛徒,岂能相信?
刘邦有自己的独特阅历,自然很难相信出身平民的韩信会有什么学富五车的才能,加上滕公夏侯婴以及丞相萧何,他刘邦和这两个人是挚交,说句实在的,真正能作为丞相的非张良莫属,况且张良比萧何要强不知几个档次,夏侯婴和萧何官居高位那也是我刘邦看在大家以前是兄弟的交情上才任命的,居然拿着鸡毛当令箭,以为我刘邦是什么人?随便推荐个人我就会信他有大能耐?笑话!所以刘邦当时骨子里还是把人分成三六九等的,虽然是按经验,但这世上谁人主观判断不是靠经验?
后来萧何以逃跑威胁,刘邦才勉强启用韩信,那心里一百个不是滋味啊,要不是你萧何在我心里是兄弟的位置,我打死是不会用韩信的,可见刘邦哪里有识人用人的本领?比如张良是自送上门的,要是张良不是贵族,刘邦绝对也不鸟他,纯属误打误撞用对了人,也充分说明刘邦也是个势利眼,比他出身好的他也是跪舔,不如他的他一样不会尊重的,萧何等一帮兄弟都是刘邦的挚交好友,充分说明刘邦是个任人唯亲的瘪三,哪里有任人为贤的贤明识人术?都是瞎猫碰上了死耗子,正好这帮兄弟都是有两把刷子的,纯属运气。所以韩信的启用与其说是刘邦的功劳,不如说是萧何这个文官有两把刷子,会识人。
可以说从刘邦起事,不是在攀龙附凤,就是在去攀龙附凤的路上,可谓把普通人爱慕虚荣结交权贵的思想运用到了极致,还好大家都吃这套,比如项羽的叔叔项粱,人家俯首愿意当你的属下,就送五千兵马外加十几员大将,你说刘邦能不飘吗?鸿门宴上俯首项羽,结果项羽也飘,居然放了刘邦一马,直到韩信的出现,刘邦才发现自己的错误,他本身就是一个农户出身,脑袋里没有墨水,能到今天无非都是靠别人的主意,自然能听进去意见实属正常。
所以有时候没读过书的人,反而比读过书的人更让读书人喜欢,关键就在于,没读过书的主子他自己没有主意啊,自然听得进去意见,要是他自己会想出好主意了,那你看看他手底下的群臣还有什么用武之地?难道给自己画蛇添足吗?项羽正好就是这个类型的反面,自己熟读兵书,还武艺高强,属于正真的文武双全,并且年轻气盛外加开局顺利,著名的破釜沉舟一词就源于项羽,属于靠实力不给自己留退路以少胜多,结果能不飘吗?过分迷恋自己的胜利,以为自己天下无敌,结果不给手下人建功立业的机会,谁出主意都不听,即便侥幸有人获得功绩,他又舍不得封赏,最后落得个众叛亲离。
刘邦从平叛陈豨的军中回到京城,见韩信已死,又高兴又怜悯他,问:“韩信临死时说过什么话?”吕后说:“韩信说悔恨当初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刘邦说:“那人是齐国的说客。”就诏令齐国捕捉蒯通。蒯通被逮到,刘邦说:“当年你唆使韩信反叛了吗?”蒯通回答说:“是。我的确教过他,但韩信将军不采纳我的计策,所以有自取灭亡的下场。假如韩信当初采纳我的计策,陛下怎能够灭掉他呢?”刘邦生气地道:“煮了他。”蒯通说:“哎呀,煮死我,冤枉啊!”刘邦说:“你唆使韩信造反,有什么冤枉的?”
蒯通说:“秦朝法度败坏,政权瓦解的时候,山东六国大乱,各路诸侯纷纷起事,一时天下英雄豪杰象乌鸦一样聚集。秦朝失去了他的帝位,天下英杰都来抢夺它,于是才智高超,行动敏捷的人率先得到它。当年跖的狗对着尧王狂叫,并不是因为尧王不仁德,只因为尧王不是狗的主人。当时也是如此,我就好比韩信将军的狗,当时并不知道有陛下。况且天下磨快武器、手执利刃想杀陛下的人太多了,只是力不从心罢了。您总不可能把他们都煮死吧?”刘邦忽然想通,于是就赦免了蒯通的罪过。
公元前195年,刘邦击败叛军英布归来,创伤发作病倒了。又听说燕王卢绾叛变,就派樊哙以相国的身份率军去讨伐。樊哙走后,有人对刘邦说:"樊哙跟吕后串通一气,想等皇上百年之后图谋不轨。皇上不能不早加提防。"刘邦一听说吕后跟她妹夫樊哙串通一气,立时觉得情况严重,毕竟樊哙手里有兵权。他决意临阵换将,与陈平计议此事,最后,采用陈平的计谋,以陈平的名义前往樊哙军中传诏,在车中暗载大将周勃,等到了军营里,才宣布立斩樊哙,由周勃夺印代替。刘邦要陈平尽快地把樊哙的头取来,让他检验。
看看刘邦对他人的建议都听从到了什么份上,连老婆的妹夫,且还是当年在鸿门宴上救过刘邦的大将,一样可以杀伐果断,虽然事后没杀成。但还是惊叹刘邦凡事都听得进去他人建议与意见的这种精神。
所以刘邦之所以能成功,跟自己不学无术,需要有真本事的人辅佐他有很大的关系,因为他自己确实很多时候没有太高明的主见,以至于只要别人说的有理,他立刻马上就能执行,你说到哪里去找这样深明大义的主子呢?比如项羽,刚愎自用,韩信跟了他数年,硬生生一计没用,你说说韩信能气成什么样子?反观刘邦这里,看似言听计从,实则是自己水平实在太差,还不如都听知识分子的,顺便还让知识分子们有了被尊重的感觉,看陛下对我多看重,今天觐见了两条计策他都采纳了,士为知己者死才是刘邦用人的高明之处,在真可谓文盲成就了知识分子建功立业机会,而不是他自己贤明的可以识人用人,主动去礼贤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