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年来被冠以“暴君”的商纣王属于历史最悠久的“冤案”,实际上商纣王绝对文武双全、功勋卓著。——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
“暴君”实际上是对纣王形象的歪曲,更是小说和影视作品惹的祸。
《史记》记载:“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历史上真正的商纣王不仅高大威猛,力量无穷,还是一位文武双全、功勋卓著的帝王。
对商纣王的“翻案”之说,并非钱文忠教授的独创。早在几十年前,毛泽东就有了与之相似的观点。
1952年11月1日,毛泽东视察河南安阳,参观殷墟时感慨道:“这里,是中国最早的一个古都。殷代最后一个王叫纣王。这个人很有本事,能文能武,他经营东南,把东夷和中原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曾有过贡献。”
毛泽东替商纣王“翻案”的主张,与历史学家郭沫若《青铜时代》一书中的观点是一致的。
《青铜时代》是针对胡适先生《说儒》而写的。胡适通过研究古史,断定殷自武丁以后,没有一个无所不胜的“武王”了。郭沫若认为这种说法不符合史实,他强调,殷纣王对我们民族发展有不可淹没的功劳。
殷代末年,有一个很宏大的历史事件,便是经营东南。这件事,由近年的殷墟卜辞的探讨,才渐渐地重见了天日。
《尚书·泰誓》记载,商纣王征服东夷所得到的俘虏,其数量是相当大的,而殷商的士兵损耗亦必不少。兵力损耗了,不得不用俘虏来补充,这就导致周武王乘虚而入时,纣王的俘虏兵阵前“倒戈”的悲剧。
1958年11月,毛泽东在读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时的谈话中说:“商朝为什么叫‘商’朝呢?是因为有了商品生产,这是郭沫若考证出来的。把纣王、秦始皇、曹操看作坏人是错误的。其实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经营东南,把东夷和中原的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有功的。纣王伐徐州之夷,打了胜仗,但损失很大,俘虏太多,消化不了,周武王乘虚进攻,大批俘虏倒戈,结果使商朝亡了国。史书说:周武王伐纣,‘血流漂杵’,这是夸张的说法。孟子不相信这个说法,他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商朝历时600余年,殷商历时273年,为商的强盛时期。这时,它周围的一些部落和方国大多停滞在原始氏族社会和奴隶社会初期,经济文化都十分落后。
商朝末年,夷人逐渐强盛,不断向中原地带扩张,直接威胁商朝的后方。商纣王的父亲帝乙多次对岛夷和淮夷进行过反击作战。商纣王即位以后,继续对东夷用兵,花费了很大力量,打退了东夷的扩张,使商朝的势力扩展到了长江以南的福建沿海。
商纣王灭了东夷,才把领土扩展到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一带,才铲除了商朝的祸患,保卫了国家的安宁。
商纣王经营东南之后,中原文化传播到这些地方,对当地生产、社会发展,是个极大的推动,促进了民族融合,巩固了东南和中原的统一。
商纣王时期的统治区域,已经拥有如今的河南、河北、陕西、甘肃、山西、山东、江苏、安徽、内蒙古、宁夏、四川、湖北、湖南、江西、浙江、福建,达17个省区之多,从江西、江苏、湖南、陕西、四川出土的大量商代遗物,就是生动的历史证明。
先有商纣王的17个省区的初步统一,才会有秦始皇36郡的大统一,商纣王是最早统一中国的帝王,他的功劳大大超越周武王。商纣王为中华文明的统一,为中国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前进,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毛泽东探讨商纣王亡国的原因
毛泽东认为商纣王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俘虏太多,消化不了。
1959年2月25日,他在济南召开的一次座谈会上说:“商纣王是很有本领的人,周武王把他说得很坏。他的俘虏政策做得不太好,所以以后失败了。”
约公元前1122年左右,周武王联结商朝内部的反叛力量,乘商朝主力军远征东夷未归、内部空虚之时,率军向商朝大举进攻。
商纣王由于对外战争中屡获胜利,麻痹轻敌,以致当周师渡过孟津,向商朝国都朝歌进发时,才慌了手脚,急促地把大批的奴隶和夷人俘虏武装起来,和守卫都城的军人一齐开赴前线。
