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曾经是大国。秦穆公曾位列春秋五霸之一,和晋国打得也是有来有回。但是当历史进入战国时代时,面对三晋之一的魏国,秦国都被打得节节败退。
曾经的强秦,为何衰落到如此地步。这要从秦国的第十七任国君秦厉共公说起。
奠定三家分晋的第二次“晋阳保卫战”开打的时候,秦国正处于秦厉共公统治时期。智瑶战败后,智氏族人智开、智宽逃到了秦国,智氏这才保留了最后一丝血脉。
秦厉共公的历史记载不多。他在位期间,蜀、楚、晋、义渠先后前来进贡;天空两次出现彗星、一次出现日食;攻打西戎大荔夺了王城,讨伐了绵诸,征伐义渠俘虏了国王,派人在南郑(今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建城。
没了,缺失了很多细节,但还是能看出秦厉共公时代,秦国的国力还是不错的。但是他的谥号却是“厉共”。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国君的谥号是很讲究的。“厉”是恶谥,杀戮无辜曰厉,暴虐无情曰厉,愎狠无理曰厉,扶邪违正曰厉,长舌阶祸曰厉。但“共”又是美谥,“共”通“恭”,尊贤贵义曰恭,敬事供上曰恭,尊贤敬让曰恭,既过能改曰恭,执事坚固曰恭,爱民长弟曰恭,执礼御宾曰恭,芘亲之阙曰恭,尊贤让善曰恭。
这种半美谥半恶谥后面也出现过,比如大名鼎鼎的赵武灵王,“武”是美谥,“灵”是恶谥。
国君的谥号是由礼官议定,然后经继位国君认可后才公布的。“厉共”这种谥号的出现,意味着这个君主执政期间,至少是他临死之时,国内政局并不稳定,一定有一个很有能量的政治团体,认为应该给他上恶谥,而另一个政治团体不答应,两方博弈之下,才有了这种谥号。
当然,这只是笔者的猜测。但君臣不睦是肯定的。
秦厉共公死后,秦躁公继位。这位秦公的历史记载更少,只知道他当政期间,南郑反叛,还被义渠打到了渭水河畔。
秦躁公在位14年,两腿一蹬,走了。
躁公死了以后,大臣们把他的弟弟从晋国接了回来,拥立为国君,是为秦怀公。这个时候的大臣们已经开始自行拥立国君了。
秦怀公因为是被臣子拥立上位的,所以在位期间,既无实权也没成绩,仅仅四年之后就被庶长带着一众大臣包围,被迫自杀。秦国大臣已经可以废杀国君了。
怀公死了以后,大臣们迎立他的孙子继位,是为秦灵公。
不勤成名曰灵,死而志成曰灵,死见神能曰灵,乱而不损曰灵,好祭鬼怪曰灵,极知鬼神曰灵,也不是啥好谥号。
秦灵公在位的时候,秦军在少梁跟晋国的魏氏打了一仗。当时的魏氏宗主正是一代雄主魏文侯,魏氏已经崛起。秦国此战大败,不得不沿黄河修筑工事,阻碍魏军前进。
秦灵公在位十年就死了,其他事情史书无载。他死后,大臣们又从晋国接回来一位公子,秦怀公的另一个儿子,也就是秦灵公的叔叔,他自己的儿子则被迫流亡魏国。从这件事来看,秦灵公在位时估计也是没有什么实权。
秦灵公的叔叔,也就是秦简公继位以后,倒是做了一些事情。他允许官吏、百姓带剑,打破了只有贵族才能带剑的特权;实行按土地亩数征收租税的政策,等于是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这些措施削弱了一些贵族的特权,但也仅限于此了。
秦简公的运气很不好,碰上了此时如日中天的魏国,而魏国又有一代名将吴起坐镇。秦国被打得节节败退,吴起一路攻克了秦国河西地区的临晋(今陕西大荔东南)、元里(今陕西澄城南)、洛阴(今陕西大荔西南)、郃阳(今陕西合阳东南)等地并筑城,一度长驱至郑县(今陕西渭南附近)。而秦国被逼退到了洛河,只能沿河修建长城加强防守。原属于秦国的河西之地,尽数落于魏国之手。秦魏的梁子算是彻底结下了。
秦简公在位15年,两眼一闭,也走了。
秦简公的儿子秦惠公继位。秦惠公倒是颇有雄心壮志,亲自率五十万大军进攻河西,意图收回失地,结果在阴晋被吴起率五万魏武卒击败。
上天为你关上一扇门,往往会给你再开一扇窗。虽然秦惠公在东线战场吃了大亏,但他在临死之前拿下了汉中。
不过秦惠公走人的太早了,他的儿子秦出公继位时才三四岁,于是由出公的母亲秦小主夫人主持朝政。也就是说秦这位小主夫人实际上已经是垂帘听政的“太后”。可惜她既没宣太后的能力,也没宣太后的福分,更没有魏冉这样的弟弟。
秦小主夫人完全压不住局势,这让秦灵公的儿子嬴师隰,也就是后来的秦献公看到了机会,偷偷潜回了秦国。秦小主夫人闻讯大惊,立刻派出部队拦截,结果部队倒戈了,迎接秦献公归国,反杀了秦出公和秦小主夫人。
秦献公正式即位。
自公元前443年秦厉共公去世,到公元前384年秦献公即位。60年的时间里,秦国经历了秦躁公、秦怀公、秦灵公、秦简公、秦惠公、秦出公、秦献公四代人七位国君,政治一团乱象、国家动荡不安。
60年里这么多“公”,我看着都嫌累。
即位的第二年,秦献公就把都城迁到了栎阳,既然在旧都城干不过你们这帮老贵族,那我就换个你们没有根基的地方。秦国形成了新都栎阳和旧都雍城对抗的格局,新兴封建势力在栎阳,老贵族在雍城。距离产生美,两大集团之间的矛盾得以缓和,社会环境开始逐渐稳定下来。
政局终于稳定下来的秦国放眼望向东边,眼神里估计有着一丝绝望。黄河对面的那个魏国,依然还十分强大,而且压迫力不亚于当年的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