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发动侵朝战争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以朝为跳板,征服我国。对此,明廷有清醒的认识。因此,战争爆发后,明廷在集军援朝的同时,对我国海防进行了整饬。山东海防因此受到明廷的关注。随着山东海防地位的凸显,一些军界人士纷纷提出了山东海防部署计划,以期通过战略调整达到海疆的长治久安。
如果您喜欢该作品,看更多精彩内容,欢迎点赞加关注!
(一)山东巡抚郑汝璧的海防理论
郑汝璧,字邦章,号昆岩,浙江缙云人,隆庆二年(1568)进士,万历二十一年九月至万历二十三年巡抚山东。在任期间,郑汝璧首先对山东海防概况进行了实地考察,认为此时的山东海防已远比不上明初。为此,他主张应全面调整海防政策,“为经久营卫之谋用”。郑汝璧的山东海防理论集中体现在他的《条议防海六事疏》中。
郑汝壁提出这套海防理论的出发点是“山左之域,海环三面,故不论一时之警息,惟以周防为至计。其大要在练兵、修城、积粟、除器,使处处有武备,时时有戒心。”充分显示了他居安思危的海防战略指导思想。该疏的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条是“练兵马以在战守”。
郑汝璧认为,海防军队战斗力的提高,离不开长期训练,而且训练要讲究方法,为此,他提出了一套练兵方案。首先,博采南北武技,“以南教师教南技,北教师教北技”,使军队掌握各种军事技能。其次,以比试技艺的方式划分士兵优等,择优汰劣。再次,步兵、马兵互为配合,方能取胜。
第二条是“议积粟以广贮蓄”。
充足的粮饷储备是稳定军心,战胜敌人的坚强后盾。当时,由于战争的爆发,山东海疆粮食储备供不应求,沿海居民生活困苦,怨声载道。粮食的匮缺,会给山东海防带来诸多不利。为了改变这种困境,郑汝璧主张把沿海各地应纳税银改为税粮,以缓民困。同时,他建议把税粮输纳到省改为全部存留本地,以解军需。
第三条是“修城垣以固保障”。
郑汝璧认为,坚固的城垣是保卫海防的根据地,“防倭之策,守资于城,战资于兵。有坚城以固守而以劲兵击之,逸待劳而饱待饥,动可制胜。”但山东沿海城防单薄,又存在一定的缺陷。这样的城防状况,是不能适应防海需要的。鉴于财力有限,郑汝璧主张按照以小就大,以次就要的原则进行修筑。
第四条是"开岛田以佐军资”。
海岛作为海防前哨,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当时,山东的一些重要海岛因明初禁海政策的实施而被迁徙一空,致使土地荒芜,粮源减少。鉴于海防军营粮饷不足,郑汝璧建议派遣海防军队前往驻守,拓荒屯种。海防军队驻守海岛,在耕田种粮的同时,亦充实了海上防御力量。
第五条是“置将领以便统率”。
在此,郑汝璧首先根据敌情指出了山东海防重点所在。郑汝璧认为,登州与胶州都是山东海疆防御重点,但以当时倭情而论,更应该把胶州作为海防重点。
然而,与山东北部海疆相比,胶州的布防却略显单薄,“北海设将置兵,为备颇密,而胶州至安东寥寥数百里,为备似疏”。这种北强南弱的海防布局不适应当时抗倭形势,“万一倭犯胶东,登州备倭兵将救,在十日之外,其能及乎?”在南部海疆,即墨营的驻防又存在一定的缺陷,为改变这种不协调的海防局面,郑汝璧建议把即墨营移驻胶州,设将置兵,以充分发挥其在南部海疆中的海防实效。
郑汝壁在强调南部海疆必设重防的同时,也没有忽视调整北部海疆布防中的缺陷。因此,他主张将王徐寨营守备移驻莱州府城,带兵操练,成为北海的一支海防机动劲旅。
第六条是“分信地以专责成”。