两军在牧野相遇,列阵决战。商朝军中,有很多人是来自羌族的奴隶和东夷人。而周军中,除了周人之外,还有羌族军队。当时民族性很强,本民族之间决不会相互争斗残杀。周武王利用这点,在两军对阵时,让羌族官兵,向商军中的同族官兵喊话、劝降,开展政治攻势,商军中的这些奴隶兵看到故国之旗,听到熟悉的乡声,纷纷临阵倒戈。东夷俘虏更是离心离德,商军阵线大乱,剩下来的仅是殷族的官兵了。
在国家危亡关头,纣王亲自上阵挥杀,终因寡不敌众,商朝军队全军覆没。商纣王最后登上鹿台,“蒙衣其珠玉,自焚于火而死”,商朝灭亡。
毛泽东说:“纣王是很有才干的,后头那些坏话都是周朝人讲的,就是不要听。”其实,商纣王的坏人、“暴君”形象,是周朝以后几千年逐渐塑造起来的。
周武王为了解释自己伐纣的合理性,在《尚书》中开列了纣王六条罪状:第一是酗酒;第二是不用贵戚旧臣;第三是登用小人;第四是听信妇言;第五是信有命在天;第六是不留心祭祀。
这些罪状不管放在哪个朝代都不算严重,甚至有的若用现代价值观判断,富于进步意义。
“不用贵戚旧臣、登用小人”,这里的“小人”说白了就是“非高干子弟”。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费中、飞廉和他的儿子恶来。这些人由于坚决地执行纣王的革新路线,而受到奴隶主贵族守旧派的恶毒攻击。
恶来政治警惕性高,善于洞察反动奴隶主的阴谋活动,积极协助纣王清除内奸,反动派就诽谤他善谗毁。
恶来的父亲飞廉则是位杰出的军事将领,他曾奉纣王命令,远征东夷,立了很大的战功。
纣王不录用王族中的亲贵和从前商王的旧臣之子,而是提拔录用出身卑微之人,这是打破“血统论”,用今人眼光来看属于进步的用人观,是“唯才是举”,打破了“用人唯亲”。
周朝人给商纣王“泼脏水”并不厉害,真正把纣王摸黑的,是五百年后战国时代那些口无遮拦的学者。
循着历史前进的轨迹,就可以看到“脏水”是怎样一点点泼到商纣王的身上去的。
春秋时期,商纣王的罪状只限于“比干谏而死”。
到了战国,屈原说比干是被投水淹死,吕不韦的门客说他是被剖开了心。
到了汉朝,刘向说纣王剖开比干的心是为了满足妲己的好奇心。
到了晋朝,皇甫谧这位医生说,纣王除了剖开比干的心,还解剖了怀孕的妇女。
纣王最著名的“酒池肉林”“炮烙”的恶行,周朝初期的文献上从来没有过,春秋时代也没有,是到了战国末期的韩非子首次描绘出来的。
到了西汉,司马迁在韩非子“酒池肉林”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男女裸奔其间”。
西汉的刘向,把纣王鹿台的面积升级为“大三里,高千尺”,并且详细设计了炮烙的图纸,还让妲己坐在嘉宾席上旁观,一有罪犯掉到火炭里,鼓掌而笑。
到了东汉,纣王已经黑无可黑,只好把酒池的面积扩大到可以行舟,牛饮者达到三千人。
到了晋朝,皇甫谧把鹿台的建筑高度,比汉朝又提高了十倍,达到“高千丈”的地步,又为纣王和妲己设计了一个热铜斗,让商王朝的“犯人”举着。
明代文艺小说《封神演义》,更是变本加厉地为商纣王罗列了“十大罪状”,以故事性的夸张手法,把商纣王写得一无是处。
至此之后,商纣王成为昏庸无能、荒淫无道、残忍暴虐的衣冠禽兽。
孔子的学生子贡说:“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意思是,纣王虽不好,但不至于如此之坏。所以君子最怕处于纣那样的不利地位,什么坏事都堆到他一人的头上,就像地势低下的污水池,什么脏水都朝那儿泼。
战国思想家孟轲,还从正面肯定,商纣王有善政,并且不相信武王伐纣的情节。他说:商纣王离武丁年代时间并不长,武丁流传下来的好风俗、好政治,都还存在。“尽信书,不如无书”,我对于武王伐纣一事,只信它两三分,其他都不相信,既然周军所向无敌,那怎么会战争中流的血能将石臼中的椎杵漂起来呢?
近代史学家顾颉刚撰文认为:现代传说的商纣王的罪过,是层层积累发展的,时代愈近,纣罪愈多,也愈不可信。他考证以后认为:妲己的形象,得自西汉末年的《列女传》,纣王淫暴的情节,源于周人为达到宣传目的所进行的人身攻击,并被后人尽情扩大。换句话说,加于商纣王身上的所谓“罪状”,多为不实之词。
商纣王一无是处的形象,随着影视剧的传播早已经深入人心,作为普通的百姓,相信没有几个人会去深究这些事件的真实性,加在商纣王身上的所有罪行,如今也不过是人们消磨时间的话题罢了。但是我们依然相信,哪怕过了几千年,历史的真相总会慢慢浮出水面,他为中华文明的统一,为中国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前进,建立的功勋永远不会磨灭。
欢迎关注轶书房,听我讲故事,一起谈古论今,笑看风云。