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关羽之死造成了蜀汉灭亡?
长久以来,一直有种说法是,蜀汉之所以灭亡,是因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最终兵败丢失了荆州,并被东吴所杀。由此引发了刘备疯狂的报复,发动了夷陵之战,再次兵败,不但刘备因此而死,也因此埋下了蜀汉灭亡的祸根。
这种说法准确吗?其实,只要翻看下《三国志》等史料,便会发现这个说法实在牵强。关羽之死(刘备之死)虽让蜀汉承受了巨大损失,但随后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却很快使得蜀汉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显然,诸葛亮治蜀成功,已使蜀汉摆脱了关羽之死后的创伤。而诸葛亮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才高喊着“匡扶汉室”,发动了北伐,揍的强大的曹魏只有招架之功。
所以关羽之死,对蜀汉的影响,不是颠覆性的。最坏的结果,是逼着诸葛亮放弃了《隆中对》的大战略,改为以陇右地区为跳板(根据地),进而逐鹿中原罢了。且从关羽之死,到蜀汉灭亡,有四十多年时间,如何能成立?
二、是诸葛亮北伐造成的蜀汉灭亡?
也正是因关羽之死,不具备灭亡蜀汉的能量,只能说是极大削弱了蜀汉的实力,故而,就又出现了另一种说法:因诸葛亮的北伐,极大消耗了蜀汉实力,故而造成了蜀汉灭亡。
但这种说法更加离谱。因为几乎都知道,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是全方位的竞争。而曹魏的实力最为强悍,无论人口基础,还是发展潜力等,都对蜀汉和东吴,具有碾压优势。这也是为啥,曹魏的人才一茬又一茬,而蜀汉却呈现出人才凋零局面的真正原因。
诸葛亮的北伐,除了有明确的战略目标,占据陇右地区外,还有一个更深层的原因,那就是消耗曹魏,决不能让曹魏全力发展。虽说诸葛亮北伐,也使得蜀汉背负上了包袱。但曹魏的压力和包袱却更大。
所以诸葛亮北伐,总得来言是利大于弊。且就算是诸葛亮死后,蜀汉依然高效运转,只不过是调整了诸葛亮的战略,实施休养生息。所以,诸葛亮北伐也非蜀汉灭亡的祸根。
三、这件小事才是蜀汉灭亡的祸根
在诸葛亮去世后,蜀汉在蒋琬等人的努力下,又占据地利优势,自保是没问题的。且姜维等主战派依然活跃。但哪料恰恰就是在这一平和时期,却发生了问题。
皆知,堡垒从来都是由内部攻破的。在诸葛亮死后,由于曹魏内部不稳,司马家和曹家争斗,让蜀汉得到了一个宽松的环境。由此益州派系的土豪势力,也摆脱了受压制地位,开始了“反攻”,那么他们的突破口在哪里呢?
据《三国志》载,公元249年左右的一天,益州的两位大儒,进行了一次诡异的谈话。谯周问杜琼:“听说,有句谶言是:代汉者,当涂高(取代汉朝的是涂高),而你却认为这个涂高,是指魏国,你凭啥这样认为呢?”
杜琼答道:“魏,是观阙的名字,就是正对着道路而显得高耸,圣人取其相类罢了。”(意思就是说,魏取代汉,是上天注定的。)
跟着杜琼又掰开揉碎地补充道:“在汉朝以前的官职,从没称之曹。但到了汉朝却开始把官职称为曹,而低级的官职,则称为‘属曹’,这不是上天注定是啥?”
正是在两人的这次对话之后,谯周很快再发高论:先主的名字叫备,而皇上的名字叫禅,这不明白着是,准备禅让(给曹魏)吗?
须知,谯周和杜琼都是大儒,且精通所谓的星象(天命),掌控着话语权,当这两位发出这等言论时,谁都会明白会发生怎样的效果。最简单的就是:匡扶汉室的信念,从此变得模糊不清,摇摇欲坠了。
所以,在这次谈话的14年后,即公元263年,邓艾偷袭阴平成功,谯周公然主张投降曹魏,而满朝文武,却几乎都同意,为何会这样?道理很简单,这些大臣都是“代汉者,是曹魏”的信奉者,早把“匡扶汉室”的“蜀汉立国之魂”给丢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