郑汝璧认为,山东海岸线绵长,必须划分海疆防区,明确海防责任,否则就会互相推诿,事倍功半。为此,他将山东海疆划分为五大防区,分别以登州、文登、即墨、王徐寨、滨州守备负责。
划分海疆区划,固然责任明确,但亦容易产生互不统属、事权不一的情况。为了避免这种情况,郑汝璧制定了一套五大防区互为应援的方案,使山东海疆全线形成了布防严密的网络体系。
郑汝璧的山东海防理论具有科学性,是他在综合考虑了敌情、山东海疆特点和海防原有力量的基础上构思出来的
。其核心内容是练兵、修城、屯粮、调整海防布局,其最终目的就是将山东海防调整到最佳状态,以保障山东海疆的长治久安。当然,
郑汝璧的山东海防理论也有局限性,即其总体指导思想以海岸陆防为主,忽略了海上防御力量的建设
。这从侧面反映了明代山东海防思想或者明代我国海防思想中的某些消极因素。
(二)宋应昌的海疆防御论
宋应昌在任期间,关心武备边事,筹建海防,颇有政绩。因此,明廷在援朝抗倭初战失利之际,任命宋应昌为兵部右侍郎,经略蓟、辽、山东、保定等处防海御倭军务。
宋应昌就任后,集中精力整顿蓟、辽、山东、天津等处军务。宋应昌的努力卓有成效,部队“纪律严明,军容整肃”,以致蓟辽总督郝杰对宋应昌赞不绝口:“才大而不疏,真经略也。”宋应昌整顿军务期间,对山东海防给予了高度重视。
宋应昌任职山东巡抚期间,就十分关注海防
,曾于各道保甲中挑选壮丁、军卫中挑选余丁、矿洞中挑选枪手,约5万有奇,扼要驻守青、登、莱三府。因此,他对山东海防颇有了解。
根据这种经历,结合战争形势和山东海防地理特点,宋应昌提出了十分有价值的山东海疆防御论。
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充分发挥海岛的海防作用。
海岛是大陆的天然屏障,是镇守海防的前哨阵地。扼守海岛,是实施海上防守和进攻的有利依托。从现代地理学的角度看,辽东半岛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互为精角,其间岛屿星罗棋布,是拱卫环渤海地区的天然门户。宋应昌对此有深刻的认识。于此,他建议充分利用这些海岛的有利战略位置进行海洋防御。即派兵驻守海岛,招募岛民精壮者为兵,二者同心协力,定期出海巡逻,遇警则举放号炮为信,及时给来犯日军以巨大威胁和致命打击。
宋应昌的这一战略决策是值得肯定的,与明代前期为防倭而实行的空岛政策相比,显然具有历史的进步性,也为我们今天的海防建设提供了一定借鉴。
第二,加强环渤海地区的海防协调作战能力。
可见,宋应昌的布防战略并非顾此失彼,而是力图从加强环渤海地区协调作战能力的理念出发布置山东海防。这种海防全局观是颇有见地的。
(三)沈一贯的海防论
沈一贯,字肩吾,号蛟门,浙江郵县人。隆庆二年(1568)进士,后选庶吉士,授检讨,充日讲官。万历二十二年由礼部尚书入阁,万历二十九年(1601)正式成为内阁首辅,直到万历二十四年(1606)致仕回家。沈一贯入阁后面临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援朝抗倭战争。
作为内阁辅臣,沈一贯以较为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了有关事务。他对山东海防的筹划就是很好的明证。沈一贯的山东海防备御论主要体现在他的两篇奏疏中,一是《议设天津登莱巡抚疏》,一是《垦田东省疏》。
万历二十五年九月,沈一贯上《议设天津登莱巡抚疏》,建议在天津与登莱之间设一巡抚,统一海防事权,专管海防事务,发挥我长于水的优势,以援朝并固防守。万历二十六年正月,沈一贯上《垦田东省疏》,主张在山东招探百姓开垦荒地,扶持其发展,以备海防经费之用。沈一贯提倡统一天津、登莱海防事权,建议开垦荒地筹备海防经费,是颇有见地的。尤其他意识到以水战保卫海防,更是难得而可贵的。
