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之源,大河之畔,人民以耒耜耕植的延续生命。回顾中华阆阆五千年的历史,农民一直在国家发展、朝代变更中占据弥足轻重的地位。
历史上,规模不一的农民起义不计其数,但在新中国成立前夕,被领导人耳提面命挂在嘴边的,不是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大泽乡起义;
不是打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口号的黄巾军起义;不是开启了大唐王朝覆亡序曲的黄巢起义;
也不是封建王朝最后一起农民起义天平天国运动,而是明朝末年仅存42天就覆灭了的大顺政权。他多次说道:“我们决不当李自成。”
李自成何许人也?世人都说明朝始亡于万历,在万历帝“发帑则叫阍不应,加派则朝奏夕”的统治下,明朝官坤“粪土金玉珍,犹嫌未奢侈”,而百姓“留者输去者之粮,生者承死者之役”。
在这种极端的压迫下,阶级矛盾日益尖锐。饿殍遍野,徘徊在生死边缘的农民纷纷揭竿而起。
《北史》中有言道:“遭风云之余,不建腾跃之功名,非人豪也。”在内部充满压迫与抗争、关外又有满清政权骚扰的波橘云诡的明朝末年,李自成,是其中当之无愧的人豪。
李自成的一生可谓是跌宕起伏。幼时,李自成家境尚可,读过书;长大后家道中落,便在银川驿站当马夫,恰逢崇祯裁驿,他因丢失公文被裁撤;
回家务农,又遭遇西北旱灾,收成不足以维生,更没钱交税,所以陷入了借贷危机,得罪了豪强,险些丧命。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逃了出来,杀掉了自己的债主,被迫逃亡到甘肃投军。
然而上述这些都不是他造反的最终原因,真正让李自成造反的导火索是军队哗变。
随着明朝宗室和地主士绅的土地不断扩大,明政府的税收收入越来越少,又由于崇祯皇帝一不愿意动宗室,二不敢动士绅,导致军饷无法维持。
在多年欠饷和将领克扣的情况下,兵士们常年吃不饱饭。时人有言:“梦断乡关之路,魂消沟壑之填,又安得不相率而为盗者乎?”
崇祯二年,崇祯皇帝下旨勤王,李自成所在的军队在途经金县(即今甘肃兰州榆中县)时,兵士再次要求发军饷,依然没有人回应他们的诉求。在生存的重压下,军队哗变,不作安安饿殍,犹效奋臂螳螂,李自成终于被逼上了“梁山”。
兵变后的李自成,先是参加了王左挂的农民军,后又转投张存孟。在王、张二人先后被招降后,李自成率余部去山西投奔了他的舅父——第一代闯王高迎祥,同时也培养了自己的势力,为其后期两个月攻占北京覆灭明王朝积攒了前期力量。
李自成揭竿而起后能得民众拥护绝非偶然。一方面,李自成带兵有方,注意约束农民军的纪律,要求甚至苛责至“马腾入田苗者斩之”。
另一方面,他提出均田免赋,对于长期被苛捐杂税压迫的底层民众来说,无异于久旱逢甘霖。
一时间,“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的歌谣在民间广为流传。“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
李自成带领农民军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从山西打到北京,一路上畅通无阻、一呼百应,甚至在攻入北京时,李自成的军队几乎未遇抵抗,明朝官员大开城门纷纷投降。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吴三桂引清军入关的原因,一说为报夺妻之仇,一说为报囚父之恨。
但无论吴三桂打着何者的旗号,都与李自成攻入北京后骄傲自得、放松对部下的约束等行为脱不了干系。
兵大律在谨。当年,刘邦攻入咸阳时,在张良等谋士的劝说下秋毫无犯,当时敌对的军师范增便感叹道:“沛公志不在小!”。
按说李自成攻下北京时便该迅速拿下周边,拿下长城,但他自认为天下已定,无视近在肘腋的关外大敌,便开始享乐起来。
他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措施,让丞相牛金星为其忙碌登基大典,让将军刘宗敏以追赃助饷的名义,动用酷刑,搜刮钱财。
饱暖思淫欲,一群底层受苦受难为生存被迫上位的上位者,终究也在鼎铛玉石中迷失了自己。两相对比,高下立判,或许这便是沛公胜而李自成败的原因吧。
因此,面对吴三桂的临阵倒戈,李自成等人都措手不及,虚假而短暂的钟鼓馔玉的生活一夜之间化为泡影。彼时清军入关,尚在北京毫无防备安心享乐的李自成军只能匆忙整军出发。
对于李自成兵败山海关一事,后世多有李自成军因行军缓慢而殆误战机一说。但事实确是如此吗?旧时司马懿过伐辽东,跟魏明帝报备时称“此去辽东四千里,去时一百日”。姑且以此为古代行军速度的标准,那么古代行军每天大约只走40里。
农民军没有组织,没有训练,无论是在装备还是在纪律上,本身就难以与正规的职业军队抗衡,再加上李自成的这支农民军扩充过于迅猛,磨合度与正规军队相差甚远,在实力上更加相形见绌,所用时长怕只会更长。
而事实上,从北京山海关三百余里,李自成军只用了6天。以行军太慢为由来解释兵败,显然是站不住脚。
诚然,行军不仅消耗了军队的实力,更消耗了李自成及时反击的机会,李自成兵败山海关,归根结底还是他在攻入北京后骄傲自得、闭门塞户,只顾追赃助饷,没有考虑到满清这一潜在的威胁并为此做出防备。
纵观李自成起义,只能说“其兴也勃,其亡也忽”。他在极短的时间内轰轰烈烈攻入北京覆灭明王朝,又在仅仅42天匆匆退出不见踪迹,仓皇得让人扼腕。
但是,在他的带领下,长期受尽压榨欺辱的底层人民,终于向腐朽的封建统治发出奋起一击。
并且,他在推翻明王朝的统治的同时,也抵御着关外满清势力,即使在他死后,他的军队也依然游走在抗清一线。他的一生,依然值得我们去学习、敬仰。
如果李自成慎始慎终,约束好自己和自己的部下,严明军纪,防患未然。那么面对吴三桂突然倒戈,或许就不会不知所措只顾奔逃吧。
但是历史已不可回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李自成领导了十几年的农民起义在短短时间内全面溃败,给了我们后人极大的经验教训。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莫让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莫让一时的差错酿成终身大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