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耗,无法将冲突对抗能量通过途径去调整解决,会让一个人很疲惫,让一个单位停滞不前,让一个国家崩离破碎,这也正是南明朝灭亡的原因,在这本《南明朝》里详述了一个王朝是如何被内耗拖进深渊的。
由于历史原因,明朝历史资料非常少,为了恢复历史的原貌,作者顾诚本着严谨的治学态度,为了更好地反映出真实的一段历史,仅仅就收集资料一项,就可以说是费尽心思,运用一切关系到全国各地档案室查阅资料,包括档案、文集、各种私家记述、地方志和非常有限的实物。
同一件事在不同的书籍中有不同的记载,有的甚至是南辕北辙,这就更加验了整理者的水平。
作者顾诚养成了坐图书馆的习惯,除了上课及必须参加的活动外,早晨带上稿纸、笔记本、和一个馒头蹬上自行车奔图书馆,中午吃个馒头。
当时的条件是发现有价值的资料只能靠手抄,半天时间差不多七八张,作者还把抄录的资料读一遍,发现语句不通顺的,用红笔标出,每二天再核对原书,很大程度避免摘抄史料的笔误。
《南明史》这部书花了顾诚十年的时间、呕心沥血完成的著作。让我们了解那段真实的历史,以史为鉴,从历史中去吸引营养为今所用。
一、苟延残喘的南明政权
离南京越来越近了,站在船头的朱由崧心头万般滋味一起涌上心头,头顶上的乌云黑压压一片,预示着暴风雨的来临。两岸的杨柳也是低垂着头,打不起精神。
当得知自己有可能当上南明政权的皇帝时,他精神一振,“天无绝人之路”。李自成的大军尚盘踞在山西,大清亦对自己兵力信心不足,暂时不敢轻举妄动,这给了南明政权建立的时机,他深知自己非盖世之才,但是命运既然选择了他,便欣然接受。
朱由崧看着陪同他的史可法,他同样眉头紧锁,除了担心国之安危,他知道史可法内心又多了一道忧虑,朱由崧这一派的东林党人与母后的争斗,他亦知道史可法游说同僚不让自己入住皇宫是担心自己秋后算帐,他亦知道史可法为官清廉,只是门派观念颇深。
朱由崧也知道拥挤自己上位的马士英是一位见风使舵的政坛老将,马士英只是惧于武将的势力,谁当皇帝对他来说都无所谓。
朱由崧也知道武将四镇等人都是惧战的懦夫,他们拥挤自己上位,无非是觉得自己可操纵,想借机从中谋得好处。
当得知崇祯皇帝自杀之后,他匆忙逃出了北京,这段时间自己在旧日相识的官绅资助下,得以渡日,寄人篱下的日子不好过。既然命运又给了他一次机会,为什么不紧紧把握呢?
当朱由崧真当上了南朝的第一任皇帝,才知道自己当初的想法十分幼稚,马士英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武将跋扈蛮横,他都知道,只是无可奈何。文武百官个个都打着自己的如意算盘,唯独没人与他分忧,与他图谋天下。
自己的愁绪无以挥不去,唯有纵声犬马声色,奢侈无度也好,明朝的腐败连开国皇帝朱元璋也束手无策,明朝早已千疮百孔,岂是我一人就能力拘狂澜?何不今朝有酒今朝醉,如果要灭我南明,我有何办法?
朱由崧本以为凭着南方水美鱼肥,资源丰富可以享几年太平福,清军忙于与大顺军周旋,无暇顾及南明政权。没想到,大清三两下就收拾了大顺军主力,李自成死于乡团之后,大顺余军更是群龙无首,再无力与清军作战。
清军回过头来兵分三路齐头并进,朝着南京而来。他的清秋大梦只做了几个月。
在大清军雄厚的兵力震慑下,明守城军大都不战而降。倒是史可法誓死不降,这个史可法平时看着迂腐不善变通了些,关键时刻倒是个有民族气节之人。
在当时,史可法因最后关头宁死不屈而被捧为巨星,但作为南明江淮重兵的统帅,其见识与才具实在是平凡得很,他是无能的。他官高任重,身系南明社稷安危,在军国重务上的决策几乎全部错误,对于朱由崧的弘光朝廷的土崩瓦解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史可法殉难后,朱由崧等人顿时陷入一片惊慌失措之中,随着清军的渡长江,弘光帝朱由崧同马士英及少数宦官连夜出逃。自此,南京沦陷,清军占领南京。明朝的文官及武将绝大部分好像蓬草一样随风而转,百官争投职名求用。
朱由崧出走的消息被清军统帅多铎得知后,一路追至芜湖将其抓获。朱由崧做梦也没想到,他这么快就走完他的人生。
“作为弘光朝廷的当权者,朱由崧昏庸荒淫是事实,弘光朝廷的继承的是党争、腐败、武将跋扈,忙于权力的再分配导致的内耗才是弘光朝廷土崩瓦解的最主要原因。”
弘光朝廷瓦解后,南明朝并没有马上灭亡,朱常淓在朱由崧母后含泪劝说下答应就任监国,朱常淓平庸投降后,继又出现了几任皇室宗亲担任监国,都是昙花一现,终抵不住大清的铁骑践踏。
二、多尔衮的算计
多尔衮知道,永远最了解汉人的是汉人,在攻打大顺政权时,听从汉将范文程、洪承畴等官僚的建议。
当吴三桂攻打了山海关,带着山海关来归顺大清时,他知道吴三桂与大顺政权已经瓜裂,归顺已成必须。他高调接收了吴三桂,给予了台阶,许以高官厚?。
男人在外面混,可以流血,但不能失面子,多尔衮让吴三桂没了后顾之忧,在之后的战斗中吴的精锐部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入京之后,多尔衮又下令为崇祯帝服丧三日,这也是为攻打大顺军做一下民众心理上的建设,加强一下正义性的宣传,虽然收效甚微。汉族一向自持幅员辽阔,称大清为蛮夷之邦,大清的入侵,比大顺政权还让人讨厌。
在刚入京时,多尔衮还算谨慎,不失时机招揽人才,无论是明朝还是大顺政权官员,只要归附清朝,就官复原职,甚至加密晋级。
在经济上也维护了官绅地主的利益,还对减免税赋。经过一系列的措施,清军不仅迅速站稳了脚还为以后征服全国奠定了基础。
但随着清军军事上的节节高升,多尔衮开始暴露出胜利者的嘴脸,逐渐露出凶悍残忍的真面目。野蛮的屠杀与强迫汉民改满族制,此时的南明朝无暇自顾,更别说为众生谋求平等福利了。
但是清朝的暴政遭到了百姓的抵制,纷纷揭竿而起,清朝政府亦应接不暇。这时候亦给了南明政权喘息的机会。但无论如果,南明政权已是成强弩之末,早已退出政治大潮。
虽然大清多尔衮在政策上也走过弯路,激发民愤,但是最终并没有影响大清的统治地位,就是因为在多尔衮的政治及军事的才略过人,大清上下一心,并无太大的内耗出现,这也就保证了顺利从朝手中顺利接过政权。
内耗可以让拥有着雄厚军事力量的南明朝不战而败,一个国家尚且如此,何况一个人,我们应该时常观摩内心,及时发现存在体内的负面情绪,学会去接受并正视它,想办法将它排除出去,可以通过书写的方式,也可以通过倾诉,也可以把自己当作你的朋友,试着用对待朋友的方式和自己对话,对自己多一点的同情心,少一点评判,少一些内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