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在历史资料中看到民国时期的“行营”和“行辕”两个称谓,它们到底是什么样的机构呢?不妨先回头看看,清廷剧看多了的读者都应该知道“行宫”这个词,它是为皇帝出巡而临时建立的驻跸场所,也称“御营”,后来逐渐演化成为代表皇帝处理事务和行使权力的专设机构“行营”。而“行辕”在古代则泛指高级官吏的行馆,其中没有皇权的含义。
到了民国时期,蒋介石不仅喜弄帝王之术,其军事独裁也极富封建思想,因此在幕僚的建议下,许多军事机构的命名也很是仿古,比如“行营”和“行辕”这两个称谓,从30年初代起出现,历经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一直存在到解放战争中期。
所谓“行营”,全称是“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某地行营”,即蒋介石离开首都(南京或重庆)处理军机大事的常驻地、或作为他最高统帅代表的军事大员驻地,因为蒋介石把持时间最长的职务,就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这是一个军方色彩很浓的称谓。
第一个建立的,是1930年的“海陆空军总司令南昌行营”,简称“南昌行营”,这时候蒋介石还没有正式就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当然,把行营设在江西的用意世人皆知,并且由蒋亲任行营主任,可见他的重视程度,南昌于是成为那一时期国民党实际的政治和军事中心。
一直到1935年红军开始长征后,才把行营从南昌迁至武汉,成立武汉行营,主任由何成濬担任。期间为了整顿川军和川政,先后成立了重庆行营、成都行营和宜昌行营;为了压制汪精卫和粤系军队,又成立了广州行营;当红军北上到达陕甘时,再成立西安行营。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为指导各战区的军事行动,1938年撤销重庆、广州和西安行营,分别成立了桂林行营(白崇禧)和位于甘肃的“天水行营”(程潜);抗战最危险的1944年,为给重庆一旦沦陷后政府继续西迁做准备,又成立了“西昌行营”。
1945年再组建川北的汉中行营,以李宗仁为主任,统一指挥第一和第五战区的部队,到抗战胜利前,一共组建过12个委员长行营,抗战胜利后大部裁撤。
所谓“行辕”,全称是“国民政府主席某地行辕”,则是1946年解放战争爆发后,蒋介石为加强某一大区的军政统一领导,将若干单纯主管军事的行营更改为“国民政府主席行辕”,它与行营的区别在于不再仅代表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而是代表中央政府的派驻机构。
比如李宗仁的汉中行营迁到北平后初称北平行营,1946年改称“北平行辕”,下辖两个绥靖公署,指挥华北五省和三个特别市的军政事宜。
其他有熊式辉担任主任的东北行营,到1946年8月改称“东北行辕”,白崇禧担任主任的武汉行营改称“武汉行辕”,张治中担任主任的西北行营1946年3月改称“西北行辕”,但这一名称存在时间较短,到国民党1948年“行宪”时,因为国民政府不再有“国府主席”这个职务而全部取消,其职能由各地区成立的“剿总”接盘。
到解放战争后期,又推出了“军政长官公署”这一机构,其职能和权力与之前的行辕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