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开讲#
汉朝是继秦之后,古代的大一统王朝。随着国家势力的发展,周边的异族也在逐渐崛起,其中威胁最大的便是匈奴。
匈奴问题自秦朝就一直存在,
秦始皇的政策是建筑长城将其驱赶出去
,到了秦末汉初时期,匈奴势力不断壮大,而汉朝刚刚经历战争,需要休养生息,因此二者的力量发生了变化。
随着西汉内外形势的变化以及汉朝匈奴双方力量的此消彼长,西汉统治者对于匈奴的政策也做出了较大的调整,二者身份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一、西汉时期汉匈客礼制度的形成与演变
1、什么叫做“客礼”
客礼制度,在表面上是君主与臣子的君臣关系,实际上是
互不干扰、平等相处
的关系,其核心在于
“平等”
二字。
《五帝本纪》
中所记载:
“尧子丹朱,舜子商均,皆有疆土,以奉先祀;服其服,礼乐如之,以客见天子,天子弗臣,示不敢专也”。
上古尧舜禹时期,新任的首领天子对尧舜禹的子女,在礼节上不必实行君臣之礼,因为他们都自己的封地来祭祀祖先,所以天子把他们当作客人对待,客礼也就有了抗礼的含义。
因此这一种制度,通常也被用来处理中原王朝与边境少数民族的关系。
古代的交通不像现在这般通达顺畅,因此中央集团与边陲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翻脸比翻书还快,今日还承诺臣服,明日保不齐就开始反叛。
所以这个时候,中央政府便想出了一个法子,中央王朝
“让而不臣”
,对这些少数民族实行客礼制度,也没有把这些少数民族的政权当真,还是时刻提防着。
“不臣”一词出自
《史记》
所载,
“武王乃封箕子于朝鲜,而不臣也”
,可见客礼制度自西周时期,统治者便开始对少数民族使用。
西汉政权时期,它们所面对的匈奴远在西部边远之地,时而臣服时而叛乱,所以到了汉宣帝执政时期,就开始对他们实行
“臣而不名”
的客礼制度,让匈奴假装自称汉臣以便获得赏赐。
汉朝政府也不给其封号,双方保持着平等的关系。这也是客礼的特点之一,
客礼双方都是平等的存在
,中原政权不干涉周边民族的政权,他们也不得进犯扰乱中原。
2、汉朝初期的“求和”的匈奴政策
匈奴对汉朝政权的关系一直游走于敌对和臣属之中,这和他们的出身息息相关,匈奴自古以来就生活在欧亚大陆的西伯利亚地区,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游牧民族。
北方的恶劣环境加之自身的生产技术不足,使得匈奴人民不得不南下掠夺物资
,在与秦朝的交战中曾被蒙恬驱逐出黄河河套以及河西走廊地区。
在汉朝建国初期,由于经历了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社会经济处于崩溃的状态,统治者急需一个稳定的国家,来转变民不聊生的局面。
受到长期战乱的影响,汉初的经济、政治和军事都面临着极大的困境,尤其是军事方面,
军队已经厌倦了战争,士兵们军心涣散。
反观匈奴方面,在冒顿单于的带领下,
东灭东胡、西破月氏,南下吞并了楼烦、白羊河南王,一举成为北方最为强大的民族政权
,就连当初被蒙恬占领的匈奴故地也给收复了,《史记》记载,“当是冒顿为单于,兵强,控弦十万,数苦北边”。
在冒顿单于展现了强大的军事实力下,西汉政权执掌者在
“战”与“和”
之间,大多选择以“和”为主,以此来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
在汉武帝之前,有史书记载的与匈奴和亲便有八次,但是这并
没有教会匈奴知礼节、明谦让
,在对北方地带的入侵从未停止过。
这样的行为虽然能够为汉朝所容忍,但是长此以往就会成为汉朝壮大的拦路虎,因此早期的汉朝对外呈现的,是一种
“虚弱大国”
的形象。
不过和亲政策给汉朝获得
喘息的机会
,在几十年的相对和平环境下,西汉的政权逐渐稳固了起来,社会经济发展呈现欣欣向荣之势,军事力量得到了大力的发展,国力强盛让汉朝有了反击的机会。
3、汉武帝对匈奴进行宣战
在汉初休养生息的政策下,到了汉武帝时期,
国家的经济基础有了雄厚的积累
。
汉武帝即位后,一改以往避战防守的策略,主动出击对匈奴发动大规模的持续战争,并且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想要联合西域共同攻击匈奴。
公元前121年,
汉武帝派兵奇袭匈奴右部,大败匈奴且占领了河西走廊,由此西域与汉王朝的连通要道被牢牢的握在汉朝手中。
公元前119年,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率领大军深入漠北,在匈奴的地盘上大破匈奴主力,迫使匈奴朝西北方向退兵。
在数次对匈奴的战争里,汉朝宣扬了大汉国威,沉重打击了匈奴以往的嚣张气焰。虽然在此之后对匈奴的战争,胜利的次数较多,但是匈奴却一直没有真正的臣服汉朝。
在大规模的消耗财力物力,却没有达到真正的目的,所以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政策并没有取得长期的回报。
劳民伤财却换不回一颗真心,这样的结果为后世的统治者埋下了伏笔,为他们的新政策提供了启发。
4、汉宣帝时期形成的客礼制度