(四)汪应蛟的山东海防思想
汪应蛟,字潜夫,徽州婺源人。万历二年(1574)进土,授南京兵部主事,历南京礼部郎中、山西按察使等职。万历援朝抗倭战争期间,代任天津巡抚。
汪应蛟的山东海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倭氛未灭防御宜周疏》中。在该疏中,他从当时倭情实际出发,提出了一套防御计划。其中,他对山东海防的布置给予了高度重视。
第一,“莱海宜增水兵以防流突”。
汪应蛟经过实地勘察,认为莱州海域是扼导登州和旅顺的海防门户,而且是海运粮饷到旅顺的良好战略物资基地。因此,他主张在莱州添设水兵。
第二,“成山宜增战卒以控孤悬”。
成山卫位于山东半岛最东端,与朝汉江、临津互为东西椅角。当时,一些辽人曾暗中循此航线扬帆渡海到朝窃掠,山东登州运船也曾循此航线运输粮饷。汪应蛟因此十分担心盘踞在朝的日军会利用此航线侵扰山东。
鉴于成山卫兵力单薄,汪应蛟建议在成山卫增兵设将,以为未雨绸缪之计。增兵设将,军饷会随之增加。为了减少开支,汪应蛟又建议扩大文登营的防守范围,“以文登营守备王家将统领该营军兵,并题留京边班军共三千余名,遇汛移守成山”。由于班军“多猾惰,为易振饬,战守难恃”,汪应蛟决定从登州镇标兵中拨调1000名士兵入文登营合练。
第三,“安东宜置重将以护运道”。
安东卫位于日照县南,是连接山东与江苏的军事重镇,在保护漕运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但万历援朝抗倭战争中,安东卫的海防兵力却很单薄,“官军不过五百余名”,土兵700名。基于保护漕运的思考,汪应蛟主张在安东卩增置重兵,添设将领。
第四,“运艘宜给兵器以防战斗”。
当时,山东登州是运粮输朝的战略物资集散中心,海道的安全畅通十分重要。鉴于此,汪应蛟主张应保证护运士卒兵器充足,以备海上作战之用。
汪应蛟海防思想的核心就是在莱州添设水兵以拱卫登州,加强成山卫的防守以备倭患,加强安东卫的防守以保护漕运,发给海运士兵武器以保护海道安全。这些理论是颇有价值的,弥补了以往山东海防布置中只重登州防守的缺陷,使山东海防布局更加趋于完善。
(五)冯琦的山东海防论
冯琦,字用琨,山东临胞人。自幼聪颖非凡,19岁中万历五年(1577)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后历任侍讲、少詹事、礼部右侍郎、左侍郎,最后升任礼部尚书。援朝抗倭战争中,冯琦从实际出发,对山东海防给予了关注和重视,提出了一些价值颇高的筹海方略。
第一,山东海防重点应在南部海疆。
第二,酌留钱粮在本地,以备海防经费。
经费匮乏,是制约山东筹海的难题。
第三,训练民兵,增强海防兵力。
兵力单薄也是山东海防面临的难题,“敝郡兵额原少,兼发胶东防守,则存者益无几人”。鉴于此,冯琦主张充分利用民间的海防力量。
第四,修葺城池。
冯琦认为,应该修葺城池,加强海防的陆地防守,阻止倭人深入内地侵扰。
冯琦的海防论闪烁着亮点。他呼吁应该注重山东南部海疆防守,主张建青州为军事重镇,将海疆前线防御与内地纵深防御相结合,实为兵家卓见。
综上所述,与明初相比,此时期的山东海防理论有了新的发展。其突出表现有两点:一是强调重视南部海疆防御,优化海防布局。此间,军界人士不再仅仅将登州作为山东海防重点,而是把战略眼光转向了防御一向薄弱的南部海疆以及滨州河海区域。二是强调建立海疆纵深防御,完善海防体系。这是军界人士对以往山东海防理论的突破,也是明代山东海防理论发展的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