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策略,并没有用武力屈服他们,汉匈关系照往常一样反复无常,因此汉宣帝在如何处理“匈奴”这一难题上,对武帝的政策进行了调整。
汉宣帝发动
三路击匈奴之战
,公元前72年,汉宣帝派遣
校尉常惠节制乌孙兵
与汉军一起攻打匈奴,匈奴民众死者不可胜数。
匈奴在不乐观的情况下仍不甘心,还企图联合羌族进攻河西,这项阴谋最终被汉朝瓦解,河西西羌的叛乱被迅速平定,同时还驱逐了车师的匈奴,自此汉朝统治者在西域设立都护府,全面负责西域的事务。
公元前58年,匈奴在与汉朝的战争里节节败退,加上内部动乱严重分裂,甚至出现五个单于夺权的局面。
因此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决定向汉王朝示好,称自愿归顺汉朝,以此来获得自己地位的巩固。
公元前51年,呼韩邪单于亲自带着稀世珍宝来长安朝拜汉宣帝,宣帝在长安接见并给予厚礼,同时也对外公布匈奴王的地位在诸侯王之上,
“外夷稽首称藩,中原让而不臣”
。
匈奴来朝拜“称臣”,汉朝不必为其授予封号,不为其土地进行分封,匈奴也不用以臣子之礼拥护汉朝,双方不是藩属关系。
自此汉匈的关系由敌对关系转变为了客礼关系,汉朝廷以“客礼”待之,在单于归顺汉朝后,汉宣帝对匈奴的政策就变得更加的灵活,没有必要在像以前以武力镇压。
汉宣帝在对北方处理匈奴问题上,由此前的主动进攻转向防御策略,并提出了“
偃武兴文
”的政策。
这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多民族间的矛盾,
即使是匈奴处于内乱的局面下,汉宣帝也没有采取“
因其坏乱举兵灭之
”的方法,而是采用了“
辅其微弱,救其灾患
”的建议。
统治者在这个时候已经意识到了,战争不是解决一切的万能公式,汉宣帝为汉匈双方争取到了百年多的安宁局面,北方从汉宣帝以来
“数世不见烟火之警,人民炽盛,牛马布野”
。
汉宣帝的
“偃武兴文”
政策的实质,是为了停止汉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冲突,让百姓获得休息的机会,以此来处理外交关系是非常高明且智慧的。
在对待匈奴上,汉宣帝一改汉武帝的武力镇压政策,用亲善政策来赢得民心,“绥靖安抚”也成了处理汉匈问题的主要手段。
在态度上并没有一味的退让和妥协,在边境上加强边防守备力量,修筑边塞、严格关口检查以备不时之需。
二、西汉时期汉匈客礼制度的形成原因
汉匈战争持续了130多年,为汉对匈奴的民族政策探索积累了不少经验,从汉初的和亲政策,到汉武帝时期对匈奴战争的全面胜利,都没有让匈奴真正的臣服,成为汉王朝的附庸势力,而汉宣帝在前人的基础上,找到一条多民族统一的道路。
1、汉匈双方的文化差异
自然环境的差异导致我国古代出现两大文化主体,一种是以农耕定居的文化,另一种则是以畜牧为主的游牧文化。
这两种文化主体在地理位置上的接壤,注定了双方的交流、冲突与融合。
游牧民族善骑射,大多生活在北部大草原上,为了适应恶劣的自然气候,不得已要进行集体游牧放牧的畜牧业。
匈奴作为游牧民族,
易受自然灾害和饥荒的影响
,为求生存自然南下。两个文化主体发生碰撞,要么就是对中原地带形成依赖,要么就是对其进行侵略掠夺。
而中央政权在文明程度上处于优势地位,
有着更为完整的文化传承
,不会像少数民族一样动不动就发动战争。
所以
在中原王朝和周边少数民族的不断交流过程中,中原统治者形成了完整的外交体系与民族策略,这些手段最终促进了多民族的统一与融合。
民族间的交往难免会出现矛盾和摩擦,武力冲突只是其中的一种形式,双方如何去调解、维系社会稳定才是重中之重。
2、汉朝特有朝贡制度的影响
汉宣帝时期,匈奴主动宣称臣服于汉朝,不仅是因为内部动乱和实力的削弱,更主要的是为了获得中原王朝的大量赏赐。
在朝贡制度的实行下,汉朝为了展现自己的大国形象,通常是对一些进贡较少的部落,给予多于其贡品数倍的赠礼,这也引起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纷纷效仿。
少数民族政权只需要执行每年固定时间的朝拜,就可以获得大量的物资金钱。
匈奴在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上,注定了必须依赖于中原农耕的物资经济提供,故此双方在经济方面进行物资交换,以满足匈奴的生存发展。
因此在匈奴自主宣称要“臣服”汉朝时,汉宣帝便想好了应对的方法,没有对呼韩邪单于进行封王封号,根据以往匈奴反复无常的经验,对其施以“客礼”。
三、总结
客礼制度作为一个对少数民族采取的政治制度,在实质上是为了多民族百姓的和平安定。
西汉时期的汉匈客礼制,让双方都保持平等且互不干扰的地位,以长远的眼光看这是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同时也促进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的文化交流,汉匈双方和平发展、互利共赢。
参考文献:
《史记》
《五帝本纪》
《汉书》
《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